基于“ 三螺旋理论” 的高职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2-04-29周利满黄倩
周利满 黄倩
关键词 专创融合 三螺旋理论 信息安全 课程体系
1引言
在国家大力倡导产教融合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存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针对少部分学生开展,如停留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第二课堂等层面,并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有必要探索构建将创新创业理念和内容根植于专业课程和教学全过程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以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落地和全面实施。
“三螺旋理论”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内部,政府、企业和高校是影响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合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动力机制,三种力量彼此扶持、相互重叠、交叉影响,建立三螺旋关系。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恰好正处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交叉区域内。“三螺旋理论”提供了一个协同创新视角,强调发挥多元主体力量促进社会系统创新,从顶层设计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1] 。因此,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解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及成因,研究理论、实践、实训三结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以下简称“信息安全专业”)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全过程,实现“创意”到“创新”再到“创业”的递进式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2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信息安全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能够从事数据信息安全系统集成、网络安全运维、信息系统管理与评估、数据安全与恢复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领班”人才。本专业强调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并服务于本地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在目前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尚未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离全面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缺乏政府和企业的直接参与和协同建议;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在“浸润式双向”融合程度上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课程的开发上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不能体现能力培养层级递进的教育规律,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等。
3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然存在较大区别,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离不开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2] 。
因此,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需要进行有机融合,使得三者呈现动态上升的螺旋结构。基于“三螺旋理论”,“政校行企”应协同开展专创融合教育,共同制定和实施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经多方调研、政校行企专家联合论证,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制定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应遵循以下思路与原则:(1)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并体现专业特色;(3)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4)强化实践环节,同步提升专业与创业实践能力。
信息安全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制定路径如图1 所示。
根据图1 所示的课程体系制定路径,本校信息安全教研室通过对知名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开展深入调研,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聘请行业企业资深工程师、教育领域专家与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信息安全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开发与构建[3] 。
4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制定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三螺旋理论”视角,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出发构建并制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4] 。一是以政府为导向,以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文件为指导,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制定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激励措施,在课程体系中体现政策导向。二是以高校为主体,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素质教育课程、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隐形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强化并推出多门职业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创新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三是以企业为平台,以“产教融合”建设为契机,深入了解并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需求,以企业跟岗、顶岗实习为抓手,重视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引入优质行业企业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5] 。
结合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本校信息安全专业经过多方调研和专家论证,重构并制定信息安全专业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
课程体系完整包含了“职业认识提高+知识技能完善+职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三阶段。在新生入学阶段,通过参观行业企业、举办业内大咖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对信息安全的专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在主体课程学习阶段,通过行业前沿理论跟踪讲解、校内及企业实习实训、参加行业知识与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完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业后期阶段,通过积极承接并参与企业横向项目、开展社会服务、进行企业“1+X”认证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职业技能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科学,体现了递进式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规律。
5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价
基于“三螺旋”理念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重点在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重构教学计划,形成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地点灵活化、师资队伍合理化的特点。通过链接政府与企业界的导师资源,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打造出一套理想而完善的专创融合学习流程。高校应在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专任与兼职相結合的方式,吸引经验丰富的创业者、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从而为实施专创融合教育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同时,高校还需制定政策鼓励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并与行业内优秀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了解企业一线需求,更新专业知识储备,从而提升整体从业队伍素质水平,满足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人才发展需求[6] 。
高校需建立科学的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创业监督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以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保证公平合理的评价效果。要有机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兼顾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基因,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特征,要注意做好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与管理体系,将专创融合培养贯穿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全过程,并从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中积累经验,分析课程培养体系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从而反哺信息安全专业的教育和发展。课程体系的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充分利用“三螺旋理论”,除了高校自身评价之外,还需纳入政府、企业方面的相关意见,提高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权威性[7] 。高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企业实习导师评价制度,并积极推广“1+X”证书,将其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中。通过构建“学生+教师+行业企业+政府”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周期性第三方评估,让政府部门、行业专家、教育教学专家全面参与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对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同时实行“1+X”职业证书制度,使职业资格等级技能鉴定融合到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6结束语
通过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全过程,实现了递进式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强调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理论、实践、实训三结合的培养体系,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适应性,同时丰富了高校创新创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