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2-04-29张亮刘敏熊耀法胡平任威李宗辉

当代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外旋足踝腓骨

张亮,刘敏,熊耀法,胡平,任威,李宗辉

(联勤保障部队庐山康复疗养中心(原171医院)手足踝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足踝关节血流及软组织覆盖相对较少,发生旋后-外旋骨折治愈难度较大且危害性较强,因此,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治疗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目前临床对手术入路方式尚存在争议[2]。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至2020 年11 月本院手足踝外科收治的80例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经腓骨入路治疗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至2020 年11 月本院手足踝外科收治的80 例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37 例患者作为A 组,将接受经腓骨入路手术治疗的43 例患者作为B 组。B 组男24例,女19 例;年龄41~63 岁,平均(48.62±4.16)岁;受累关节:左踝26 例,右踝17 例。A 组男21 例,女16 例;年龄40~62 岁,平均(48.15±4.07)岁;受累关节:左踝23 例,右踝14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诊断标准[3],且经X 线、肌骨超声检查证实;单侧关节受累;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急性感染;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合并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病史。

1.3 方法 两组治疗期间均禁烟禁酒并严格控饮食、作息及规范用药,未经医护人员许可不得下床活动以避免术部受伤。B 组接受经腓骨入路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于腓骨后缘距外踝约11 cm 处取一入路切口,游离组织以暴露腓骨、外踝骨折处,游离腓骨肌腱、前后韧带并避免损伤外踝下方腓韧带,依次复位固定后、外、内踝,以空心拉力螺钉由后踝前外方向后外方固定后踝并留至引流导管,缝合切口并包扎。A 组接受后外侧入路手术,术前准备、麻醉方法均同B 组,患者取俯卧位,于腓骨向后方取约10 cm 切口,期间避免损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游离组织暴露踇长屈肌腱,而后经由内至外经踇长屈肌、腓骨短肌间隙进入踝骨折点,以此固定外、后、内踝,视患者骨损伤情况选择以T 形钢板固定或以空心拉力螺钉由后踝后外方向前外方固定,控制螺钉长度以保证关节平整,留至引流导管,缝合切口并包扎。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围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采用称重法、容积法)、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愈合时间。足踝功能:患者出入院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4](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价患者足踝功能,该量表包括:①疼痛(10~40 分);②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0~10 分);③最大步行距离(0~5分);④地面步行(0~5分);⑤异常步态(0~8分);⑥前后活动(0~8分);⑦后足活动(0~6 分);⑧踝后足稳定性(0~8 分);⑨足部对线(0~10)9 个项目;其中①归为疼痛感(10~40 分),②③④⑥⑦归为活动与步行(0~34分),⑤⑧⑨归为稳定性与形状(0~26 分),总分100,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轻微。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出血、切口感染、骨不愈、切口粘连。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A 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 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37 43术中失血量(ml)223.39±5.49 251.45±7.62 19.281 0.000手术操作时间(min)103.69±6.47 112.33±8.76 4.891 0.000住院时间(d)15.81±1.41 18.53±2.19 6.484 0.000骨愈合时间(d)53.37±0.61 59.53±1.23 27.660 0.000

2.2 两组组治疗前后AOF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感、活动与步行、稳定性与形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 组疼痛感、活动与步行、稳定性与形状、总分均高于B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OF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2 两组组治疗前后AOF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OF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A组B组例数37 4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疼痛感16.35±5.53 30.15±2.15ab 14.148 0.000 16.10±5.29 23.28±3.49a 7.429 0.000活动与步行18.16±4.22 26.59±1.76ab 11.215 0.000 17.95±4.35 20.11±2.48a 2.829 0.006稳定性与形状10.26±2.11 19.76±1.13ab 24.143 0.000 10.85±2.24 16.22±1.69a 12.549 0.000总分44.77±6.61 76.50±4.26ab 24.035 0.000 44.90±6.80 59.61±7.59a 9.466 0.000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 组术后发生切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骨不愈合1例,切口粘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5/37);B组术后发生切口出血4例,切口感染3例,骨不愈合2例,切口粘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58%(11/43)。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χ2=4.632,P=0.031)。

3 讨论

足踝关节承担了人体大部分重量且距离地面较近,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极易因机械性损伤而导致踝关节骨折,其中旋后-外旋骨折最常见且治愈难度较大,约占踝关节骨折人数的38%~70%[4-5]。旋后-外旋骨折患者常表现为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绵延性疼痛、步态不稳、下肢畸形等症状,且行走时、活动后疼痛感加剧,可对患者足踝关节造成持续损伤进而引发下肢畸形、残疾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主要以手术固定为主,其可通过内固定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水平[6]。经腓骨入路是目前临床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主要入路方式,可通过暴露胫骨远端骨损伤点进而对骨折部位进行修复、固定操作。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疼痛感、活动与步行、稳定性与形状、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廖维等[7]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经腓骨入路手术治疗难复性Ⅱ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患者足踝功能。但治疗后A组疼痛感、活动与步行、稳定性与形状、总分均高于B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 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P<0.05),与余智等[8-10]研究一致,表明后外侧入路手术效果优于经腓骨入路,可能是由于胫腓骨入路需大面积游离腓骨周围肌腱、韧带,易导致踝周软组织损伤进而影响后期骨折部位愈合。

综上所述,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优于经腓骨入路手术,可有效改善难复性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型骨折患者足踝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外旋足踝腓骨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肩周炎患者康复锻炼小妙招
崴脚千万莫忽视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保留外旋肌群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特定肩关节康复运动对肩外旋肌的激活效应
足踝外科学组25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