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统来源对正邦Ⅰ系杜洛克猪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2-04-29贾少炎鞠翠芳景旭斌涂金敏贾新正
贾少炎 ,鞠翠芳 ,朱 吉 ,刘 建 ,景旭斌 ,涂金敏 ,贾新正 ,刘 燊
(1.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96;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3.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31)
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东部,其基于市场需要,由大个体脂肪型猪品种转变为瘦肉型猪。育种形成了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强适应性和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因繁殖能力不出众,常作为猪育种的终端父本,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瘦肉型猪种之一。我国是集生猪养殖、消费和育种为一体的大国,不仅具有品种丰富的地方猪种,还引进了多种国际上大受欢迎的国外品种。在人们饮食习惯和生猪市场消费需求的推动下,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等较低的地方猪种退出大众市场,国内生猪养殖公司纷纷引进杜洛克等国外瘦肉型猪种进行遗传育种改良,将培育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繁殖性能良好,同时兼顾肉品质的优质猪新品种作为猪育种领域的主要科研攻关方向。面对引种后种猪性能退化问题,国内部分生猪养殖公司基于短期盈利目标,严重依赖国外育种体系,造成被国外育种公司“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利用国内的种猪资源,结合地区环境进行猪品种创新,选育出优良瘦肉型猪新品系尤为重要。
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2014年起陆续引进多家公司杜洛克猪为育种素材,并于2017年闭群繁育,主选达100 kg体重日龄、30~100 kg体重料重比、达100 kg体重背膘厚等性状,以期培育出高生长速度、高瘦肉率、肉质优良的杜洛克新品种。
本研究对广西农垦、赤峰家育、浙江沃德威先等3个血统来源的杜洛克猪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不同血统来源对正邦杜洛克猪生长和繁殖指标的影响,为正邦Ⅰ系杜洛克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一定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试验数据来源于2014-2021年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所属的育种场核心群生长和繁殖性能测定数据。数据由南京丰顿GBS系统导出,共收集了4 990头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猪生长和繁殖性能测定数据。对比分析不同血统来源对正邦Ⅰ系杜洛克猪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1.2 测定与方法
1.2.1 生长性能的测定
根据不同血统来源进行分组,利用Excel软件整理各血统正邦Ⅰ系杜洛克猪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 体重时活体背膘厚等生长性能数据。
1.2.2 繁殖性能测定
根据不同血统来源进行分组,利用Excel软件整理各血统正邦Ⅰ系杜洛克猪窝均产总仔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繁殖性能数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和Graphpad prism 7对生长和繁殖性能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差异显著性,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血统来源对杜洛克公猪100 kg体重日龄和校正背膘厚的影响
结果见表1。相同年份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达100 kg体重日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4-2021年间,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达100 kg体重日龄从160 d左右降低至142 d左右,最好的测定成绩出现在2019年,公猪(141.60±6.51)d。除了首次引种的年份外(2017年),在同一年份,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校正背膘厚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9年后公猪校正背膘厚指标均能严格控制在10 mm以下。
表1 不同血统来源对杜洛克公猪100 kg体重日龄和校正背膘厚的影响
2.2 不同血统来源对杜洛克母猪100 kg体重日龄和校正背膘厚的影响
结果见表2。相同年份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和校正背膘厚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014-2021年间,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从165 d左右降低至145 d左右,最好的测定成绩出现在2019年,母猪(144.22±5.64)d。
表2 不同血统来源对杜洛克母猪100 kg体重日龄和校正背膘厚的影响
2.3 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和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的变化趋势
结果见图1、图2。自首次引种(2017年)开始,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和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4-2021年间,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和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的育种成绩整体上趋好,2019年成绩最好。
图1 正邦Ⅰ系杜洛克测定公猪100kg体重日龄(单位:d)
图2 正邦Ⅰ系杜洛克测定母猪100kg体重日龄(单位:d)
2.4 不同血统来源杜洛克公猪对与配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结果见表3。2014-2021年间不同血统来源杜洛克公猪对与配母猪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和窝均产健仔数的影响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窝均产仔总数在9~10头之间,窝均产健仔数在8头左右。结果表明不同血统来源杜洛克公猪对与配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不同血统来源杜洛克公猪对与配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杜洛克猪100 kg体重日龄
通过上述可知,同一年份内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公猪和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引进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进行闭群繁育,不同血统之间高度融合。经过几年持续的选育,主选性状达100 kg体重日龄缩短15 d左右,取得了显著的遗传进展,最好的测定成绩出现在2019年,公猪(141.60±6.51)d,母猪(144.22±5.64)d。该结果与群体中主选性状的选择强度有关。武蕾蕾等在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研究中测定的杜洛克猪新品系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63 d。李亮等在影响杜洛克种猪测定成绩的因素及种猪品牌建设探讨研究中,分析数据得出的杜洛克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56.62 d~177.79 d,主要分布在165~175日龄之间。赵彦光等在云南省瘦肉型种公猪生长性能检测报告中,测得杜洛克猪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70.69±9.74)d。而本研究中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公猪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41.60 d~164.42 d,主要分布在141~152日龄之间,可见正邦Ⅰ系杜洛克猪的主选性状达100 kg体重日龄优于其他猪只。分析2014—2021年连续测定成绩来看,从首次引种开始(2017年),不同血统来源的杜洛克公猪和母猪达100 kg体重日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伴随着育种核心群的持续选育,不同血统之间的融合度逐步上升,不同血统来源的差异度逐渐变小。分析数据发现,2021年正邦Ⅰ系杜洛克猪达100 kg体重日龄较前两年略有上升,这可能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等各种因素对育种工作的影响有关。
3.2 关于杜洛克猪校正背膘厚
不同血统来源对杜洛克猪校正背膘厚存在部分影响,但影响很微弱。仅在首次引种年份发现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公猪校正背膘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浙江沃德威先(10.15±0.66)mm>广西农垦(9.54±0.95)mm>赤峰家育(9.27±0.93)mm,该数据与引种前期不同血统间融合度不高有关。其他年份中,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猪校正背膘厚均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结果得出:2019年后公猪校正背膘厚均能严格控制在10 mm以下,表明校正背膘厚得到了较好的内控。郭建凤等在杜洛克猪专门化品系选育研究中测定的杜洛克专门化品系校正背膘厚为 11.83 mm。陈海龙等在美系猪群繁殖和生长性状影响因素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中测定的美系杜洛克猪校正背膘厚为(10.94±1.24)mm。龚琳琳等在不同品种品系及品系组合猪间繁殖和生长性能测定报告中,测得美系杜洛克的活体背膘厚为10.5 mm。而本研究中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公猪校正背膘厚为8.96~10.15 mm,母猪为9.26~10.25 mm。可见不同血统来源的正邦Ⅰ系杜洛克猪校正背膘厚优于其他猪只。
3.3 关于杜洛克繁殖性能指标
2014—2021年间不同血统来源杜洛克公猪对与配母猪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窝均产仔总数在9~10头之间,窝均产健仔数在8头左右,繁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在核心群选育过程中不同血统之间高度融合,不同血统来源杜洛克公猪对与配母猪的繁殖性能没有显著影响。林维维等对不同品系不同血统的杜洛克核心群进行3个世代的选育后发现繁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林长光等在高性能杜洛克猪核心群的选育过程中发现繁殖性能没有显著性变化。本研究的结果与林维维和林长光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选育对低遗传力的繁殖性状作用不大有关。
4 结论
不同血统来源对正邦杜洛克猪100 kg体重日龄无显著性影响,对繁殖性能指标无显著性影响,对校正背膘厚只有微弱的影响。这说明不同血统之间已经进行了充分融合,形成了正邦Ⅰ系杜洛克独特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