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业融合”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2022-04-29颜军徐锦程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融合

颜军 徐锦程

摘要: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二者相互依存,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主动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育人平台建设上体现教育在产业发展上的适应性,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

“两业融合”是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产业层面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物流业属于战略性服务业,而制造业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推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增长迅速,以內需型、消费型为主体的大众消费物流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从国内生产环境来看,受益于我国齐全的工业门类,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社会性物流将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服务型产业与制造型产业将会产生更多的融合元素,这也为“两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在国际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影响总体较小,特别是物流产业的不断完善促使制造产业迅速发展。“十四五”产业规划在“十三五”规划重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迎来新的改变,提出要将制造业发展放入五年计划的优先行列,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制造业发展扶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时期。

一、“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基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必须重视跨界融合,从而提升本专业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不可否认,“两业融合”对传统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模式造成巨大冲击,该专业如何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实现产业升级与数字化发展是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不同教育类型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发展,侧重于职业导向;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更注重学生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二、“两业融合”背景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创新策略

(一)重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特点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物流产业发展相匹配。随着我国经济集群的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经济中心等都进一步带动了合约物流、智能物流、跨国物流等领域的发展与完善。当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服务于各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以外,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进入工作岗位后稍加培训便可以熟练掌握各大物流环节的系统物流知识结构,同时对物流体系的业务操作、运作管理等物流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工作也都可以很好的适应。

基于此,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技能型、数字型、复合型”三位一体。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可熟练掌握物流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的高素质物流劳动者;数字型人才是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工作中去;复合型人才是具备全面化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实现跨产业、全方位促进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依托于地方经济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紧抓“十四五”发展规划核心要素,在物流服务业的基础上重视与制造产业的融合,实现职业能力、服务能力和拓展能力协同发展,促进三能并行。

“三能”主要是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职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以及复合拓展能力。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在核心目标的基础上促进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化以及制造产业化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应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跨专业、模块化、动态化”。遵循“物流通识教育+制造业物流教育”的教学运行路径,打造跨产业专兼结合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双高计划”要想得到有效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既要在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促使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想匹配,又要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双师型”教师要求专业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发展。在“两业融合”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立足于产业融合基础,采取“跨产业、引与聘、育与借”多方位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应与企业、政府通力合作,打造一支“专兼融合、优势互补、对接产业、国际视野”的高水平、高技能、高技术、创新型的教学师资团队。在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突出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中坚力量,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交流合作,形成制度化、长期化的交流进修机制,形成跨产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改革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劣是关系着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打破产业禁锢,在课程体系上向跨产业、模块化、动态化靠拢。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靠拢,产业结构也势必会产生变化,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相关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与产业结构发展原则相适应。

从目前来看,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突出模块化原则。模块化是将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以模块化的形式予以体现,通常来说,模块化应包含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技能课程三大部分。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在三大模块的基础上适当添加制造业相关的学科模块,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相关模块应与物流业相对应,具体可参照产业融合元素予以确认;其次是体现跨产业原则。在“两业融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除了要注重本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还应该适当学习制造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才能更好的适应产业结构需求,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第三是动态化原则。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要紧跟产业发展,课程内容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用与物流产业产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智能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区块链等,这些都用在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这样培养出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高端人才。

(五)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要想实现专业重构,单纯依靠自身资源是无法满足重构需求的,基于此,应将目光从校内向校外拓展,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的全面化培养。在具体实践上,首先要寻求专业关联点。专业的关联是建立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也应根据产业发展融合情况作出针对性的调整,选取物流业和制造业紧密关联的课程将其纳入选修教学计划,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选择;其次要建立院校联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主动与本院校内其他与物流或者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分互认等措施提升联动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第三要深化校企合作。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外实践课程可不局限于物流企业本身,也可以与制造产业相关的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合同。在“两业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物流管理专业在制造企业的技能优势,形成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结束语

为实现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势在必行。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育人平台建设上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大胆创新,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卞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良性融合及互动发展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20):68-69

[2]姜洪,陈洁,李俊峰.“两业融合”战略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转型路径[J].物流技术,2021,40(12):142-146.

[3]黄莉明.基于产业关联的广东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31-33.

作者简介:

颜军,济南职业学院教授。

徐锦程,济南职业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教改教研课题《“双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探索》成果。

猜你喜欢

物流业制造业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刚柔并济
破次元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融椅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