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歌开启童心 憧憬美好未来

2022-04-29唐鸽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外拓展创设情境儿歌

唐鸽鸽

[摘 要]儿歌具有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特点,契合刚入学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年级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少的儿歌,这些儿歌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外拓展、展开想象、鉴赏运用等途径,开启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感悟诗情,憧憬美好未来。这样,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儿歌;创设情境;课外拓展;展开想象;鉴赏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4-0033-03

一 、一年级教材选编儿歌的价值

儿歌是一种儿童文学的体裁,其语言形象生动,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成诵。儿歌内容简单易懂,极富童真童趣,具有认知性、教育性。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注重选编儿童文学作品,一年级以兒歌为主,儿歌占了选文的一大半。可见,儿歌在一年级教材中的分量之重。

刚步入小学课堂的一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口语语汇,能与人交流,但时常会出现说话结巴、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鉴于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编儿歌类课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纠正学生语言交际的不良习惯。教学儿歌还能启迪学生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学科。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儿歌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一)借助儿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儿歌一般具有节奏明快、精短凝练的特征,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儿歌类课文,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感受儿童的情趣,从而形成表达的意识,获得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借助儿歌丰富学生的语言

儿歌最明显的特点是押韵和有节奏感。一般说来,没能押韵不成儿歌。押韵而富有节奏感的儿歌,学生往往听了一遍后便能记住,易于朗读、背诵。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是从口语开始的,并逐步向书面表达过渡。此时,借助儿歌中精练的、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进行语言交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使他们的语言学习逐步向书面语言方向发展。可见,儿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促进他们学习意识的形成,能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质量。

(三)借助儿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审美能力初步形成阶段。儿歌是富有韵律美的诗歌,在其简短而富有节奏感的语句中蕴含着一定的道理。诵读儿歌,学生能认识多彩的世界,感受山川大河之美、民风民俗之乐、忠孝廉义之德,同时能扩大视野。儿歌类课文具备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视角独特等特征,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生动活泼、色彩丰富的儿童世界。这类课文描绘了纯真的情感世界,表现了童真与童趣,成为一种适合儿童学习的艺术典型。儿歌对开启学生认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儿歌的教学策略

儿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体裁,形式上具有个性化特点,多用拟人、比喻等形象化手法;内容上常常塑造某一事物形象,或叙述一个简单的小故事。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开篇便是一首学生很熟悉的《上学歌》。这篇儿歌类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描写小朋友上学的情景,让学生读了倍感亲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引童趣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儿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的快乐。要想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可把学生熟悉的内容通过有趣的形式再现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小小的船》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典型的儿歌,内容充满幻想色彩,富有儿童情趣。诗歌描绘了月儿、小船、星星、天空等意象。这些意象低年级学生十分熟悉,将它们放在一起,便产生了不一样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先展示“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的画面,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再出示整个夜空的图片——天空、星星、月亮,为学生展现诗句描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诗歌中“小小的船”是指弯弯的月儿,想象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观赏天空,就能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教师又为这一情境配上适宜的音乐,让学生朗读这首充满艺术美的儿歌。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沉浸到儿歌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激发学习热情。这样的情境,不仅学生的注意力被快速吸引,而且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不容易被外界其他因素所干扰。

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有许多种类的儿歌。这些课文节奏鲜明、富有情趣,包含了许多能使儿童感到赏心悦目的意象。根据这些意象,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熟悉的内容通过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教学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能够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课外拓展探新知

低年级语文教材编选的儿歌,有些具有叙事性特征,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些是幻想出来的,是虚构的,但又被大多数学生所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去理解儿歌,从而使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体验。但仅仅依靠教材文本,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的。因此,教师应考虑如何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这要求教师跳出教材的限制,将课外内容巧妙地融入儿歌的意境中,拓展教学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一文,是一篇关于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常见的姓氏;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包括复姓。大部分学生对单姓很熟悉,但对复姓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复姓不常见,有些学生可能听过某些人的名字,但不知道它们是复姓。对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熟悉的陌生感”,进行课外拓展。比如,讲解“诸葛”这个姓氏,先让学生知道“诸葛”是复姓;再引出《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讲解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儿童版《三国演义》。虽然学生年纪小,还不太能看懂这些经典名著,但能产生探究欲望。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这首儿歌,教师可依托文本,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征呢?试着续写儿歌。”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探索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在语文课堂上,拓展延伸是关键的环节,是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发展。对儿歌的拓展,除内容拓展外,教师还可以从情感体验方面进行拓展,以深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上学歌》时,可引入《小兔子乖乖》《保护眼睛》等儿歌。这些童谣将行为习惯、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展现出儿歌的德育价值和美育价值。

(三)发挥想象说童心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提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要求。比如,在阅读方面,要求低年级学生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写话方面,要求低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可见,想象这一思维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儿歌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语言上浅显易懂,学生极易理解。有些儿歌要求学生凭借想象去与文本、作者对话,才能体会它的丰富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诗歌中的情节、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由诗歌内容到生活画面,让学生理解、体味儿歌的情趣。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儿歌类课文《明天要远足》一文,写小作者因“明天要远足”的兴奋、好奇与激动而久久不能入睡,洋溢着作者对远足的向往和喜爱。诗中没有交代远足要去什么地方。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欲望的情境,让学生“收拾自己的行李,我们也准备去远足。你想去哪呢?有什么疑问呢?”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想象碧海蓝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将这种美好的感受带进课文朗读中,让他们入情入境,就能激活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更愿意去探索未知,发现自然界的美。借助儿歌意境深入理解其内容,学生既能够发现自然界的美好,又能够学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活动表达出来。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家》这首儿歌, 学生很容易发现诗中出现的“蓝天和白云”“树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之间的关系, 并在朗读中深切体会到“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想象说一说,  对儿歌进行补充。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美好情感,让学生感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儿童是未经世俗浸染的花朵,显得单纯,富有梦想,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有不一样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单纯美好的想象。在低年级教学中引入儿歌,就是要唤醒学生这种最真实的情感。有些儿歌通过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一个广阔而绮丽的世界,给学生以联想空间,让学生产生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儿歌的情境形象化,以艺术的方式进行再现,这样能营造出适宜的氛围,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发挥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思维,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认识、体验和感悟儿歌,初步领悟儿歌的文化内涵,受到积极健康的情感熏陶。

(四)鉴赏运用创新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语文教材低年级选编的儿歌大都富有生活气息。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一年级教材中的儿歌都是自由、轻松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逐渐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学会与生活相联系,尝试写一写儿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鉴赏儿歌的规律,受到儿歌的熏陶感染。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是一首富有趣味的儿歌。作者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描写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表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全诗共有4小节,第1小节“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弄明白草芽是刚冒出来的小草,这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同时,让学生用快乐的语调去读出春天的欢快。然后,以同样的教法教学夏天。剩余两个小节,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并感受秋天谷穗的有礼貌和冬天的可爱,让学生发现大自然四季的美好。最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四季的其他美景,并尝试自己编出一首儿歌。这样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鉴赏方法,又能使学生从学习中收获快乐和自信。再如,《春节童谣》《剪窗花》这些儿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传统文化色彩。教學中,教师可安排学生想一想、搜一搜、动动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鉴赏与学习,积极仿写,这样从读到写,使学生真正成为儿歌学习的主人。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其纯真的童心、稚嫩的想法,是很难用理性去解读的。而儿歌通俗易懂,又富有童趣,是儿童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儿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儿歌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拓展儿歌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儿歌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和谐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益民.诵读:一种重要的儿童阅读形态[J].江苏教育,2014(41):54-55.

[2] 王永平.融入童谣的小学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5):57-59.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课外拓展创设情境儿歌
睡觉儿歌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外拓展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七月的儿歌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