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2022-04-27赖玲玲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赖玲玲 程 跃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损害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演进,各发达国家为了在重塑的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取更大的力量占比,纷纷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在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双面挤压”下,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源于技术创新水平、国家政策导向和消费需求转变等环境因素的转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未来经济、具有巨大前景的先导产业[1],不仅可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因此各界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究时,大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乎各国在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上所拥有的力量优势,自金融危机后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发展对策”“产业政策”等热门议题。回顾现有研究发现,虽然有学者对我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但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很少使用定量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本文采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汇集2010年至今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核心及CSSCI论文,通过聚类化的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图谱分析,探究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等状况,为推进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检索源,通过“高级检索”中的“期刊检索”模块检索所需文献。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题词进行样本检索,设置检索时间为2010-2021年(检索日期为2021年4月8日),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及CSSCI,检索到与主题词关联文献2 449篇,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准确和针对性,通过手动剔除重复、选题指引、新闻征稿启事、内容缺失、评论员文章等非研究型文章后,最终得到有效性样本文献2 151篇,运用软件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关键词信息处理后形成直观的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

1.2 分析方法

VOSviewer是一款处理文章重要信息的计量分析软件,例如作者、关键词、来源等,形成清晰直观的可视化图谱,方便快捷,提高研究者对海量数据的整理时效,通常在学科动态综述和前沿趋势探索等研究中被广泛使用。EndNote是一款导入和创建文献集的软件,导入文献后可进行分类、排序等编辑功能,方便数据处理。本文采用EndNote软件导入和初步筛选知网的相关文献,通过格式转换为VOSviewer可进行处理的RIS格式,根据作者、关键词等信息建立网络可视化、密度可视化和叠加可视化网络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从而整理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研究从宏观层面探析未来走向。文中使用的是EndNote X9版本及VOSviewer 1.6.15版本。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分布分析

2.1 文献时间分布分析

虽然我国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的研究只有十多年,但是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经济生产力发展和大量学术文献的产出,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以了解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运用Excel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按照不同年份发表的文献数值进行图示化分析,如图1所示,2010年至今,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核心及CSSCI论文在知网刊发数量总体呈现递减的态势,且有明显阶段性。按照不同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图1 2010年-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CSSCI/核心文献数量

(1)研究迅速上升期(2010-2013年)。时间跨度为4年,该阶段发表的论文总数量为1 003篇,数值呈现迅猛递增的状态,2013年发文的数量创造了历年记录的最大值。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重要地位,并强调要大力扶持生物、节能环保在内的七大领域产业。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原则、政策措施等做进一步说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帮扶力度,优化融资模式。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发布是学术研究的方向标,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受到政策的高度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迅速增加。

(2)研究持续推进期(2014-2016年)。时间跨度为3年,该阶段论文发表的数量为672篇,虽然和前一阶段相比增长有所放缓,但整体研究仍在稳步推进。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推动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维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状态,需要不断创造消费新需求来拉动内需,因此这阶段我国产业建设注重提供高质量的供给,积极引导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创新,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和智能化的服务。我国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注进一步提高,尤其在推动创新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表明要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为其提供普惠性财税支持力度;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表明了产业升级改革的紧迫性和打造新兴产业增长点的必要性。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地位,并从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推动了相关研究的丰富和多学科领域与其交叉研究的深入,而多方研究的渗入也为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两者的互动作用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3)研究瓶颈过渡期(2017年至今)。时间跨度为4年多,该阶段论文发表的数量为473篇,可以明显看出,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该阶段论文发表的数量虽然仍在增长,但呈显著下降趋势。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建议形成广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合作的网络形成,2018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2019年《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力量。2020年《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要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强资金要素保障。相关政策的思考和完善对学术研究的指向性减弱,降低了研究内容更新的速度和频率,使得研究发展进入一个发展缓慢的瓶颈期。

整体而言,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为研究的迅速上升、持续推进和瓶颈过渡时期,不同阶段的成果与该阶段的政策、经济布局、经济竞争等外界环境及研究的进展、发现有密切的联系。

2.2 期刊与高引文献分布分析

本文从期刊和高引频文献的角度总结10多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的发表情况。经过数据统计,发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期刊多达319种,其中发文数量靠前的期刊包括《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商业时代》等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高被引文献排行榜(前10位)

文献被引频次反映了该文献获得的关注度与认可度[2],高引用文献的研究观点与成果被大量研究者赞同与延伸,体现了该研究领域的基础概况和普遍性关注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理论概念、政府影响、产业培育等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选择与培育是基于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家战略调整(万钢,2010),与传统产业相比该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姜大鹏,2010)。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基础性理论概念进行明晰,刘洪昌(2011)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备的特征对其选择原则展开分析,贺正楚(2011)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和模型。此外,我国独特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影响,因此学者也从政府的角度展开研究,朱瑞博(2010)、李晓华(2010)、郭晓丹(2011)、陆国庆等(2014)从政府方面探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利用政策手段给予合理的支持,避免不正当干预带来的产能过剩和创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余东华,2015)。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展开研究也成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肖利平,2016)。整体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少,但是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文CSSCI/核心期刊共被引排行榜(前10位)

2.3 作者分布分析

通过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领域高成果的作者,可以了解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者,结合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研究关注的热点与进展。在作者发表文献前10排行榜中,熊勇清、贺正楚、王宏起、肖兴志、霍国庆等发表文章数量较多,频次均达到10次以上,在该研究领域的成果较为丰富。针对排行榜前5名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展开具体分析:熊勇清的研究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创新和企业管理;贺正楚的研究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估与选择;王宏起的研究针对的是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管理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肖兴志是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管理、产业经济的关系;霍国庆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

表3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高频作者排行榜(前10位)

高频研究者取得丰富优异的研究成果除了自身努力钻研之外还与其所处的合作网络有关,合作团队做出的贡献也构成研究进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进一步针对其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作者共现图谱中,经过统计,2010-2021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究中共检索到2 963名作者,把发表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最低发表文献的检索阈值设置为5,共得到77名作者,对作者链接次数为0的不进行勾选,最终得到43名作者。其中圆点覆盖较大的作者表示是该研究网络中的核心作者;合作线条粗细代表连接者联系的紧密程度,越粗代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越紧密;研究线条连接圆点的多少表示该研究网络的大小。展示的部分可以看出,2个人以上的团队有18个。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形成了由以下学者组成的四大研究合作网络,第一个由长沙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贺正楚等,中南大学商学院熊勇清、黄健柏等,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王欢芳等,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曹虹剑等组成的跨学校合作研究网络。第二个合作网络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贺俊、吕铁、渠慎宁等组成;第三个合作网络是由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肖兴志、韩超、郭晓丹等组成;第四个合作网络由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王宏起、武建龙等组成;第五个合作网络由河海大学商学院黄永春,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江淮等组成。除此之外的高产作者虽然也形成了研究的合作网络,但大多局限在与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内部研究网络,未形成大的跨区域、学科的研究网络。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推进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在合作网络的构建中,尚未形成大范围的交叉联络,高产出作者之间的连接性也不强,缺乏连接的模式和契机,在已经形成的跨区域、学校合作网络中,又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仅限于当前研究领域的内容,未形成学科间的互动联通,因此在未来的合作网络构建中,不仅要构建学科交流的研究平台促进不同区域、组织之间的研究者进行合作交流还要推动跨学科知识的互动研究。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热点主题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及研究导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大小表现了该研究领域的分散程度,而处在共现网络中心位置的高频关键词则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集中程度。使用VOSviewer软件对样本数据文献进行分析,共检索到3 721个关键词,将关键词出现的最低阈值设置为5,得到229个高频关键词,表现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关键词共现网络由标有不同关键词的线条和圆圈组成,其中线条数值表示的是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总链接强度,圆圈的大小及处在的网络位置也表示其出现频次的高低,圆圈越大,处在的位置越靠中心则表示其出现的频次越多,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关键词的距离越近,说明其关联性越高。此外,根据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时间段分布来看,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词热度也不一致。

如表4所示,我国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中,较为高频的关键词是新兴产业(133)、技术创新(102)、金融支持(102)、产业政策(79)、传统产业(63)、产业集群(50)等词汇,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排在前10的关键词可分为几个研究方面。产业发展研究方面分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研究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出现作为产业划分的分水岭,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寻找发展对策,许多研究者把产业分类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展开研究。产业创新方面有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驱动提高创新水平。使创新问题成为当时研究的热点话题,发文量剧增。政府支持有产业政策、政府补贴及创新要素支持与产业聚集方面的金融支持及产业集群,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性受到政府和市场两双手调控的影响,研究政府和市场的作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其中政策、要素、产业布局等支持方式更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另外,发展对策、路径、影响因素、创新效率等也是研究的热门话题。

表4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关键词排行榜(前10位)

3.2 研究主题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和热门的产业,相关学术研究持续了10年之后,至今仍备受关注。前文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及高频关键词前10排行榜较为客观地展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程中成果较为丰硕的领域,结合相关文献阅读分析并进行归类,主要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产业政策、创新驱动、企业治理、产业组织模式等5个研究热点主题。

3.2.1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该聚类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了传统产业(金融创新、区域经济、融资模式、政策取向、中小企业)与新兴产业(新动能、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耦合协调互动关系研究,虽然也有从单一视角进行分析的,但关联性较弱,暂时忽略。究其本质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植于传统产业而生,发展成熟后的新兴产业又转化为传统产业,相互转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性产业经济,因此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我国未来的不同产业的培育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如何看待处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者的关系问题上,熊勇清等[3]率先提出了产业耦合发展的解决之道,并对耦合的内容、特征、作用机制等进行说明。陈爱雪[4]则强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都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发展中不能厚此薄彼,而是应该通过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苑清敏等[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受到地域性因素影响,东中西部的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刘满凤[6]论述了两类产业不同互动模式的特点,并在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贡献模型检测两类产业间的影响作用。刘嘉琳等[7]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东北经济分析,指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技术创新互动式缔结创新链接关系是最优均衡策略。王钊等[8]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度,将其作为两类产业协调发展的度量指标。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话题,虽然已有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和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整体而言,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缺乏样本数据的实证支撑。因此,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更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内容的覆盖上,除了两者关系的测度以外,还应对两者的互动作用下,政府作用发挥、相关体制机制、合作平台建设、资源流动分配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3.2.2 产业政策

该类主题聚类的高频关键词包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市场机制的弊端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会出现滞后性、外部性等问题,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有效避免,从而离不开政府宏观手段的调控,而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干预最有效的手段,其研究也贯穿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整个进程。

在众多政府政策工具中,最具争议性的便是政府补贴手段的使用。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贴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补贴不仅有利于激发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增加研发投入[9-10],还可以通过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达到倒逼传统产业转型的目的,强化优胜劣汰推动企业发展[11]。另一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政府补贴会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减弱创新动力,并且会产生政策依赖性,引发套利现象[12-13]。不同于政府补贴手段的巨大争议性,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政府间接补贴政策遵循结果导向评估,是企业实际行为发生后给予的一种扶持和奖励,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陈洋林[14]通过分析55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应提出了实证支撑。杜传忠等[15]认为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可以尽可能减少风险投资与新兴产业企业间的投资融资障碍。谭中明[16]证明了金融支持可以提高公司的技术效率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的最大化。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从政策系统的架构进行思考,盛朝迅[17]从政策的制定依据、作用对象和实施机制三个维度探索产业政策转型的重点,探索市场、政府等多元互动机制。姚建军[18]构建了“政策制定核心子系统—政策实施支持子系统—政策调整与改进外围子系统”政策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建立。袁见等[19]通过微观实证分析,检验产业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成长的效应和传导路径。

虽然政府实施产业政策是为了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产业政策并不具有一劳永逸的作用,也不能取代市场发挥的主要作用,而是通过随着政府宏观手段的调控,辅助市场机制的发挥,不断修复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最具前景的新生产业,相关研究还应该着重于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和差别化实施研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3创新驱动

该类主题聚类的关键词包括技术创新、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网络、知识产权、产能过剩等。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关于创新的研究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

创新能力与效率测评方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跨越经济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在已有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中,一部分研究者从提高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能力评价、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例如,刘文霞等[20]从技术后发国的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法为我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路径进行论述。更多从创新评价指标的方面展开研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创新效率评价不是绝对的标准化,单纯的数量指标会使目标回到过去的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发展时期,因此指标设置要是数量与质量的结合,更具有普遍性和灵活调度性。黄鲁成等[21]思考从产业波及效应、就业带动、市场潜力等建立了创新评价体系及相应的计算方法。齐齐等[22]从微观视角出发,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有效性、规模收益、效率、投影分析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在设计指标时会考虑到区域因素、行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的组织模式方面,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研发活动,并且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是大型的研发机构都很难独立完成需求寻求合作,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具备不同优势和功能的组织、地区进行合作,是有效协调资源、实现快速创新重要步骤。许多学者赞同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经过研究证明政府的研发补贴、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等与产学研的交互作用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提高具有正向影响[23]。创新网络研究也是热点之一,易高峰[24]通过C9知识创新网络图谱发现,我国的创新合作网络虽然增强了深度和广度,但是十分松散,缺乏产业之间的协同,并为提高产业集群协同提供了策略。牟绍波[25]根据权力、信任、名誉、和体制等影响因素,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创新网络的综合治理机制。合作创新也会产生弊端,针对合作创新中的技术套用“搭便车”、相互依赖的非配对性等问题,吴绍波等[26]指出应该建立集体制裁机制的外部治理模式和谈判协商机制的内部治理模式相结合方式进行治理。

我国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适应新常态,培育发展动力,并且也运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为我国的产业合作、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撑。

3.2.4 产业组织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该类主题聚类的关键词主要是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网络、产业升级等产业组织布局及发展对策、路径、影响因素等。可持续研究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开始,在借鉴以往产业建设与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本土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本土化和全方位的发展思考[27]。除此之外,可持续研究还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发展规模、影响因素等探索发展的路径、发展模式等进行研究。

产业组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是合理有效利用各方资源的前提。吕洪渠等[28]基于空间面板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集聚效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时发现两者存在线性正向影响。涂文明[29]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作用十分广泛,因此对其建立集聚区时需要建立重大技术创新、新兴产业集聚、创新体系建设的三位一体。胡昌平等[30]对跨行业信息资源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平台资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方便。石璋铭等[31]以2011-2016年的五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集聚对不同产业创新网络具有差异性。产业组织优化布局的研究我国一共经历不同的研究发展阶段,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发展到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等,为在地域和组织合作体系建设上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然而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利益、组织协调机制、提高协同效率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3.2.5 企业治理

该类主题聚类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效率评价、绩效、金融支持、资本市场、r&d投入等。企业作为产业的基础单位,其经济活动对产业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而创新要素作为企业开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有效治理研究中不可或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金要素。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重要动力,任何事物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资金的不当使用或者投入不足都会使治理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如何合理地投放和给予资金的方便行使,受到学者的关注。虽然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发展的研发投入最主要是来源于公司内部资金支持,但是孙早等[32]经过考察发现,不同企业治理结构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影响也不相同,其中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和国有企业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另外,孙莹[33]从董事会的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程度、薪酬激励等方面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治理与研发投入的关系提供有力佐证。除了内部融资以外,外部融资的获取也十分重要,目前研究主要围绕外部融资困难的问题,胡吉亚[34]认为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难问题应该扩展融资方式、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创新的方面。王琼等[35]基于2009-2014年沪深38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非国有公司的融资效率高于国有公司,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我国金融供给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风险投资功能偏离、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品等问题[36],因此未来对金融支持的研究中要更多地从机制体制、供给体系、合理的金融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

企业治理与创新要素的研究中,还离不开技术要素,最主要的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绩效、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展开。

4 结论

通过研究和软件的可视化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010年,主要经历了研究迅速上升期、持续推进期、瓶颈过渡期三个阶段;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技术创新、产业政策、金融支持、产业集群等高频关键词上;主要形成了5大研究热门主题,分别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产业政策、创新驱动、企业治理、产业组织布局与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完美收官,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未来研究内容的扩展将着重在几个方面。

(1)加强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布局。科技与产业进一步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单一创新主体向跨区域、跨行业的多主体创新系统转变,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高度互动的发展要求,构建制度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势在必行。首先不断强化集群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评估机制,设定相应的标准对集群企业进行遴选、检测、考核、评估等,提高集群门槛和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搭建大数据化集群信息平台,形成政企互动、跨区域、跨行业合作体制机制,协议资源流通、创新激励、利益分配等问题,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共享流通;最后,加强国际化集群协作,拓展创新要素的配置空间,积极与相关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组织、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主动布局国际化集群创新网络,为我国国际化创新网络建设打下基础。

(2)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要求,技术创新的提高决定其发展的速度、水平及长久性,因此,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实力,为我国赢得发展优势。首先,加大对原始性创新与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研究,给予有重大自主研发成果的组织相应激励,激发创新热情;其次,不断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创新要素流通机制、国家和地方的创新成果评审机制、创新主体协调沟通机制、创新成果产业转换机制、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等;最后是技术创新支持内容研究,政府实施更多的新兴产业指向性政策,给予创新型企业资金、纳税、融资、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帮扶,加快放管服,不断健全市场机制建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准入机制,以资本入驻推动资源的有序流通。

(3)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化与差异化实施。虽然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的手段在过去10多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中颇具争议,但其对市场机制弊端的弥补和产业发展的作用都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未来产业政策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地区和组织的个性与共性,制定差异化政策,另外还应根据发展的不同环节制定精准化政策;在政策的实施上要区别不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责任与定位,探索建立科学客观的协调机构用于跨区域、组织问题的监督与处理;在政策实施的评估与改进方面,缺乏全方位、多层次和普遍认同的评估指标及体系,也是持续研究的重点。

(4)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资源的有效投入。首先需要做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创新的产品,吸引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金融服务行业,通过相关的金融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开发更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产品,扩展企业融资渠道,尤其解决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后持续探索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监管,减少放贷主体的资金风险,扩大融资规模。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