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建筑符号表达
——以延安大学新校区中心组团为例

2022-04-27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正高级建筑师副教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延安大学组团窑洞

文/张 伟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高级建筑师 副教授

葛胜男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1 符号学

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符号的本质、符号的演变发展及变化规律、符号表达的意义以及人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现代符号学起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皮尔斯的实用主义,目前广义符号学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图1),其代表人物分别是: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实用主义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1]。

图1 符号学三大流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索绪尔理论的重点是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自身的外在表现,即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语言、文字和图画等;“所指”是符号要表达的内在意义,即语言、文字和图画想表达的内涵和思想等。在此基础上,英国学者奥根登和理查兹补充了“意指对象”的概念,即符号所代表的实物本体。皮尔斯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更新的系统,主要是因为他将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引入到了符号学研究中,由此引出了“符号的解释”这一概念。莫里斯在皮尔斯的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将符号学类比语言学,从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符义学、符构学和符用学三个层面。

2 建筑符号与地域建筑

2.1 建筑符号

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大部分建筑都采取了符号化的隐喻形式,给予人们最为直接朴素的意向感知并且方便公众交流和信息传达[2]。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在符号学意义上都可以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离出来,从而获得非建筑学的抽象的文化意义。正是基于建筑学“隐喻”理念和符号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20 世纪60 年代起,建筑符号学作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方兴未艾。建筑符号学的意义在于将建筑师主观的设计思想客观化表达,借由符号化的语言方便公众认知和理解。套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建筑符号学中亦有“能指”和“所指”两种不同层面的建筑代码:“能指”即建筑造型、细部构造、色彩空间等直观的物质要素;“所指”则是更为深层的设计理念和精神意图。

2.2 地域建筑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主旋律,它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促进了不同文明种族间的交流。全球化的浪潮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压抑了文化的地域性。20 世纪60 年代后,建筑师对由此引发的审美趋同、文化消解、资源浪费、文明丧失等建筑风格同化问题展开反思,归根到底是重拾文化自信、提高地域文化认同感的问题[3]。建筑文化是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筑是人为创造的生活场所,亦是其他文化的多元容器。文化是多元共生、顺应时代、根植地域的,它全面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地域建筑的创作更是地域文化最直观、最有效的表达和体现。地域建筑的创作要点在于首先要根植于特殊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特点;其次是要依赖于特定地区的材料和营造方式;然后是要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且结合当地特色历史文化。

2.3 地域文化的建筑符号表达

建筑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符号拼接,也不是机械的形式主义,而是基于文化内涵的特色表达。自古以来,建筑就被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所孕育出的建筑符号也是千姿百态。提到江南水乡,映入脑海的肯定是白墙黛瓦、亭台楼阁;提到黄土高原,想到的则是沟壑纵横的地貌和各式窑洞(图2)。这种和地域特征直接关联的建筑意向,正是地域文化特色浓缩、提炼后的建筑语言和建筑符号。当然,作为建筑师,地域建筑设计的本质绝不是对乡土建筑的煽情表达,更不是对所谓“建筑符号”的堆砌模仿,而是在抽象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润色,使之满足地域性表达的三大原则:(1)自然环境适应原则;(2)文化特色彰显原则;(3)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原则[4]。建筑原型投射到符号学视域,主要分为材料、造型特征和使用功能三个方面,结合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可以概括为质料层面、语意层面和机能层面。

图2 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建筑表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延安大学新校区中心建筑组团设计中的地域符号提取

3.1 质料层面——土黄主色调

黄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土黄色的外墙色彩不仅与延安的地理环境相协调,而且呈现出一种质朴、厚重的肌理质感。土黄色调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视觉感受,当地特有的黄沙岩通过斜向布线的凿刻方式,赋予土黄色调体积感和可触摸的知觉体验(图3)。尤其是随着延安当地一天内光线的强弱,建筑随之产生强烈的光影变化,这更赋予土黄色外墙以时间感和空间感。

图3 土黄主色调与体积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语意层面——窑洞符号

窑洞是富有陕北地区特色的民居形式,符合符号学中表达造型特征的语意层面。窑洞建筑被建筑师抽象凝练成“拱形门”这一符号(图4),通过在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组团连廊中的连续运用,既产生了严密的秩序性,符合校园建筑的特点,又契合地域文化创造了公共交流的场所空间[5]。

图4 拱门符号的提取凝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机能层面——退台空间

由于延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窑洞特殊的建造需求,层层退台的窑洞随处可见,这种充满生活意趣和生存智慧的建筑空间放之今日的大学校园仍有强烈的借鉴意义。这种使用功能上的抽象提炼,恰恰符合皮尔斯三分法中对于机能层面符号的定义。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组团即采用这种具有标志性和延续性的建筑符号,整体造型舒展大气、气势恢宏,在根植地域符号回首过去的同时仍不失展望未来的时代精神。

4 延安大学新校区中心组团建筑设计的地域符号表达

延安是中国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市,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延安大学创立于1937 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新校区地质条件复杂,东低西高,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组团位于其东部中心位置,是重要的校园建筑群。

4.1 文化背景——体现黄土孕育的地域文化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坡,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的延安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近代更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地、革命摇篮。黄土高原孕育了独特的黄土文化,延安则是黄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城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赋予这片土地厚重与淳朴,革命圣地的光辉往事则孕育出坚毅和稳重。这些优秀品质代代流传,与延安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立校之本一脉相承。因此,延安大学新校区的规划思路应该顺应这种厚重、淳朴、坚毅、稳重的文化基调,做到建筑风貌、校园风貌和黄土高原风貌交相辉映,力求建设出一个带有黄土文化内涵的特色校区。

4.2 建筑形式——重构陕北特色的窑洞民居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济、社会、人文条件也大不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民居样式。延安市全年干旱少雨、夏热冬寒,窑洞建筑顺势而生。陕甘宁地区黄土层厚实、耐久、保温,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创造性地凿洞而居,既适应气候,又自然环保。传统的靠山退台窑洞从外观上看呈层叠的圆拱形式,在黄土背景下显得活泼轻巧。进入现代,窑洞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逐渐凝练成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在新的建筑材料和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延安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组团充分考虑延安当地特色,采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和土黄色调,突出建筑的体积感。建筑参考退台修筑的窑洞形式进行退台设计,连廊也参考窑洞特有的拱形门洞形式加以设计(图5)。

图5 窑洞、拱门的形式转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3 空间设计——创造适应地域特点的场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所处环境中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认知、认可和赞同,并由此产生归属意识和文化自信。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是培育文化认同的基础养分。在延安大学图书馆组团的建设过程中,建筑师尝试用空间艺术创作化解行政倾向[6]。区别于讲究对称严肃的政府建筑,校园建筑在保证端庄的同时还要适当保持自由:延安大学图书馆组团通过一系列庭院、连廊和平台的设计塑造了亲切宜人的公共交流空间,配合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消解了行政化的刻板,更增添了几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

4.4 建造技术——呼应乡土特色的建构做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校园建筑乃至中国建筑,都处在西方现代建筑话语权的喉舌之下,随着各式各样“西式”“现代”的论调在各地成为滥觞,校园建筑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归属。因而,建筑师在设计延安大学中心建筑组团时,尤为慎重地分析了延安的历史文脉,尤其是对传统建筑窑洞的建造做法进行了研究。建筑师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敲凿方向和深度的黄沙岩石材,观察不同时间段形成的质感和光影,最终确定了适宜的理想状态。不仅于此,在材料的选择和建造的技术上,建筑师和工匠都不断探寻可以古为今用的地域做法。

结语

建筑的符号语言日益成为阐述建筑文化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实践和应用。文章以延安大学新校区中心建筑组团为例,探讨了地域建筑的设计要点以及符号学在地域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符号学的运用和地域性的表达。与此同时,更要强调整体的协调性和美学性,避免符号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猜你喜欢

延安大学组团窑洞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生态女性主义在霍桑《红字》中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兵器组团“打雪仗”
陕北窑洞民居
无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