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工业区到城市创新区的嬗变

2022-04-2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业区空间功能

文/刘 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 博 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注册规划师

郭夏汝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窦建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 博士后

1 问题的提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了贯彻“以创新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国家战略,城市需要对创新活动主动响应,加速创新要素的培育和规模集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布鲁斯·卡兹于2014 年在《创新区的兴起——美国创新的新地理》报告中指出[1],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空间模式——城市创新区(Innovation District)[2]。在我国,由于老旧工业区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模式无法满足新的生产要求。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和社会层面来看,这些区域都面临提升、更新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发展区位也有着从郊区走向城市中心区的趋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过去的50年中,“创新空间一直都被描绘为硅谷这样的场所,这些地方大都处在城市郊区地带,被空间隔离的企业园区占据,机动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生活品质较低,不同城市功能没有得到融合。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中正在逐渐形成另外一种新空间模式”[3]。在这两种现象的叠加之下,旧工业区嬗变为创新区,成为城市建设实践的一种新的尝试。

2 旧工业区到城市创新区的嬗变

2.1 溯源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由粗到精、由低端到高端的渐进式的过程。面对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创新创意逐渐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城市发展新动力。过去,对于较为成熟的大城市,常常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围绕金融保险房地产业(FIRE)展开,有的城市也将文化创意列为重要的产业核心和增长极。然而,对于城市价值链的另一个高端——创新及创新活动,目前还处在不断深入的探索过程之中。

进入21 世纪以来,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根本动力。城市间的发展与竞争转为人才的争夺战。城市空间寻求适宜的步行邻里环境,功能混合、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良好的城市生态及多元的文化氛围等,成为聚集城市创新人才、塑造城市发展新动力的关键策略。国际领域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只有通过人际接触和跨企业流动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传递(Audretsch 和Feldman,1996),即所谓“知识溢出”效应[4]。通过调研,发现在传递隐性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基于共同目标和工作分享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的互动变得十分重要(Saxenian,1990;Castells,1989:72)[5,6],甚至可以认为,发生在午餐或高尔夫球场上彼此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分享及讨论,往往成为了影响产业集群,如硅谷,持续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高度共享的创新产业集群,不仅追寻存在于创新集聚区的“知识共享网络”,也偏好某种“工作+生活”的融合生活方式;同时,年轻的创新人群偏好选择拥有专业机构、夜生活丰富并能提供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内城;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城市创新区,这一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式[7]。

正如前文所言,城市创新区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是在2014 年由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提出的,但是有关城市创新区研究的理论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托马斯·A·赫顿(Thomas A.Hutton)发现全球不同城市内城新产业集群的兴起,构成了新的经济空间[8];纽约理工大学的乔治·博格拉瑞洛(George Bugliarello,1996)提及了“城市知识园(urban knowledge parks)”这一现象和概念,注意到这些园区以城市中的知识机构为核心进行扩展和发展,呈现高密度的特点,为城市及其周边社区提供相应的公共空间或活动空间[9]。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的研究团队则在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相关项目中,注意到了应用科学、创意产业和生命科学的离散地理集群(Michael Jaroff,Dennis Frenchman,Francisca Rojas,2009)[10]。美国建筑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也在2013 年发布了关于城市创新区的一份报告,称之为正在全球兴起的“创意十足、充满能量的生态系统”。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2014)从经济层面证明了城市创新区的存在和分布状态。研究是通过邮政编码和区域编码来绘制的风险资本活动图,得出的结论是“高科技开发、初创公司和风险投资已经开始向城市中心转移,也有临近中心城区、交通便捷、混合用地、适宜步行的郊区地区”[11]。2014 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指出,所谓“城市创新区”,是指那些聚集领先的“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s)、企业集群以及初创企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城市区域,同时这个区域空间紧凑、交通便利、通信网络顺畅,并提供办公楼宇、商业公寓、居民住宅、零售中心等配套设施[1](图1)。不同于设立孤立的产业园、科技园,创新区将研究机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孵化器与城市生活结合起来。这些地区具有刺激生产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独特潜力。

图1 创新区的三种基本类型及空间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当前,创新发展成为我国许多步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的发展主线,我国学者紧扣时代脉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创新城区”“创新街区”等概念(表1)。

表1 相关概念解析(表格来源:参考文献[15])

2.2 城市老旧工业区到城市创新区的嬗变

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原来的高技术产业一般位于城市郊区,如美国的硅谷、北卡来罗纳研究三角等[12]。但近年来,这些创新集聚区的城市区位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由城市郊区转移到城市中心区,常常出现工业区成长为城市创新区的案例,如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肯德尔广场、巴塞罗那城市创新区等。

综合来看,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市创新区,其创新企业、创新人群、地方政府是三个关键的主体,在城市创新区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3]。(1)地方政府有着比较迫切的动力。老旧工业区随着产业的逐步落后而走向衰败,城市中心遗留下许多废弃的铁路、厂房和衰败的城市社区,它们成为政府眼中的“城市疤痕”。这些地区空间大、成本低,有一定的产业提升的基础,或靠近大学集聚区,或靠近城市政府机构,交通状况既面临较大问题又拥有改造的空间,是城市复兴的机遇区域。位于这些潜在的未来城市创新区域,其周边的大学、行政机构等往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点,即布鲁金斯学会提出的“锚”机构。(2)创新企业追逐在创新活动中的知识“溢出效应”。为了获取这种效应,它们迫切需要一种有利于创新产生的更为良好的城市环境。这种“知识共享网络”,表现在创新企业受惠于某种密切的社会互动、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受到鼓励的行动主体之间的非正式关系(Breschi,2001)[14]。这些都是“知识溢出”效应的体现。(3)通过研究发现,创新人群(或者说创新企业的知识员工),往往被短程便捷的通勤、更为完善丰富多样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步行街区所吸引。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化产业经济的出现,使得西方发达国家那种工作与生活比较分离的状态①,逐渐转换成为“工作+生活”相融合的方式:即许多知识型员工更加希望工作和生活位于城市的同一个地方。这里有一个相反的例子提供大家思索,谷歌曾经在繁华的城市街区建立山景城办公楼,并配置了诸如沙拉吧、Wii 游戏机站和豆袋椅等设施,但是由于距离员工居住地较远,员工普遍对每天必须通勤去山景城工作缺乏热情。这些创新人群喜欢位于自己周边的公共交往空间、开放的便于交流的办公场所,这些空间对于科学问题的交流极为有利。相关统计表明,伴随两个人办公桌距离的增加,两人之间对于技术和科学问题的交流频率呈现相应的急剧下降。从创新企业总是存在于繁荣的街区活动中的现象表明:创新基本上就是社交活动的结果。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肯德尔广场,是工业区走向城市创新区的典型案例,该区域紧邻麻省理工大学(MIT),是肯德尔广场的学术锚(图2)。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其他50 所波士顿地区的大学,为肯德尔广场提供了良好的创新人才储备库。20 世纪60 年代以前,肯德尔广场基本是一片工业景观;20 世纪60—90 年代,该区域属于办公园区,成为战后城市更新运动的主题;20 世纪末期至2000 年以后,肯德尔广场逐步走向功能混合的城市创新区。由于高技能、高知识的人群往往追寻适合和鼓励创新的组织环境和氛围,因此工作场所、个人生活和行业将更为需要和依赖富有创造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和环境(Florida,2001)。一种介于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场所之间的、非常规的工作空间,如咖啡厅、自助餐厅、酒吧、美食广场,甚至大厅、广场、开放空间等,成为创新集聚、创新活动涌现的重要场所。

图2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肯德尔广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6])

3 老旧工业区嬗变为城市创新区的策略框架

通过实践分析,老旧工业区嬗变为城市创新区的策略框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问题:创新功能体系、共享空间与创新氛围、街区化的交通组织(图3)。

图3 老旧工业区嬗变为城市创新区的策略框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创新功能体系

城市创新区的创新功能体系涵盖三个重要部分,即在创新街区中构建创新协作的模式、多元复合的功能载体以及刚弹性结合盘活城市用地。

(1)对于老旧工业区,挖掘基础科学创新源、技术研发创新源、制造孵化创新源并加以合理的整合,进而从核心功能(包括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周边链接资源等)、衍生功能(包括创意孵化、科技管理与服务、文化交流与服务等)、外围功能(包括高端生产性服务、配套公寓、生活服务等)等方面,构建城市创新区的创新功能体系。围绕本地企业、本地科研机构,加大合作创新体系与创新服务平台的结合,形成优势领域的创新中心以及科技革命中的创新先锋。在创新功能体系的构件过程中,应紧密联动高校、院所研发资源,充分发挥周边配套设施的支撑作用,利用行政便利,以网络技术、高科技支撑产业及文化创意夯实创新内核,打造产品创新的源泉。

(2)创新功能体系倡导多元复合的功能载体。第一,构件符合企业成长通道的功能载体。对不同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会形成不同尺度的功能混合体。如初创和成长型的企业,混合的功能较少,而大型旗舰企业从功能区域的尺度和混合程度上则明显加强(图4)。可以看出,由于其发展阶段对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要求不同,其所需的成长通道不同。第二,企业孵化阶段高度依赖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基于园区内现有的创业孵化设施,应该依托其溢出效应,完善创业孵化所需的配套设施,扩大其影响力(图5)。第三,对于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来说,其所需空间规模较小、形式灵活多样,可挖掘各类存量空间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地块现状的公共绿地,有利于形成适合成长型企业的院落式组团。第四,在功能布局上,可围绕老旧工业区现有的业态基础,形成创业孵化区、文化产业区、创新产业区、科技服务区等多个片区功能引导,打造包括住宿、办公、商业、娱乐、酒店等各种城市功能完备的创新创业组团,以工作场所为核心的15min 高效生活圏,将餐厅、酒吧、咖啡厅、书店、洗衣房等生活设施嵌入办公空间中,促进生活、工作、娱乐一体化,尽量在15 ~20min 的步行区域尺度内,复合尽可能完善的服务设施,以期达到高效服务,降低机动车通行压力的效果(图6)。

图4 构件符合企业成长通道的功能载体图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7])

图5 创业孵化区服务设施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城市创新区多元复合的功能载体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创新功能体系强调刚性结合盘活用地。为了有力推动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有些城市推出新型产业用地(M0)的相关政策。新型产业用地(M0)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其混合形式允许多个不同功能用途地块按一宗地整体出让。整体办理规划、国土等手续。具体细则由市国土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土地混合的比例以产业功能为主。在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原则的前提下,在新型产业用地(M0)基础上配置适当比例办公商业(C2)、配套型住宅(R0)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用地。

3.2 城市创新区的共享空间与创新氛围

(1)共享空间与创新氛围要满足创新人群的创新需求(图7)。老旧工业区往往周边设施拥有一定的基础,在迈向城市创新区的过程中,创业人群、高校师生、企业员工及周边居民等成为整个区域的主要人群。创业人群一般需要弹性化的工作单元,多元化的共享空间;对于高校师生,便捷的生活设施、教育设施是他们的需求;企业员工追求上升渠道,突出社交网络娱乐化;而周边的居民则更关心基础性的公共设施等(表2)。

表2 科技人才需求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创新人群需求分析总结(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建设创新公共客厅与创新廊道

首先,城市创新区建立一个或多个创新公共客厅,能给创新人群提供良好的公共交往的场所,是“创新idea”激发与产生的焦点区域。例如,美国波士顿的District Hall,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公共创新中心,一个致力于聚集创新社区的单层展馆。该建筑位于波士顿创新区的中心地带,是21 世纪经济的一种新型公共基础设施。在旧工业区升级改造为城市创新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用地情况,规划某一两个地块,建设市级创新客厅,提供最新的创新就业资讯以及政策鼓励,以期吸引广大创新人群参与到街区的创新活动中来。第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创新绿径”串联各个共享空间。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创新绿径”串联主要企业区、孵化器、研究机构、文化设施、商业设施、公园广场及各类非正式交流空间,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

3.3 城市创新区的街区化交通组织

对于城市创新区里面的创新人群来说,他们拥有比较独特的出行特征:(1)体现更多绿色出行,例如短距离出行倾向于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环保意识的提升、健身骑游的普及,使绿色出行意愿増加。(2)更容易接受新鲜出行方式,例如年轻族群更容易接受使用P2P 租车、拼车、按需租车等模式;同时平衡车、自行车租赁等可以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

为此,首先强调街区化交通组织,突出交通疏导与净化。可采用多种交通形式,组织多元停车的选择方式。其次,在旧工业区改造中可强调对步行网络的优化,突出绿色出行通道,如人行空间、自行车道以及道路绿化;强调道路秩序,机动车交通慢速及安全;注重道路出行品质;拆除局部对道路活动场地影响较大的低矮建筑,重塑城市公共空间。

结语

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重塑了城市发展路径,创新创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生态危机与环保压力,促使城市空间建设走向集约、绿色、混合、高效、步行等方向。这种发展方向,与创新创意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吻合的。适宜的步行邻里环境、多元化的功能混合、开敞成体系的公共共享空间、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环境等是年轻创意人群的向往生活工作空间。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工业区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在国家与社会发展面临新动力的大背景之下,走向创新创意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纽约、伦敦、旧金山、波士顿,乃至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旧工业区,重新开始焕发创新创意的活力,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契机。旧工业园的改造,以创新人群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环境吸引人才,资本追随人才聚集产业,促使城市创新蓬勃发展,也引导城市从以往“摊大饼”式的粗放发展方式,走向内涵式的城市发展道路。

注释:

①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郊区化现象,很多工作者生活在郊区,与工作区距离比较远。

猜你喜欢

工业区空间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滨海新区轻纺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管理与实践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