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国际技术转移新态势探析

2022-04-27张亚峰王永杰靳宗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技

张亚峰,许 可,王永杰,靳宗振

(1.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北京 100049;2.山东大学 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3.山东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4.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100088)

0 引言

当前,全球竞争高度依赖科技,技术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要素,其广泛和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与国际技术转移联系起来。起初,国际技术转移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早在1961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向联合国秘书长提出应将规范国际技术转移作为一个重要国际问题[1]。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上,技术转移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战略被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必然依赖于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转移。1974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作出决议,拟起草一个关于国际技术转让的行动守则,并指定由UNCTAD起草。1985年,UNCTAD制定《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把技术转移定义为关于制造一项产品、应用一项工艺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性知识转移,但不包括只涉及货物出售或只涉及出租的交易。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草案中的部分条款产生了分歧,最终该守则未真正实施,但这也恰恰证实了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时代变迁,国际技术转移产生了新的变化[2-3],比如呈现出由“北南技术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向“南北技术转移”(由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转移技术)和“南南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演变的现象。

在学界,国际技术转移同样长期受到广泛关注。Mansfield[4]认为,国际技术转移实质上是在直接投资受到阻碍时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Dunning[5]进一步提出货物贸易、对外投资、技术转移3种方式共同构成国际经济活动;斋藤优从需求(needs,N)与资源(resources,R)之间关系角度阐明国际技术转移的潜在动因,被称为N-R理论[6];Krugman[7]在综合考察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转移差距论,认为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移将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近年来,国际技术转移研究始终围绕全球科技经济趋势及重点领域、重点国家展开。随着国际贸易关系从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转向区域贸易协定(RTA),相关文献开始增加,如Martínez-Zarzoso&Chelala[8]研究RTA与国际技术转移的关系。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技术转移研究开始关注特定国家,如Zhou等(2021)研究国际技术转移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Palaco等(2021)研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技术转移中介组织的能力要求;Qin[9]、Prud'homme&Von Zedtwit[10]研究所谓的“强制技术转移”问题。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对技术转移不断提出新挑战、新要求。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战略前沿技术等具有更迫切的需求;从国际看,中美科技“脱钩”从特朗普时期的全面“脱钩”转向拜登时期的精准“脱钩”,美国对我国科技领域的遏制有增无减,“卡脖子”问题依旧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形势、新特征,对于我国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与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出发点即从系统视角对国际技术转移新态势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一个多维框架讨论国际技术转移进展,以期帮助政府和国内企业更好地了解现状、科学决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国际技术转移多维分析框架

1.1 基于制度逻辑的分析思路

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组织活动都处于一定制度环境中,制度及其动态变化塑造了组织的注意力、认知和行动[11]。制度逻辑是塑造组织场域内行动者认知及其行为的一系列文化信念和规则的总称[12],其核心假设是任何组织的利益、身份、价值观等都嵌入在具体制度逻辑之中[13]。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如法律、政策等)和非正式制度(如文化、道德等),Friedland[14]关于制度逻辑的开创性研究将社会看成多重制度秩序的建构。

通常来看,一个组织会从所在场域的多重制度逻辑中选择一个作为主导逻辑,并把有限资源集中于该逻辑上[15]。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一些组织正面临多重制度[16]。制度逻辑作为一种基础理论框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视角[17],在分析行动者如何被国家、市场、公司等多重制度系统影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决策[18]、董事会结构[19]、企业战略[20]等研究领域。

本文基于制度逻辑视角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分析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科学性与可行性,即用制度逻辑探究国际技术转移是合理的。一方面,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组织间的市场化行为,符合制度逻辑视角关注的核心对象;另一方面,制度逻辑的一个基本理论原则是制度具有历史权变性,即制度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国际技术转移的时代性、变迁性趋势具有内在统一性。其次是有效性,即用制度逻辑探究国际技术转移是高效、精准的。当前,国际技术转移受到国家、科技、社会、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而制度逻辑视角可以提供分析多重制度、复杂性制度的工具[11,21]。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并经历着深刻的制度转型,其制度变迁相对其它国家是比较快的,引入制度逻辑视角将带来新的机遇[11]。

1.2 多维结合的分析框架构建

国际技术转移是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经济活动,已有研究涉及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阻碍因素、评价等。Mansfield[22]把国际技术转移分为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两类,其中垂直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转移,水平技术转移是指一项技术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从一个组织向另一个组织或者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转移;朱桂龙和李卫民[23]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供方与受方、政府、技术、转移渠道、转移障碍等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并从实证层面发现外商在中国的国际技术转移主要受到其母公司发展战略和其产品在中国市场发展前景的影响;Branstetter等[24]研究发现,转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具有显著影响;Rai等[25]进一步以低碳技术为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

科技与经济发展都是动态演进的,各国对技术和技术转让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现有针对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精准性有余,宏观性与系统性有待加强,仅Majidpour[26]从内外部视角分析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涉及企业层面,外部因素则来自产业、国家和全球等层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冲击的双重背景下,为更好地了解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征,有必要厘清技术转移中各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科学的视角和完善的框架系统分析新形势下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状况。本文基于制度逻辑视角,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多维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主要由4个方面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技术转移分析框架Fig.1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一是国际关系与国家竞争。国际技术转移涉及多国主体的参与,受到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的影响。Luo(2021)研究表明,国际技术转移正受到技术国家主义影响;许可等[27]通过系统梳理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的演进,认为国家间文化、意识形态等差异是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国际关系有序化背景下,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实现科技竞争的双赢,是国际技术转移面临的重要挑战。从历史经验看,冷战时期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就有大量面向欧洲的技术转移[28],但苏联解体后这种技术转移也随之终结。

二是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国家间技术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本质原因[29],Krugman[7]的技术差距论是这一观点的有力支撑,魏江[30]等还提出技术势的类似概念。正是因为不同国家在相同技术领域存在技术差距,技术发达国家向需求国提供技术,输出方获得超额收益,而需求方获得先进技术。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搜寻与整合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31]。

三是跨国公司与产业升级。大型跨国公司是知识和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7],其主要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创业、外包加工等方式实现技术转移。随着国际技术转移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由原来的国别化变得更加国际化[32],多数跨国公司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研发团队。世界各国为追求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都致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家间的产业结构差异通过影响技术差距,进而影响国际技术转移[33]。

四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社会进步与变革不仅表现为科学技术、产业的变化,还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发展方式、发展结果的需求变化,这些都使得各界对国际技术转移领域的关注发生新的变化。近年来,气候和能源领域的国际技术转移受到广泛关注[3,25,34]。在疫情冲击下,人类发展对于包括技术要素在内的全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国际技术转移新特征

2.1 国家竞争逻辑

2.1.1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直接影响国际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与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贸格局挂钩的趋势正在全世界蔓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待国际技术转移的态度历来存在根本利益冲突,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会削弱前者的产业竞争优势,发达国家之所以还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为了实现技术控制,而非帮扶。因此,发达国家作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供给者,对技术输出始终保持谨慎和警惕态度,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保护本国技术成果,帮助本国企业实现技术获利最大化,而对于关键技术和高技术产品输出则采取限制措施。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技术引进方,积极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吸引国外技术,如税收优惠、土地优惠政策等。

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动力不足,对本国技术保护倾向更加明显。由于很多国际技术转移都依附于产品、设备(包括零部件)的移动,因而贸易措施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国际技术转移的新抓手,而降低关税税率及各种数量限制措施等贸易壁垒在原则上被禁止,导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代表的边境内措施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型壁垒。以美国为例,技术是美国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有以市场换技术的惯例,美国为保护本国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利益,很早就把技术转移问题纳入国际投资条约。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首次纳入技术转让履行要求禁止规则,限制墨西哥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同年,《美国双边投资条约范本》进一步规定缔约方不得强制要求将技术、工艺流程或其它专有知识转让给本国企业。美国分别于2004年和2012年对《美国双边投资条约范本》进行两次修订,强化和细化了技术转移履行要求禁止规则,为缔约方附加了更多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义务。2018年,美国《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及其实施细则《出口管制条例》将新兴和基础性技术纳入管控范围,并引入新的审查标准,使技术管控更严格。中美两国历来贸易摩擦不断,而技术转移是两国贸易摩擦争议的焦点问题。从最新进展看,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从多个层面限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甚至有议员专门提出制定《中国技术转让控制法案》,目的是为了控制对美国国家利益有重要作用的特定技术和知识产权被出口到中国。

2.1.2 国家安全成为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

国际技术转移越来越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技术限制已经突破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技术领域,逐渐向商业和民用技术领域扩展。2017年,特朗普任期内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列为战略威胁,无端声称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并通过获取技术侵蚀美国竞争优势,其目的是从战略安全层面为后续攻击中国知识产权问题和指责中国强制技术转移定调。2018年,特朗普签署的《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扩大了外国投资安全审查的技术领域和交易方式范围,并要求审查机构定期报告中国的投资情况。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边界更加模糊,很多通用技术和赋能技术及相关设备本身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难以清晰界定为军用技术或民用技术;二是在世界各国减少军用支出的背景下,军事技术研发和军事工业发展也相对开放,在产业上下游与很多民用企业发生联系;三是技术广泛应用、渗透于政府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很多政府业务不得不与企业挂钩,甚至一些重要信息也由企业掌握。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动用国家力量干涉正当国际技术转移。

美国“实体清单”制度是国家干预技术转移的典型。“实体清单”是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对出口进行管制的重要手段,企业一旦被列入“实体清单”,实际上相当于被美国政府剥夺在美国从事贸易的机会,包括使用相关技术、出售产品等。2019年,特朗普签署《保障信息与通讯技术及服务供应链安全》行政令,宣布为应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服务上面临的重大国家安全威胁,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从2019年开始,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先后将我国华为、中科曙光等多家合法经营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些企业多为高科技企业,有的企业产品生产依赖于从美国进口零部件,被列入清单后,生产活动受到一定影响。虽然企业是非政府性、非意识形态性的,但是企业经营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制度和政策,作为对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的回应,很多美国企业在政府干预下作出妥协。例如,谷歌暂停与华为的合作并停止安卓系统许可,Facebook也宣布禁止华为在设备中预装其软件。高科技企业的产品与原材料进出口交易、业务合作实际上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一种形式,美国通过国内制度设计赋予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这种技术转移的权力。

2.2 科技发展逻辑

2.2.1 科技竞争使国际技术转移活动复杂化

科技进步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内容、模式、效率有很大影响。新兴技术、前沿技术不断得到各国青睐,科技落后的国家希望获得国际技术转移的扶持,科技发达国家也希望能从其它国家获取额外的科技资源。科技进步和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国家力量越来越频繁地通过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等推动科技发展。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是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国家间科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仅指正常的、合理的竞争,更像是科技竞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研发资金、研发设施、研发人员等多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0年,欧盟《2021—2027年多年期财政框架》提出安排研究与创新预算1 000亿欧元,美国国务院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日本发布《第6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要点草案》。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技术领域,各国也积极进行布局。例如,2021年,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数字指南针》,德国启动“慕尼黑量子谷”项目,法国宣布启动量子技术国家战略,韩国政府公布《K半导体战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半导体和数字产业战略》。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呈现复杂性特征。发达国家在很多技术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并占据领先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技术领域已达到领先水平,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整体上存在技术差距缩小的趋势。这使得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更加积极,在对外技术转移方面更加谨慎。因此,除正常的科技竞争外,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手段打压合法的国际技术转移,严重阻碍了国际科技发展进程。

2.2.2 科技合作有效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效率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高研发效率、减少重复研发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技术融合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技术发展对学科交叉有了更高需求,对人员、设备、财力、政策环境等因素产生更多依赖,也对国家间互补、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国际科技合作带来的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更加频繁,在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层面都有所体现。

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都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国际技术转移。直接技术转移是指在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对已有知识、技术、工艺等进行有偿或无偿转让、许可,以促进技术应用或者基于已有技术的进一步研发;间接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是指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人员之间的交流或者设备、产品的移动必然带来一定技术溢出效应。宏观上,政府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体现在大科学、大项目研发领域以及与全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这种科技活动通常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及科学家投入大量时间成本,而这通常是一个国家难以或者不愿意单独完成的,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微观上,企业等机构或是出于营利目的,或是出于推动科技进步或其它公益目的,也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如企业之间、大学之间的科技合作。

2.3 社会进步逻辑

2.3.1 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国际技术转移愈发重要

技术转移在气候变化治理、能源高效利用等事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都强调促进气候有益技术的转移。尽管世界各国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但是就气候和能源技术转移问题却难以达成共识。制约气候和能源领域技术转移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35],包括参与方互信、发达国家政府承诺与本国企业的利益冲突、国际公约的弹性语言和软法性质以及TRIPS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规则的冲突。发展中国家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阻碍了气候和能源技术的广泛扩散,应当适当放宽或调整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发达国家在技术与知识产权方面占据优势地位,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技术转移,是自由市场模式下气候和能源技术转让的适宜环境,反对把知识产权置于技术开发与转让的对立面,主张加强对气候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36]。

国际社会在促进气候和能源技术转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977年,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下设亚太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后,就开始重点关注能源技术、环境可持续技术,并针对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发起设立可再生能源技术银行,以促进亚太地区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让。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第4.5条明确了有关技术转移的内容。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提出建立技术转让机制,2010年《坎昆协定》具体提出建立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促进环境有益技术加速转移、多样化转移和规模化转移。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式启动WIPO GREEN在线交易市场,旨在加快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传播,为技术与服务提供方及创新解决方案寻求方牵线搭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2.3.2 人类卫生健康成为国际技术转移重要领域

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给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带来巨大冲击,也再次凸显人类对公共卫生技术手段的迫切需求。卫生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与其相关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医疗器械等领域技术转让活动变得更加活跃。2020年,我国在国内疫情形势有所好转后,主动将疫苗提供给巴西等疫情严重的国家开展临床试验,还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37]。2021年,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在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上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世界各国与利益攸关方合作,加强国家、区域和全球疫苗研发与生产。

2.4 市场主体逻辑

2.4.1 产业转型丰富国际技术转移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突出特征,包括回归制造业、抢占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产业价值链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碰撞等。回归制造业和抢占高新技术产业是各国国内产业转型的主要体现,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且存在一定重合。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战略并颁布《制造业促进法案》和《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英国为扭转高度依赖服务业的失衡状态,制定制造业新战略;法国把实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并实施新产业政策;日本发布《制造业基础白皮书》,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我国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各国禀赋和能力差异使产业价值链全球化成为必然,但在全球化驱使下仍然存在逆全球化因素。英国“脱欧”及标榜“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逆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美国对中国采取“脱钩”策略,通过产业转移切断与中国的产业链联系,使得中国高科技领域在技术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2.4.2 跨国公司等各类创新主体作用突出

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核心主体。全球化竞争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使企业对新技术产生更迫切需求,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增长,因而很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对其有利的技术。同时,企业国际化伴随着研发国际化,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直接在东道国建设研发中心,各类服务于技术转移的中介企业应运而生[38]。

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主要技术创新主体,不断突出应用导向,科技产出在客观上也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了更多可能。为进一步拉近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很多国家在科研机构设置上采取创新举措,例如,2021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建议美国设立未来产业研究所,旨在建立一个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营的研发机构。同样,我国也从多层次探索创新主体的机制革新,2019年科技部专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3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制度进展

3.1 国内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首先,我国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让国际技术转移在合法条件下自由开展。国内法律与制度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输出性国际技术转移而言,有关限制、禁止特定技术进出口的政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对于输入性国际技术转移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国民待遇等则是重要影响因素。2020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商业秘密等方面加强对外商利益的保护,强调基于平等、自愿原则的技术转移,也为我国更好地吸引海外先进技术、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2020年,国务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对涉及技术进口合同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删除了行政干预技术合同内容的条款,降低了外商技术投资的法律风险。这些举措回应了美国对我国有关强制技术转移的指责,也加强了对外商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的保护。2020年,商务部修订了《技术进出口管制目录》,主要是从贸易角度对技术进行管制,而对人员流动、国际企业并购中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管控还存在不足。

其次,加强对国际技术转移中涉及国家安全、科技安全的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加强对外技术转移管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旨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规范知识产权对外转让秩序。其审查范围主要包括技术出口、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等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审查内容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对我国国家安全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的影响。

最后,积极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我国作为技术后发国家,一贯重视企业和产业层面的技术引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和流通体系……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鼓励高校建立境外研发中心。更直接的是采取各类措施促进企业对外技术转移,例如,2020年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制定企业对外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相关程序和技术推广目录。此外,我国也非常重视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的盘活和对外转让,例如,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推动科研组织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科研组织应当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这实质上是为更进一步实施国际技术转移进行铺垫。

3.2 国际合作体系不断健全

一方面,我国借助“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也提出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国际技术转移。“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开展国际技术输出提供了新机遇,代表我国正在从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技术输入国向技术输入国和技术输出国并行转变和发展,并且技术输出国的角色和作用不断加强。对于我国而言,“一带一路”平台能促进我国企业和技术更好地“走出去”,实现市场扩张,也能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共同繁荣作出贡献,共享经济发展利益。

另一方面,在区域贸易协定(RTA)的机遇和约束下,积极拓展国际技术转移。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织的浪潮中,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成为促进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而技术转移条款是贸易协定的重要部分,在各国博弈中既有积极促进作用,也有消极限定条款。根据WTO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348项有效的RTA。中国也通过签订RTA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目前已与韩国、新加坡、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1项,另外有10项正在谈判和8项正在研究的自由贸易协定。近期中国参与签订的两个重要贸易协定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RCEP是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国家参与签订的贸易协定,加入RCEP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RCEP对技术保护、技术合作、技术援助等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借助RCEP形成的区域大市场,有利于成员国共享先进技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特朗普时期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诞生,美国指责中国存在强制技术转移,并把对技术转移的规范放到协议第二章的重要位置,强调基于市场和自愿条件的技术转移。中美关系是中外关系的关键环节,尽管美国已经转向拜登执政,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性遏制和打击并不会放缓。在此背景下,美国对于向中国的技术转移,甚至是技术人才流动、联合性科学研究都施加了限制。

4 结论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应国际格局的演变,国际技术转移活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从制度逻辑视角出发,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新形势。总体看,国际技术转移的供给和需求都呈现新的特征。具体分析,国际技术转移越来越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影响,政府在制定国际技术转移政策时开始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各类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深刻影响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气候、能源、人类健康领域技术开始在国际技术转移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产业发展对国际技术转移有了新需求,各类创新主体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多年来,我国积极采取各类举措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在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推动高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技术要素流动与合理配置,不断推进国内规范与国际合作协同发展。以《外商投资法》颁布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提供了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等为我国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提供了新平台。

然而,在多重制度逻辑影响下,我国国际技术转移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拉动与制约共生的局面,甚至同一制度逻辑下可能带来正向和负向的共现效果。在这一新历史时期,国际技术转移仍然值得重点关注,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推进并开展进一步研究:首先,在双循环背景下,努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以自身科技水平的提高获取参与国际技术经济活动的筹码;其次,更加关注国际技术转移的双向性,注重协调发展,既要对外输出技术,也要对内引进技术,综合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在考虑国家、地区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技术转移活动,并采取多样化技术转移模式;最后,加强对创新主体的保护,对参与国际经营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给予遭遇外国政府出于政治目的采取限制举措而陷入困境的企业以一定援助,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技术转移的积极性和信心。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