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期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渔业领域获奖成果分析

2022-04-27郭永坚阴晓丽文国樑郭奕惠于刚

中国水产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技奖渔业资源神农

文/郭永坚 阴晓丽 文国樑 郭奕惠 于刚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于2006年设立,由中国农学会主办,是目前我国农业行业水平高、权威强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奖励。该奖励接受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相关领域成果申报,每两年一评,设置科学研究、优秀创新团队、科普等三个奖项类别,对国家级奖励培育和推动成果转化产生了积极效果。笔者作为科研管理者,通过整理分析“十三五”渔业领域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奖成果有关情况,以期为有关单位在“十四五”时期开展相关奖励申报提供参考。

一、渔业领域获奖概况

2016年度~2020年度,渔业领域共有35项成果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其中,“草鱼种质资源遗传评价与种质创新关键技术”等6项成果获科学研究类一等奖;“大口黑鲈良种培育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2项成果获科学研究类二等奖;“淡水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关键生态技术与应用”等14项成果获科学研究类三等奖;“上海海洋大学淡水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和“长江口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获优秀创新团队奖;“现代渔业提升工程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丛书”和“‘舌尖上的海洋’科普丛书”等获科普类奖。

二、渔业领域获奖分析与讨论

(一)获奖数量及层次

“十三五”期间,我国渔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至2020年的63%,渔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渔业领域的获奖数量也说明了这一点。

科学研究类奖项获奖数量由“十二五”期间的15项增至“十三五”期间的32项,一等奖数量基本持平(5项增至6项),二等奖(7项增至12项)和三等奖(3项增至14项)有较大幅度提升。

“十三五”期间,社会力量办奖的数量并未有明显增加,国家级、省级项目的授奖数量逐渐减少。以广东省为例,2018年以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举措,取消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设置并压减奖励数量(30%降幅);财政出资设立的科学技术奖仅保留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其他地市和部门不再设立。

在此背景下,对各等级奖项成果的质量要求必然会“水涨船高”,以往可以获评二等奖的成果现在可能只能获评三等奖。此外,从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奖情况看,在整个农业领域中,渔业领域获奖数占比仍然较小,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占比分别为4.88%、8.28%、7.82%。

(二)研究领域分布

从研究领域上看,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获奖成果最多(34.38%),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获奖成果次之(30.56%),其次为遗传育种、生物技术领域(25.00%),其他类别均不超10%。此外,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与“十二五”持平,约占比5.56%;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领域由10.53%下降至2.78%;水产病害防治领域没有获奖。

由此可见,水产养殖技术领域仍是传统优势学科,而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较为可观的进步,水产病害防治领域没有明显突破。

水产种业作为水产养殖产业链的源头,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芯片”。水产遗传育种理论的丰富和水产育种技术的发展,带动新种质创制和良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从成果申报材料的体量和组成看,获奖成果通常以良种良法有机结合为主导,水产病害防控往往作为其中的部分内容予以体现。近海、深海渔业资源增殖开发技术在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及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多层次构建等方面的应用逐渐成熟,海洋牧场规范化建设效益显著,成果的丰富完善在获奖情况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三)完成单位统计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系统在渔业领域获奖成果数位列前茅(以第一完成单位统计)。尽管获奖数量比例从“十二五”期间的57.89%下降至“十三五”期间的44.44%,但仍占据绝对优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系统内各单位中,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获奖数量多于黄海水产研究所,但黄海水产研究所获奖成果水平相对更高,均为一等奖、二等奖,其中一等奖成果“鲆鳎鱼类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及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良种培育”对牙鲆和半滑舌鳎两种鱼类变态发育、性别分化及抗病等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育种技术与良种培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包括牙鲆“鲆优2号”“北鲆2号”新品种,及、论文各一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系统外单位则以上海海洋大学较为突出,“十三五”期间共获6个奖项,改变了“十二五”期间零获奖的局面,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其次是广东海洋大学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均为2项)。

成果由科研院所或高校牵头的比例高达90%,其中,同推广机构合作研究的比例由55%提升至70%;独立申报的比例从23%下降至6%;五家以上单位联合申报的比例由47%提升至54%。这表明渔业领域产学研推融合程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合作模式得到良好应用。

(四)国家级奖励培养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学会提名的“水产集约化养殖精准测控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此前部分成果获得过2012年度~201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二等奖;“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第一完成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牵头的“长江口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曾获2018年度~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通常需要十几年以上积累打磨,以李道亮的成果为例,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后,超过五年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三五”期间,渔业领域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且均为二等奖,养殖、加工、资环各大领域的成果体量相当。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渔业领域的国家奖成果申报竞争更加激烈,对提名成果的精心筛选显得尤为重要,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可作为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风向标。

(五)国家级奖励储备

2016年度~2020年度,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6项科学研究类一等奖成果中,“草鱼种质资源遗传评价与种质创新关键技术”(第一完成单位为上海海洋大学)还获第四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第一完成单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也获第五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以及2020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比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两个奖项更聚焦渔业领域,上述获奖情况也反映了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对渔业领域先进成果的高度认可。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成果“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第一完成人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小秋)相比,“草鱼种质资源遗传评价与种质创新关键技术”与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两项同领域成果对生态、绿色、高效渔业技术模式构建,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同样作出了一定贡献,可以作为国家级奖项的储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十三五”期间,渔业领域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奖情况较好,但受整个农业领域竞争激烈的影响,一等奖获奖数量并未有特别明显增加。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取得的成果较多,水产病害防治领域地位颇为重要,但奖项获得的瓶颈仍待突破,在项目立项等资源支持上与苗种繁育、养殖技术等领域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获奖数量上仍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尚未获得研究生独立招生资格,需要与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以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促进产生优质科研成果。

建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相关科研机构聚焦解决渔业产业重大问题,保持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成果的传统优势,加大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成果申报力度,对罗非鱼、花鲈等品种在水产病害防治方向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并争取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精深加工领域培育新的高水平成果。

“十四五”时期,尽管中国渔业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但渔业的战略机遇也非常突出。“十四五”期间,在各级科技奖励的激励下,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等一批重点项目支持下,相信渔业科技创新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相关成果的积累会更加丰厚,奖项也会收获更多。

猜你喜欢

科技奖渔业资源神农
我和神农过一天
神农尝百草
渔业资源基层治理的多元协调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河北沿海焦氏舌鳎资源现状分析
基于渔业生态足迹广东海洋渔业生态可持续利用评价
神农尝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