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上广东“乡村振兴大擂台”的牌边村

2022-04-27徐少妹陈楚鹏

源流 2022年3期
关键词:戏台竹笋广场

徐少妹 陈楚鹏

以“村莊美、生活美、乡风美”作为建设目标,各个地区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牌边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全国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工程村”等。

初夏的一天,碧空如洗,艳阳高照,但这阻挡不了我们采风队走进革命老区牌边村的热情。

我们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标志牌,在阳光下,高大醒目,烁烁生辉。透过掩映的竹林,小河流水潺潺,偶有鱼儿跳跃,再配上墙壁上的一幅幅美丽彩绘,这里的景观有如幽雅恬静的田园山水画。

从村口进入,沿着素雅有序的民居向前走约500米,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宽敞的牌边村文化广场。如果说竹笋是牌边的名片,那么“老戏台”就是广场的灵魂。位于广场东南面的“老戏台”,修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牌边人的记忆,见证着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当地长辈们回忆:他们小时候,绝大多数村民家里没有电视机,逢年过节的潮剧演出和放映电影就是那时的“文化盛宴”,此时不管是“老戏台”前还是电影棚前,都人山人海。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彩色电视机,有的甚至还有“家庭影院”。“老戏台”也与时俱进了,设施不断更新完善,灯光、音响和背景先进一流。每逢节假日,潮剧声声,乐韵悠扬,舞台上精彩的表演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烈。特别每年“六·一”节前夕,牌边村各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会在“老戏台”前进行文艺汇演。每每这个时候,广场最为热闹。

“老戏台”见证着牌边村文化广场的昨天和今天的巨大变化:改造前,广场是村里的寨前灰埕,破旧肮脏,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垃圾随处可见;改造后,广场空旷洁净,一望无际,有标准化的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等等,各种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每逢节假日或者下午三点后,文化广场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老戏台”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老者,目睹老灰埕变新广场,目睹文化公园的打造与诞生。乡民们说,紧靠着灰埕一侧的池塘,以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如今变成富有江南风情的“九曲桥”。你看,十二生肖的绿道上,只见孩子们拉着爸妈的手,正在石雕上的生肖前驻足,好像在寻找正确的答案,一家人其乐融融。

绕过一片小竹林,我们穿梭在滴翠流绿、凉亭错落的文化公园里,来到了牌边村党史村史展厅。随行的村干部向我们讲述牌边村在革命战争年代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1937年,在河北省立学院的共产党员陈君霸及胞兄陈君伟接受党组织安排到牌边村进行秘密活动;1939年梅北第一个党支部在牌边村成立;1940年,中共揭阳县中心县委曾设于此;1944年成为潮揭丰边特委驻地。方方、林美南、杨英伟、刘钟声等先后在这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100多人参加游击队,如:陈河南、陈泳声、陈金枪、陈青、陈林章、吴粉莲、陈君霸、陈君伟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牌边村先后涌现了许多热心于家乡建设的乡贤。祖籍牌边的旅港同胞江志政先生及夫人黄一妹女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捐资办厂办学校,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又捐建了牌边村敬老院、路亭、篮球场等等。

近年来,牌边村依托竹笋品牌,不断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笋竹生产,并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今天的牌边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竹笋,单这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牌边村不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竹笋,而且多渠道发展其他副业。至目前,全村有塑料制品、服装加工、五金、石板、餐饮等企业30多家,其中,规模上企业3家。2015年,该村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村创建示范村”;2019年,被评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2020年,被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优秀村,同时成为广东省的“网红打卡地”。

红色精神激励着村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如今,牌边村在不断建设美丽家乡的同时,正在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戏台竹笋广场
春天的广场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在广场上玩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
山西古戏台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