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写作教学介入初探

2022-04-27郭桂红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3期

郭桂红

审视学生的部分作文,思路还是比较混乱。记叙性文章,只见一桩桩小事叠加却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哪些情感和意图;评论性文章,只见时事材料五花八门,但材料却主次不分;演讲稿,只见一会儿面对读者陈述,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读者对象模糊不清……总之,表面看来是立意不明、选材错误、缺乏读者意识等,实际上更多的是写作思维品质出现了问题。思维的无目标、无条理、无独创等问题在学生作品中屡见不鲜。

一、思维问题的归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发现有这样的原因存在着:第一,习惯束缚了写作的思维。针对初中生的写作,还有很多老师停留于记叙文写作教学。学生一旦遇到了多种形式的写作任务时,便束手无策。第二,应试阻碍了写作的思维。急功近利,重点引导学生背诵佳句美文。学生提笔写作,想的就是如何把这些佳句美文套写进去。这样的写作教学,缺乏对写作过程的关注,阻碍了思维品质的提升。第三,陈旧观念扼杀了写作的思维。很多老师还普遍认为写作教学事倍功半不如抓基础。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哪些思路需要点拨、写作的思维品质如何,这些问题往往会被忽略。长久下去,学生把写作当成了苦不堪言的一项作业,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更丢失了写作的思维品质。

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

二、思维品质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从思维和写作的关系来看,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写作训练需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的参与就没有写作。思维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其次,从课标的相关要求来看,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要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可见,思维和写作紧密联系,写作教学需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通过我们的引导呈现在写作教学的课堂中,帮助学生兴趣盎然地徜徉在写作学习的世界,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介入,引导学生打开写作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过程更加流畅。这里的“介入”是“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写作过程中的教学介入,是教师有意识地以某种方式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并对学生的写作活动施加影响。

三、写作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思维的无目标、无条理、无独创等问题,以及结合“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这样的写作过程,可以概括出写作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独创性五个方面。其一,思维敏捷性表现在善于迅速而准确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写作活动中,表现为能敏锐地捕捉到写作材料,迅速进行思维和组织材料。思维敏捷有助于准确审题,快速布局。其二,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在写作中,思维的深刻性有助于立意深远,主要体现在能够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写作。其三,思维灵活性是指善于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地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在写作中主要体现为能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然后进行灵活选材。其四,思维严密性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从而有助于文章的构思。其五,思维独创性是指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写作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为独特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

四、介入和突破

结合学生的写作特点,开展相关课例,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并对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写作活动施加影响,突破由于习惯、应试和观念等造成的忽视思维品质培养的写作教学现象,从而由浅入深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和独创性。

1.强化言语交流,让敏捷的思维助力于审题

具有敏锐性的思维可以使人们把对事物的认识快速连成一串,形成全面的认识成果。思维敏捷性的特性体现在:思维的准确程度、敏锐程度、快慢速度等。结合这样的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训练。

途径一:快速阅读。速读的主要要求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对阅读内容有一个客观的综合理解。每一次速读,规定阅读时间、阅读质量,并引导学生做好阅读记录,最后交流阅读体会。这样的阅读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伟大的悲剧》,可以这样训练:第一,集中所有精力专心致志,以最快速度了解情节和人物;第二,养成默读习惯,并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三,眼睛的视域要宽,尽量扩大扫视的范围,在短时间内把尽可能多的内容收揽眼底,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第四,善于抓关键信息,有所取舍。

途径二:情境之下的口语训练。口语训练也能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初中三年,可以分阶段有梯度有侧重点地训练,比如从七年级的“说说我自己”到八年级的“演讲”再到九年级的“小组辩论赛”或“记者现场采访”。这样的口语训练,内容逐渐有深度,需要现场临时发挥的要求和思辨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因有现场感的情境创设,学生参与的兴趣也会浓厚。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思维敏捷性有作用。

途径三:咬文嚼字进行审题训练。提笔写作之前,快速读透材料的要求,快速而准确地审题,非常重要,也是思维敏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快速阅读”和“口语训练”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阅读课上,咬文嚼字地读课文标题,读文中关键词句,甚至读标点符号;写作课上,咬文嚼字地读材料,读命题作文中的标题。通过这样的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2.明确写作任务,让深刻的思维助力于立意

在引导学生用敏捷性的思维快速审题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立意鲜明甚至深刻的文章?明确写作的任务,做到意在笔先,有序训练,帮助学生逐渐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如教师可以开展大框架式的文体训练。七年级以写记叙性文章为主,那么就引导学生通过训练明确“写人”“抒情”和“寫景状物”在写作技法上的差别。

写人类记叙文,完成三个梯度的练习:①“一件事写一个人”,侧重完成“细节描写、完整叙述”的写作教学任务;②“一件事写几个人”,侧重完成“注意贯穿人物间的线索”的写作教学任务;③“几件事写几个人”,侧重完成“事相关人相关”的写作教学任务。

抒情类记叙文,以《一个人和一座城》为例,围绕情感的变化历程而展开写作训练:①学会用一件事表达对这座城市的一种情感,以这种情感贯穿全文;②学会用几件事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同一种情感,以这种情感贯穿全文;③学会用几件事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以情感变化贯穿全文,详写其中一种情感。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也可以构建这样的梯度进行训练:①单纯地写出景物外形的主要特征,用“以目观物”的方法写作;②在写出景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写出其内在的神韵,用“以心观物”的方法写作;③置景物与他物的联系中,写出蕴含于景物的哲理,用“以理观物”的方法写作。

有聚焦的写作任务,有层递性的写作要求,有鲜明的文体特点呈现,日积月累,学生对记叙性文章的撰写,文体特点会更加强烈,立意会更加鲜明,写作时的思维也会越发成熟和深刻。

3.巧用生活资源,让灵活的思维助力于选材

初中生的逆向思维比较明显,他们对熟悉的材料会产生审美疲劳感,而对新鲜的事物则会产生更浓的兴趣和更为活跃的思维。如何巧用生活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如何发挥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写作素材呢?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观察和思维的角度,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跳出来,去发现周边材料的新意,从而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例一:巧变“读者”和“文体”。以“书包”为话题,结合不同的读者,预设相应的写作内容。①“我的书包”:读者为书包主人的同伴;文体为状物类说明文;写作内容为“介绍书包的大小、颜色、款式、功能、使用”等方面;写作目的为“表达对书包的喜爱之情”。②“我和书包”:读者为一般人;文体为记叙性文章;写作内容为“爷爷送我一个书包的经过”;写作目的为“呈现深厚的祖孙情,表达感恩之情”。③“我是书包”:读者为书包的小伙伴们;文体为童话;写作内容为“向同伙讲述自己或小主人的故事”;写作目的为“陪伴主人多年,是主人学习思想进步的后盾,是主人成长的见证,为主人分担忧愁,分享快乐”或者“装的书和资料越来越多了,负担越来越重,呼吁减轻学生负担”等。

例二:善于发现平凡材料中的不平凡。比如“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可我们似乎很少会关注声音的区别,很少思考把声音中的特别之处写出来。下面是基于以上思考开设的课例《倾听声音的秘密》:①播放下课时教室内同学们吵闹的录音,大家静静地听,发现一种使自己回忆起快乐或难过的往事的声音;②关闭录音,试着用一段文字重现录音中的某种声音,努力让其他同学感受到这种声音的情感,或能回忆起这种声音在班级中曾经有过的故事;③再听录音,要求听出某些声音所附加的情感,比如某个老师雄浑的声音中隐藏着工作的压力,某个随意哼哼的同学此时内心却是忧伤等;④选择某种声音,写一篇文章。

如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以上的教学提醒着学生:生活是写作的素材,但凡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情感,一定是附着在生活材料中的。只要我们带着 “见事”“见景”“见物”“见人”“察己”的思维灵活地去观察,相信能发现生活中独特的又美好的材料。

4.搭建叙述线索,让严密的思维助力于构思

叶圣陶有云:“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叶先生这段文字,强调了写作中条理清晰思维严密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有条理,思维更严密呢?

记叙性文章的撰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线索”来呈现文章思维的严密性。按照行文线索来分,叙述线索可分为思想线索、情感线索、时空线索、事件发展线索、具体事物线索等。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的《回忆我的母亲》;以事件发展为线索的《皇帝的新装》;双线结构的《智取生辰纲》,一条“杨志押送生辰纲”的明线,一条“晁盖智取生辰纲”的暗线,两条线索,使得人物互相映衬,明线对杨志的周密防范刻画得越细致,就越能衬托暗线一方的机智,同时,还能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暗线的写法让读者产生种种疑问,直到最后由暗线转到明线,读者才恍然大悟。

围绕叙述线索的布局,可采用这样三种写法。一种是先分后合。即围绕一条线索叙述一个故事,再围绕另一条线索叙述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平行并列。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两条线索再交织在一起。一种是相互交错。文章自始至终将两条线索交错在一起,同时叙述两个故事。一种是一主一客。即采用《智取生辰纲》这样的结构,一明一暗,一主一客,共同展开全文的故事情节。

密切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结合他的写作基础和文章思路,适时建议采用何种叙述线索。用由易到难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自觉建立起写作时思维的严密性。

5.画面扩张,让独特的思维助力于创新

独创思维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或者构思与众不同,或者见解富有个性,或者材料紧贴时代脉搏。比如人物描写,这是区别记叙性文章和应用类文章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富有独创性的内容?课例《画面扩张的秘密》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的。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行动,学写富有独创性的动作刻画。

(1)现实中的瞬间投篮。①设置一个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情境:“篮球比赛的赛场上,你接到了篮球,在无人阻拦的情况下,你站在三分线上,开始投篮,那么,从接球到投篮大概需要多少时间?”②引入练写的环节:把这瞬间的投篮情景用文字描述出来,注意用第一人称描述。

(2)艺术中的瞬间投篮。①提出问题:一般的动作刻画都没有独创性。②观看视频《飞狗巴迪》乔治投篮的一个片段,观察并探讨视频中对投篮动作的处理方法。比如:摇镜头、特写镜头、蒙太奇。③学习同样运用视频中这些方法的文学片段,再次交流写作的秘密。④利用“摇镜头、特写镜头、蒙太奇”这样的动作刻画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

(3)理性感受“画面扩张”的概念。生活中哪些动作值得我们用“画面扩张”的方法去记录和珍藏?

尝试着改变传统的片段练写模式,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把学生写作中的隐性思考真正显性地转化为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的过程。采用这样一种显性的关注写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的确能提高学生的练写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从而也提高了学生作文的质量。

总的来说,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严密性和独创性,是写作中较为完整的思维品质框架,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而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考查也成为了近年来中考写作命题的总体趋势。因此,关注并努力探索一些提升學生写作思维品质的教学案例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