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更新:提升人居生活品质

2022-04-27庄嘉

检察风云 2022年7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

庄嘉

近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天津、长沙、昆明等20多个城市陆续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从顶层设计为城市发展擘画更新方向与路径。一时间,“城市更新”备受民众热议。“城市更新”涵盖面很广,在不同地区呈现的主要面貌不尽相同,故须因地制宜。比如,上海的居住区建设在全国处于示范地位,但是如何推动物业服务企业更高效地服务于广大业主,进一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仍然需要进一步落实与优化。对此,《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在加强居住区建设中提出“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由此可见,“城市更新”的理念侧重于民众体验,立足于柔性更新!

全国人大代表孙维表示,“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作为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显然,传统依托人力进行堆积式、填鸭式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型城市发展更新的客观需求。

诚如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所言,“将来的城市更新应该是新科技助力下的智慧式更新,要不断加强新科技在城市建设上的广泛应用”。城市更新在项目建设与具体运营中充分运用高精尖技术,既是对科技的一种运用,也是对科技的一种推广,更是对5G、大数据、AI、元宇宙集成等时代技术的一种认可。在北京世贸天阶上,就矗立起了一座长250米、宽30米的天幕,该天幕运用了VR和AR等虚拟现实技术,成了吸引人潮的地标,为周边地区和商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与向心力。

在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方面,《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提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推行城市治理的一网统管”。为此,上海先行先试,专辟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据中心等专门机构,构建了城市更新的“一网统管”系统,完善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对城市更新活动的数字监督,形成社会治理科技赋能的新趋势。目前,上海“一网统管”系统中,已经汇聚了350类感知终端、51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日均数据增量840万条。2021年底,有1000万端感知设备数据接入,可谓“海量民生数据融于一网”,有利于更高效地办理民生事项。

当然,在智慧赋能的基础上,城市更新将更加关注精细化运营及多方利益平衡,更加注重人文、社区、民生的理念及诉求。城市更新方向已经从“政府制定更新计划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单向供给模式,逐渐演变为“统筹方、权益人业主、社区团体等可自发申请更新”的双向供需模式。以“金融与人文”为例:英国伦敦的金融城将“财富聚集”作为核心价值,彰显了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的聚金效应;与之形成呼应的是,伦敦的西区聚集了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大本钟等名胜古迹,凸显了大不列顛的历史传承。效仿之,上海也在布局金融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浦东的陆家嘴区域聚集了跨国银行、券商等金融巨头,展现了海纳百川的金融功能;浦西的新天地区域则囊括了石库门、欧式别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非遗建筑,凸显了海派文化的人文属性。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全球变暖正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而且强度、频率增大。以往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显然,这并非危言耸听!2021年,我国沈阳遭遇了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雪,河南、山西迎来了特大暴雨,上海则经历了“史上最长夏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时提到,“应加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实现对风险的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系统治理”。

浦东陆家嘴区域城市更新布局具备金融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为此,站在风险管控的视角,城市发展更新理应关注应对极端天气等生态环保功能的开发。尤其是我们身处绿色节能环保时代,更应当通过建设节水型城市、公园城市、海绵城市等,实现城市的绿色环保低碳。《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提出,“鼓励微改造项目实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绿色低碳水平,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展绿色改造”。《云南省关于支持昆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昆明争取国家2022年、2023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支持指导昆明实施区内涝治理工程、城市雨污分流等项目,并在相关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力争3年内基本消除二环以内易涝点、积水点”。

在具体项目推进方面,上海主动应对暴雨天气频发的局面,未雨绸缪地创新启动了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以下简称“深隧工程”),意图打造上海“治水”的中枢神经。目前,上海市水务局会同隧道公司、城建设计院、市政设计院、水务集团等单位,正在普陀区云岭西地块开展深隧工程的试验段建设。从远景来看,深隧工程对于控制地下水总量与水位、疏通暴雨带来的城市积水等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若能在上海市普陀、长宁、静安、黄浦四区的预设井口打通苏州河的地下治水通道,将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雨污分流、初雨治理等顽瘴痼疾。

显而易见,深隧工程的探索性尝试恰恰呼应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在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方面提出的“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城市和排涝工作,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置,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

由“地方”转向“国家”层面,2021年10月21日,《地下水管理条例》正式发布,从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在资金支撑方面,我国在2020年已经成立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直接委托地方运营国家级投资基金,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重点投资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碳中和等领域。笔者建议,城市更新可进一步跟进初步具备落地可行性、具备示范性引领性的重点项目。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所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城市更新立法彰显了国家和地方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谋远虑,凸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档升级,更突出了惠民利民的法治主张。刚柔并济,以民为本,城市发展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更新轨道上。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广州“三旧”改造政策反思与城市更新方向探索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以包头北梁老城区城市更新为例
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中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