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杂志》创刊号
2022-04-27李诗萱
李诗萱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改名为《新青年》)被看作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端。1920年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就是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近些年,《青年杂志》创刊号是馆藏机构和收藏家们四处寻觅的珍品。
笔者所在的南京博物院珍藏有一册《青年杂志》创刊号。该刊长25.8厘米、宽18.8厘米,16开本,共计110页。封面上印制的图画,内容为一排青年学生,面前放着纸、笔,或相互交流或认真倾听;红色法文“LA JEUNESSE”(译为“青年”)下用绿叶缠绕着五线谱做装饰,封面下方的中间位置有西方人物像,配横印红色“卡内基”三个字,头像周围印有一圈绿色装饰、右边竖印红色的“青年杂志”,左边竖印红色的“第一卷第一号”。字母“Y”与“公鸡”相间的黑色图案周围分别印制红色的出版信息,每个字都用艺术黑框装饰。整个封面设计保留了一定的古籍排版样式,但风格新颖,颜色鲜亮,洋溢着满满的青春变革味道。
期刊版权页内容包括期刊名: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行日:中华民国四年九月十五日发行;编辑者:青年杂志社;发行者:群益书社;印刷者:群益书社;总发行所:上海中棋盘街群益书社;分发行所:各埠各大书坊;定价:一册二角、半年六册一元、全年十二册二元;邮费:本国每册三分、外国日本每册三分、其他每册一角。还印有“广告价目、另有详章、如蒙惠顾、即行奉告”。相应出版信息俱全,正文皆为竖印繁体字、以文言文为主体,但采用了标点与分段以跟上时代需要。封底为广告页,与内页里的广告页内容都为群益书社所出版的书籍推荐,上面标注书名、相关内容以及定价等信息。
从创刊号的广告页上可以看出,群益书社主要的业务是出版辞典类或教科类丛书,如《英汉辞典》《中英会话词典》《法律经济辞典》《中学校用数学教科书》等等。双方的出版合作一直延续到了第七卷第六号。再看这本创刊号的内容,大多都是出自陈独秀的手笔,撰文《敬告青年》《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译文《妇人观》《现代文明史》,署名为“记者”的《国外大事记》《国内大事记》《通信》也均出自他手。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陈独秀曾多次赴日,从那里接触到了法国等西欧的文化。单从创刊号的封面上用法文“LA JEUNESSE”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思想十分推崇。而有趣的是,陈独秀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群益书社”也在上海法租界,杂志封面上标印的法文“LA JEUNESSE”,有可能是為了迎合法国文化、法国租界管理的需要。
《青年杂志》的创建主要是想以“科学”与“民主”为口号,将政治制度层面的反封建推展到更为根本的思想文化层面。特别是《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中所言:“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这里可以看出的是陈独秀已经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概念。《敬告青年》中,他公开向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宣战,开展新文化运动,强调青年是国民改造、社会进步的希望,创办《青年杂志》就是为了培养青年的革命精神。创刊号撰稿人中还有高一涵、汪叔潜、彭德尊、陈嘏、李亦民等青年学者。这些撰稿人大部分都是皖籍人士,在清末民初曾长期在安徽从事革命活动,与陈独秀建立了或深或浅的友谊。所以这些文章无一不体现一个主旨——让青年开阔眼界、改变思想、更新观念。回看《卡内基传》与封面“卡内基”人像相呼应,以英国人安德鲁·卡内基通过自己努力,艰苦力行,创立事业,最终成为美国钢铁大王的成功事迹来激励青年人要有知难而进、义无反顾的革新精神。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从1920年9月的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正式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