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协同路径

2022-04-26唐新华刘军红

中国经济报告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绿色

◎ 唐新华 刘军红

提 要:

一、统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转换

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而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共同富裕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绿色根基。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是生态环境。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图/中新社

(二)绿色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扩大了基本盘

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就必须做大全社会发展的“蛋糕”,而绿色发展孕育着两大发展机遇。一方面,绿色发展是世界发展大势,绿色转型升级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潜能,绿色低碳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之一,现代化的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将驱动国家进入新一轮的发展繁荣期,这将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将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而绿色发展资源的广域特性,可突破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使得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绿色自然禀赋,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此,需要持续巩固广大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盘活农业生态资产,赋予农民更充分的绿色财产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得更多农村居民致富。绿色发展将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能防止两极分化,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

二、破解和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热切期待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胡焕庸线”是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典型现象的分界线,反映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脆弱等发展瓶颈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很多。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大力推进“双碳”工作,破解这些资源环境中的突出问题。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先后发布,共同构成贯穿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能源、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消费、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分领域实施方案陆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胡焕庸线”是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典型现象的分界线,反映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脆弱等发展瓶颈,如何缩小“胡线”两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大区域范围共同富裕和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绿色生产要素国土均衡分布将驱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平衡性,因此坚持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突破了原有的发展思维、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解决了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解决了发展的不充分矛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利于弥合发展不平衡矛盾。因而,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开拓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道路

纵观人类200 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 个,人口不超过10 亿。14 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如果依然走美欧老路,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的,是走不通的。因此,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既要实现永续发展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不能走老路,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三步走战略。“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碳中和作为全球发展大势,要实现的就是人类社会碳排放和地球生态系统碳汇的平衡。而碳排放权将成为一种可交易的财富,碳汇资源将成为“国之富藏”。除森林碳汇外,农业植被、草原、海洋、湿地、冰川、沙漠、雪山、江河、湖泊等都可不同程度地吸收温室气体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我国碳汇容量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盘活自然在碳中和的碳汇“红利”,使得维护绿水青山的农村居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依靠所保护的自然资源在碳市场中获得相应的生态收益,让农民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力军,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善碳定价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

四、统筹国际战略竞争与新发展格局构建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加速演进,气候变化与国际战略深度融合,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大变局和秩序重塑的关键时期。一些发达国家以价值观体系、联盟体系、规则体系、国际安全体系等为战略支柱,竭力维护霸权根基,在绿色金融权力、绿色创新、气候安全中争夺国际权力,在环境治理领域建立“基于规则”的绿色发展新秩序,并以碳关税、碳投资、碳义务等手段增加我国减排责任,这对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双碳”战略带来系统性风险。因此,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是统筹国际战略竞争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问题。

(一)绿色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绿色转型发展的驱动下,各地区的绿色产业、产品、资源等市场要素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在国家地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市场要素流动态势。如我国西部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产品可向东部流动,而东部地区绿色科技产业、产品可助力西部地区的绿色市场开发,从而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局面。再拓展到地区和国际方面,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如“一带一路”沿线和亚太地区是气候变化影响重点地区,亟待增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发展、绿色工业发展、极端气候灾害联合救灾行动等,还可通过共同拓展绿色市场对接,实现地区间能源、绿色农业等优势互补,使得绿色市场要素形成良性循环。

(二)绿色金融推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变革。根据《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基本框架制度安排,各个国家依托各自国情、各自能力推进各国碳市场和碳交易体系建设,待碳市场发展和成熟起来后,各国碳市场和碳交易体系可在区域间形成绿色金融的循环互动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变革。中国碳市场也是国际碳市场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16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从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 亿元,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从国际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看,随着碳交易的发展和碳中和进程演进,碳排放权的特殊属性使其很可能成为继黄金、白银、美元之后的另一种国际货币基础,碳货币有望发展为一种完全流通的新的超主权货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碳汇储备将成为未来的黄金或外汇储备,成为央行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五、开拓人类文明演化新形态

工业文明虽然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气候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重要体现之一。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优先级,以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为重心而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发展模式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对全人类提出了如何应对气候危机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时代命题。西方治理理念和思路更多强调对客观自然世界的保护,强调对人类社会的惩罚。这种惩罚是通过霸权和政治手段来间接压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为代价。这种治理模式未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未能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也未能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当前,人类社会站在全球性危机的十字路口。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现代化之路,是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可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繁荣。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基在于文明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两大系统实现物质与能量平衡,以气候危机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接近系统临界点,危及文明生存和发展,因此需推动构建文明主体与客体两大系统互动的新格局(新平衡),这一新格局最为根本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中将孕育新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以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带动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社会生产、消费向更加适应人与自然共生机制的方向转变,进而实现人类从工业文明的历史辉煌向生态文明可持续繁荣迈进。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文明互动新模式。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互动以权力与利益竞争为上,导致地缘政治冲突、内乱、侵略、战争等。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国家发展建立在资源垄断的霸权逻辑基础上,通常以构建联盟形式来争夺更多资源、维护国际权力优势。这带来的发展不平衡、权力不对等、资源分配不公平等全球性治理问题层出不穷,致使多个全球治理机制陷入停滞状态,无力应对全球性挑战。气候危机、极端灾害、新冠疫情再一次启迪人们,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从人、国家、自然等多个维度系统看待文明互动模式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新思路。站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发展,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更大的关切和利益出发,携手寻找解决危机之道,超越文明冲突促进各国文明互学互鉴,超越文明隔阂促进文明交流,超越文明优越实现文明共存,才是未来文明互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根本追求。

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选择,协同推进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需要全球携手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共建清洁美丽的新世界。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再造绿色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