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李清照词的创作分期
2022-04-25卢宽慧
卢宽慧
摘要 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的看法几成定论,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会认为其前期词风清新明快,后期词风沉郁哀伤,但创作于前期的《一剪梅》却有着低抑的后期词的风格,这就与学生固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以此为切入点,基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可以设计一节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阅读课。
關键词 李清照词创作分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更应侧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本节课以《一剪梅》为基础,以“愁”为突破口,围绕“李清照词创作分期”这一议题,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方法,深析作品所抒之“愁”的内涵,再探李清照词分期标准。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立教学目标
就人与知识的关系而言,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教学要培养的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人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据此,这节课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理解词作情感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词作。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品意象,用以意逆志法,揣摩作者情感;查找资料,明确作品创作时期,用知人论世法,深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品味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感受词作的音律、意象、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鉴赏方法;了解李清照对宋词的贡献,感受其词作多样的风格。
其中,第2点为教学重点,第3点为教学难点。
二、以颠覆固有认知为核心导入新课
强烈的认知冲突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教学提倡“问题路径”的教学策略,本课首先连用三个常识性的设问来增强学生的自信;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李清照词创作分期和其中高频词“愁”的相关知识;之后,展示《一剪悔》,用以意逆志法,通过意象分析初味作品“相思之愁”及其生情低抑的词风;最后,揭秘其创作时间,颠覆学生固有的认知,“摧毁”他们的自信。通过以上四步操作来导入新课,能增强新知的神秘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一问: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是难?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李清照。第二问:她的创作如何分期?非常自信地回答:前后两期。第三问:以什么事件为依据我划分?斩钉截铁地回答: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南渡。
根据情感基调的不同,我们通常将李清照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风清新明快,后期的词风沉郁哀伤,常出现“愁”字,这“愁”里有夫妻分居的相思之愁,有中原沦丧的国破之愁,也有丈夫离世的家亡之愁。
下面的这首《一剪梅》中也有“愁”,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不难看出:这首词中,李清照写的是自己的“相思之愁”。即使没有这一句,也可以运用“以意逆志”法,通过分析意象并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去理解词作的情感。词中的意象有:红藕香残、玉簟、锦书、回雁、满月、西楼、落花流水,这些意象都与思念有关,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萧条冷清的意境,表现了女词人孤独寂寞、相思难捱的情感。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整体基调哀婉低沉,按照我们熟知的对李清照创作阶段的划分,这种风格的作品应是她后期的作品。但当代作家李国文在其发表于2004年第11期《传记文学》上的文章《谈李清照之死》中却说:“李清照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的秋天,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1103年是南渡之前,这种说法颠覆了固有的认知。要解释这个冲突,就要用到“知人论世”法,从文献中或者网络上搜集一些权威的资料来考证作品的创作时间。
三、以任务驱动为策略组织深度教学
“任务驱动”和“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教学所提倡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前者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指向学科的本质,特别是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科的精神文化。本环节将以“探究《一剪梅》为何出现在前期”为任务,用“知人论世”法,通过研究李清照前期生平来进行深度教学。
多位易安词的研究专家一致认为《一剪梅》应为李清照南渡之前的作品。为什么在前期还会出现如此凄婉哀伤的作品了?一起来研究一下李清照南渡之前的生平经历,看能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于1084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1102年,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的父亲李格非因被牵扯进元祐党争而罢官;而她的公公赵挺之却升任尚书右丞,从此原本门当户对的两家有了差距;1103年9月朝廷下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10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赵二人被迫分离;1127年北宋南渡;1129年赵明诚卒。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没过多久,李赵夫妻被迫分居两地,独孤寂寞的李清照再也没有了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表现在作品中,就从婚前的少女愉情转变为婚后的思妇之愁。
通过对《一剪梅》词中“相思之愁”的分析,可以发现:李清照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观点没有错,只是前期以“李父遭难”为界又可将其分为两半,一半是天真纯洁的少女玩乐,另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同学们一起来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五、用“眼生”词为群文文本验证猜想
语文教学中,猜想的证实比结论的灌输更有价值,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在初步完成课堂任务的基础上,以“微群文阅读”的模式设计课堂总结环节,精选学生较“眼生”的词作为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此过程中,要先用“以意逆志”,再用“知人论世”,以增强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通过分析意象,用以意逆志法来猜一猜:下面的三首词分别是李清照哪个时期的作品?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从“离怀别苦”一词,可以看出词中写的是离别之愁,而冷、慵、尘这些字眼也表现出无尽的凄凉,冷透的香灰、没叠的被子、落满尘土的梳妆盒、烟雾缭绕中的秦楼、无情逝去的流水,这些意象都与相思有关,《阳关三叠》是著名的离别曲。可见,该词是她少妇时期的作品。
点绛唇
就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从秋千、露水、娇花等意象,溜、嗅两个动词,尤其是“羞”这个描写神态的词中,不难看出这首词应是她少女时期的作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许多愁”解释了“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悲痛难隐。显然,这应该是她南渡寡居时期的作品。
查阅资料,验证猜测。
刘忆萱在《李清照诗词选注》中考证《凤凰台上忆吹箫》作于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约为1121年。陈祖美在《李清照简明年表》中考证《点绛唇》作于1100年前后。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后附《李清照事迹编年》认为《武陵春》作于绍兴五年(1135年)。
本为名臣之女,名相之媳,名士之妻的李清照,却因父亲遭难,汴京沦陷,丈夫亡故,不得不颠沛流离后半生,实属不幸。但她个人的不幸却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幸,若没有悲惨的身世、曲折的经历,她就无法写出如此风格多样的作品贡献于宋代词坛,为后世津津乐道,供学子们反复品读,这就是文人的命运给文学做出的贡献。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第二中学]
当下项目化学习大热,它倡导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从创造性认知要求的顶端开始,让学生在问题的强大驱动下去创造与实践,这需要学习者汇聚两个或更多的学科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创造出新的意义。
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尝试,但似乎只要涉及几门学科就可以称为跨学科,只要涉及实践活动,都可以归类到项目化,这显然违背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初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真正内涵,因为这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起点。
整合而非拼盘或点缀
一直以来,学校课程多以分科制为主,重在关注学科素养,学生很少经历综合而真实的学习。而真正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倡导聚焦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以项目为载体驱动学习任务,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让学生以探究、实践、合作、个性化的方式经历问题解决,深度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去。
在实践前,教师首先要明确三个原则:其一,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解决一个问题、创造一个作品、建构一种解释、满足一种需要,是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的一种手段;其二,它是有机整合的,不是多学科围绕一个主题排列或随意杂乱地堆砌;其三,它是要基于各个学科的,质量取决于对各个学科本质的理解,“表面主义”的学习会导致学习的“肤浅化”,对于任何学科都没有意义。
一些学校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看成增强学校活力的“灵丹妙药”,殊不知,在单学科中无法教好的,用跨学科的方法更教不好。
关怀与创造是指向标
教師首先要把各个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概念地图”,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必须是有机的,才能促进学生对于跨学科的理解。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学生会获得哪些跨学科的理解,又真正落地到了哪些核心素养上。
我倡导,把“关怀与创造”作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指向标,不断引发学生自我完善,与他人、自然、社会建立联系。
其中,“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发展、幸福的关切与尊重;“创造”立足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协作中解决问题,促进质疑批判、逻辑实证、创新实践等关键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用关怀的眼光发现问题,用创新的意识解决问题,享受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体验,是我们学教变革的初衷。
创构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
真正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需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我们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劳技学科,落实每周一节“大综合”课程,同时也在拓展性课程中开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群,鼓励有兴趣的师生进行学习挑战。
先从同一个班级或者年级教师联合开始,再进入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在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中,创构了“指向关怀与创造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从人文关怀的需求出发,步步深入,形成“分析”“设计”“建构”“应用”四大学习样式,在此基础上又细化出16种关键的学习行为以及基于学习行为的创造水平四层级评价模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这个模型开展跨学科项目化教学。
——周华松,《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