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路径

2022-04-25韩亚林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关键思维能力文章

韩亚林

摘要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项关键能力。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关键能力就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探究、质疑反思、表达交流等路径,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关键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程问题导向现象式教学

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实践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特别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生活实践或特定情境中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培养学生的人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项关键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可见,考试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教育教学就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对于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东北师范大学徐鹏教授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文关键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提炼出了15种关键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认为,语文关键能力的主体内容可从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并分层呈现。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中的“能力”,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发展形成的技能,而“关键”,则是这些能力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构成部分和具体内容。语文是母语教育,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汉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影响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可以说,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就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郅庭瑾在《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会学生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发展与提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采用项目化学习和大单元教学等方式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关键能力。

二、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路径

1.创设情境

课程标准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作为发展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创设情境,重视发挥情境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作用。情境是指蕴含着特殊意味的活动场域。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形象地表明了情境的激发作用。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习得的性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而且所觉察到的对该情境的利用对随后的提取和使用有一定意义……发生在可有意义应用的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在需要时更有可能被回忆起来。”加涅从教学设计原理的角度指明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创设情境,就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创设特定情境,营造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阅读或写作。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这些情境是语文学习的载体,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就能够发展言语技能,不断进步成长。事实上,一篇课文、一首诗词,它本身的语境或意境就是特定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诗词,在特定的语境或意境中感受领悟、分析理解、品味鉴赏,从而读懂并欣赏作品。比如《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描述的“地坛”就是一个独特的的环境,是理解文章甚至感悟生命的特定情境;文章饱含深情而又深刻沉郁的语境,也是一种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触动,也就会理解史铁生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学到必备知识,发展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2.整体感知

王力先生曾说:“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这就揭示了学习汉语言要注重直觉感悟。汉语是中华儿女的母语,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重形象、感性、想象和领悟,语文教师要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领悟,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思想与感情,这样,学生对文章就有了整体观念,也就能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或寄托的情感。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要语句和精彩片段进行品味感受、分析鉴赏,这样,既见森林,也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

閱读是提取信息的过程,是吸收营养的过程,是自我感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开始就深入挖掘文章的微言大义,急于给学生灌输最终结论或标准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由整体到细节、由浅入深,逐渐读懂文章。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会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就会有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对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可能还不知道这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但学生觉得很美,这就说明学生有了感受,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增强,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关键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自主探究

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时,遇到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去思考,思考就是探索的过程,就是思维运行的过程。学生思考问题时,就会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人们习惯上把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归于低阶思维;把“分析、评价和创造”归于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善于思考,积极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只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开始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就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意识,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了。上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刚开始可能有畏难情绪,但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还是会深入探究的。探究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探究有了收获,结局是能带给人惊喜的。比如,《说“木叶”》一文中,作者说,“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二个艺术特征”指什么?学生往往会按照作者表述“第一个艺术特征”的思路去分析,却找不到“第二个艺术特征”的具体内涵,学生感到困惑,问题随之产生,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从结构与语义两方面思考探究。学生经过探究就会明白,这是一句过渡性的话,它引出下面一段对“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的分析,学生分析下面一段文字,也就明确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样,学生通过对“树”与“木”等形象的辨析,训练了形象思维;又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与论证思路,训练了逻辑思维,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培养。

4.质疑反思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思考,有思考就会有疑问,有疑问就要去探究,在质疑探究中,学生就会成长进步。我们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在一般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提升,它具有逻辑思维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特征,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地反思质疑,直至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反思质疑,有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反思。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幼稚,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去探索,不追求标准答案与统一结论,只要学生开始思考了,质疑了,就会有进步。比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认为,文章开头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引出“拿来主义”,分析的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文章后面以“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又是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文章的论证逻辑似乎不够严密。这就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并引导学生释疑,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只要學生的探究意识激活了,敢于质疑反思,就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

5.表达交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大量的阅读,对写作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是输入的过程,是吸纳的过程,写作则是输出的过程,是表达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都体现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是思维能力。温儒敏教授在评点2019年高考作文题的博客文章中说,高考作文能考的,主要是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通俗点说,是看其脑子清楚不清楚。所以作文题只要符合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就应当多在如何考察思维能力、品质,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温儒敏教授启示我们,作文教学要紧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表达真情实感,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事实上,高考作文就注重通过考查思维能力来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全国乙卷要求学生就作文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的启示写一篇文章;全国新高考I卷针对“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让学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全国新高考卷Ⅱ以漫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写人与做人”并写作。这些作文题目聚焦社会热点,紧贴时代精神,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写作,把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注重引领学生培育大格局、大情怀,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所倡导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理念。高考作文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具有“引导教学”的正面导向功能,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以“能力为重”,设置好作文题目,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训川练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关键能力。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329)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清水县第一中学]

辨明特色语言:诗歌的语言特色与语言风格,是命题新趋势,也是备考的焦点。基于此,考生可以借助“两依原则”记忆。一是依作者风格:陶渊明平淡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商隐朦胧隐晦,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柳永缠绵悱恻,苏轼豪放旷达,李清照凄婉清丽,辛弃疾慷慨悲壮。

二是依题材类别:宫廷诗多缠绵婉转,田园诗多恬淡宁谧,山水诗多清新优美,边塞诗多悲凉慷慨,讽喻诗多沉郁激愤,咏史诗多雄浑壮阔,怀古诗多幽深绵长,送别诗多意蕴深远。

考生铭记以上语言特色,并选取典型的诗歌反复吟咏,然后,根据个人情况拓展记忆半径,对语言特色的领悟往往既快又准。

——洪伟,《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25日06版

猜你喜欢

关键思维能力文章
高考考好是关键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培养思维能力
放屁文章
培养思维能力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获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