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丝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022-04-25林晓军赵东风章心惠
林晓军,赵东风,章心惠
(1.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浙江衢州 324007;2.浙江省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
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是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藤本,茎、枝粗糙,有棱沟,被微柔毛,卷须稍粗壮,被短柔毛,通常2~4 枝。丝瓜为夏季蔬菜,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称丝瓜络,可代替海绵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还可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之效。浙西地区常年种植丝瓜面积在1.1 万hm2以上[1],其中衢州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常年种植0.6 万hm2,主要供应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衢州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春夏季节气候温暖,降雨充沛,适合露地丝瓜种植,主要种植品种为‘衢丝1 号’。
研究表明,丝瓜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2]。一些农户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导致丝瓜产量低、品质差[3-4]。关于丝瓜种植的适宜密度,徐玉平等[5]研究得出,大棚中丝瓜栽植密度以40 cm×100 cm 为宜。叶飞华等[6]研究表明,大棚中丝瓜以25 cm×125 cm 的栽植密度产量较高。何晓莉等[7]研究得出,丝瓜栽植密度以植株分布均匀为宜。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大棚丝瓜,且大多是对传统种植经验的总结,露地丝瓜研究较少,鉴于此,本试验开展了丝瓜露地栽培适宜密度试验,以期探讨露地丝瓜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农户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当地丝瓜的产量和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择了浙西地区主栽丝瓜品种‘衢丝1 号’,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植株生长旺盛,分枝力强,掌状裂叶。主侧蔓连续结瓜力强,瓜条长棒形,粗细一致,果皮绿色,皮薄,肉质致密,商品性佳[7]。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莲花镇东湖基地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红黏土,酸碱度为中性,肥力中等,前茬为辣椒。试验共设5 个密度处理,具体设置见表1。
表1 丝瓜不同处理密度Table 1 Different treatment density of loofah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四周设保护行,采用高畦覆膜栽培。按畦宽1.5 m、畦高20~25 cm、畦长10.0 m、沟宽0.5 m、沟深0.3 m,筑畦并覆膜。2020 年3 月初开始处理种子,然后浸种,浸种后把种子放在室温条件下催芽。待种子90%露白后播种。用32 穴育苗盘育苗,播种后浇透水,盖好地膜[8],并做好保温保湿工作。4 月15 日定植,选取长势一致的3.5 叶苗,每畦双行种植,每穴1 株。
丝瓜定植后浇透水,当丝瓜幼苗高20~25 cm 时插杆搭架,采用“之”字形引蔓上架,上架后如侧蔓过多,影响光照,可适当摘除一些较密或较弱的侧蔓[9]。第一次施肥在定植后5~7 d 进行,每667 m2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10 kg,以后每隔15 d 左右施10 kg 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一次。开花结果后再施肥1 次,每667 m2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15 kg[10]。
1.3 调查统计方法
1.3.1 经济性状及抗病性的测定
在生育期间,每个小区随机选20 株测定丝瓜的生育期和主要经济性状,用肉眼观察第一雌花节位记录始花期和初花期。用直尺测定瓜长、瓜横径、肉厚。用电子秤测定单瓜质量和小区产量。
统计病毒病、炭疽病、霜霉病、蔓枯病、疫病及白粉病的病株数,用公式(1)计算发病率。
1.3.2 品质性状的测定
VC 含量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11]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 染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法[8]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 9.2 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生育期的影响
调查发现,试验中不同密度处理的丝瓜生育期基本同步,通过田间调查得知,定植期为4 月15 日,初花期均在5月18 日,盛花期均在6 月3 日,采收期均在6 月5 日至7月25 日。可见,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物候期的影响不大。
2.2 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2 可知,第一雌花节位方面,处理1 是10.5 节,处理2、3、4、5 分别为10.3、10.1、10.0、9.9 节,处理1 和处理3、4、5 差异显著,可见随着密度的减小,第一雌花节位呈下降趋势。瓜长方面,处理4 与处理5 瓜长相同,为39.1 cm,显著大于处理1(38.0 cm),也显著大于处理2(38.1 cm)。可见,随着密度减小,瓜长呈增大的趋势。瓜横径方面,处理4、处理5 均为3.9 cm,显著高于处理1、处理2、处理3(三者均为3.8 cm),可见随着密度的减小,瓜横径呈增大的趋势,这与瓜长变化趋势一致。瓜肉厚度方面,处理3、4、5 厚度相同,均为2.8 cm,显著大于处理1 和处理2(二者均为2.7 cm)。由表2 知,随着密度的减小,肉厚呈增大的趋势。这一点与瓜长、瓜横径的变化趋势一致。
表2 不同密度处理丝瓜的生育期和主要经济性状Table 2 Growth period and main economic characters of loofah with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综合以上各项经济性状可以得出,随着密度的减小,第一雌花节位呈下降趋势,而瓜长、瓜横径、肉厚则呈增大的趋势。
2.3 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抗病性的影响不同密度处理丝瓜的发病率见表3。
表3 不同密度处理丝瓜的发病率Table 3 Incidence of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由表3 可知,处理1 的病毒病发病率最高,为1.8%;处理5 病毒病发病率最低,为1.5%;处理3 和处理4 相同,均为1.6%,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处理1 炭疽病发病率最高,为1.4%;处理5 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为1.1%;处理3 和处理4 相同,均为1.6%,与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这一点与病毒病发病率较为一致。就霜霉病而言,处理1、处理2 的发病率相同,都是0.8%;处理4、处理5 发病率相同,均为0.6%;处理3 与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蔓枯病发病率方面,处理1 最高,为1.0%,处理5 最低,为0.7%,处理2 与处理3 相同,均为0.9%,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疫病方面,处理1 发病率最高,为1.6%;处理5 最低,为1.2%;处理3 与处理4 相同,这两个处理与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白粉病方面,处理1 发病率最高,为1.6%;处理5 发病率最低,为1.3%;处理2 与处理3 相同,且与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
综合各类病的发病状况,可以得出,随着密度的减小,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丝瓜的病毒病、炭疽病、霜霉病、蔓枯病、疫病、白粉病呈下降趋势。在同种密度下,调查的病害中病毒病发病率最高,霜霉病发病率最低。
2.4 不同密度处理对丝瓜品质的影响
不同密度处理的丝瓜品质见表4。
表4 不同密度处理丝瓜的果实品质Table 4 Fruit quality of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of loofah
由表4 可知,处理2 与处理3 的VC 含量相同,为2.93 mg/g,处理1 的VC 含量为2.82 mg/g,与处理4(3.04 mg/g)、处理5(3.15 mg/g)差异显著。处理5 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6.555 mg/100 g,处理1 的可溶性蛋白最小,为6.553 mg/100 g,两者相差0.002 mg/100 g,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处理5 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1.73%,处理2 的可溶性糖最低,为1.70%,两者相差0.03%,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综合各项品质指标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减小,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VC 含量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他供试指标差异不大。
2.5 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见表5。由表5 可知,处理1 每株果数最少,为4.2 个;处理5 每株果数最多,为9.5 个,两者相差5.3 个;各个处理间差异显著。处理4 的单瓜质量最大(321 g),处理1 单瓜质量最轻(310 g),两者相差11 g,差异显著。处理2 单瓜质量为311 g,与处理4 差异显著。处理3 小区平均产量最高(93.12 g),处理4 小区产量最低(86.82 g),两者相差6.3 kg,处理3 的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3 每667m2产量最高,为3105.6kg;处理4 的小区每667 m2产量最低(2 895.5 kg),两者相差210.1 kg;处理3 每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5 不同密度处理丝瓜的产量Table 5 The yield of loofah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ensity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降低,植株个体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瓜长、瓜横径、肉厚、单瓜质量有增大的趋势,病害呈下降趋势,单株产量逐渐提高。种植密度为1 330 株/667 m2,即株距为50 cm、行距为100 cm 时,丝瓜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而在栽植密度低于1 330 株/667 m2时,植株个体虽然产量增加,但群体变少,影响了丝瓜的单位面积产量。
不同地区不同丝瓜种植模式下,适宜的密度不同[9-11]。马佳丽等[9]研究得出,在湖南长沙地区大棚早熟丝瓜品种‘早优1 号’以40 cm×100 cm 为宜。杨兴圣等[10]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大棚丝瓜品种‘绿王子’以125 cm×25 cm种植的产量最高。他们的结论与本试验露地栽培丝瓜结论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