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研究

2022-04-25谭雨欣

关键词:空巢交际群体

王 玲,谭雨欣

(1.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习总书记还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劳力涌入城市,空巢老人成为乡村常住人口。空巢老人指的是年龄在60周岁以上,没有子女或者是无子女陪伴、独自生活的老人。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 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 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另外,“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2]从上述数据可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最关键的还是如何让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脱贫致富。而从脱贫攻坚的成果来看,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的绝对贫困状况已经有了较大改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共同富裕,最困难的是如何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这些老人的精神生活富裕?另外,如果要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否需要语言服务?如果需要语言服务,是否需要为农村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提供专门的语言服务?上述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讨论。但从现有文献看,较少有学者关注语言服务在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专门关注以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为主体的语言服务则更为稀少。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聚焦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意义、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内容以及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现实可行性等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意义

关注与研究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的探讨,其意义的落脚点在于语言服务可以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农村适老化公共服务需要空巢老人语言服务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解决农村人口精神文化生活困乏、农村文化落后与文化边缘化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政府关注与投入力度的增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在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出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推进与完善的地方,比如文化服务“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多、服务的实际效果差、需求多样化与供给模式格式化等[3]。此外,农村服务“适老化”程度不高也是显著的问题,大多数农村,面向老龄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失,农村老龄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4]。适老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专门面向农村老龄群体(包括空巢老人)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参与的文娱活动少、社会交往少,常会感觉心情低落、精神孤独。已有的一些心理学研究揭示,社会中的人,如果缺少社会交往,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长久以往,容易陷入孤独状态,还因此会产生被社会遗弃的感觉。缺乏成年子女陪伴的空巢老人生存质量低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北京海淀区中关村452名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空巢老人组“孤独感”强于其他组别[5];在郴州市城区对328名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23.8%的老人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6]。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大多存在“空巢综合症”,表现为情感敏感脆弱、伤感抑郁等。而且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远比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严重。调查显示,1980—2015年,我国农村有48.8%的老年群体自杀身亡,其中有很多是空巢老人,自杀的最直接原因是心理抑郁、精神孤独[7]。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还存在代际关系疏离、社会支持力度小并且支持方式单一等问题,其自我感知的幅度与自我评价也较低。

语言服务可以在农村适老化公共服务中发挥作用,主要与语言的功能有关。语言有“通事”和“通心”的功能。通事者,主要沟通信息;通心者,易生情感共鸣[8]。语言服务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利用语言的这两种功能缓解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孤独状况,提高其社会参与度,而且也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生活幸福指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农村老年群体社交歧视现象的存在需要语言服务

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就发现,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一种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交歧视现象。老年群体社交歧视现象的出现与年轻人的认知有关。年轻人普遍觉得老年人的社交能力会随着他们的老年化而逐渐减退,因此在与老年群体进行言语互动时,年轻人会选择比较消极的交际方式。比如,当老年人参与交际时,年轻人常视老年人为无能群体,会出现会话信息量的整体下降以及言语的简化现象。除了简化趋势之外,一些成年人在与老年人进行对话时会使用一种异于平常的、被称为老年人语言(elderspeak)表达语体。这种语体具有夸张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有限的词汇、简化的句法结构等特点,并经常重复或使用问句[9]。事实上,这种语言交际风格与老年群体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并不相符,它其实是社会建立在刻板印象上一种隐性语言歧视。还有一些显性语言歧视对老人群体的伤害更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约有50%以上的老年群体觉得自己在交际中被歧视,而且在沟通交流中曾因为老龄化而被诋毁[10]。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面对老年群体的社交歧视,不仅打击了老年群体的交际自信,还会导致老年群体遭遇老龄化沟通障碍。现在,对老年群体的这种言语社交歧视仍然存在。与城市老年群体相比,乡村空巢老人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遭受的社交歧视更为严重。要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言语交际情况,消除社交歧视,可以依靠语言服务。语言服务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年群体发挥自己积极能动性,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交际能力,扭转已有的社会偏见或者语言歧视状况;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村社区其他人群对老年群体的思维定势,树立对老人群体语言交际的积极正面认知。而这些努力,最终可以提升空巢老人的交际自信。从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成果来看,对农村空巢老人语言交际状况的关注与投入并不充分。

不过,对老人群体言语交际方面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在提供语言服务时才会有的放矢。一方面,必须承认老人群体在言语交际方面的确存在障碍,具体包括语蚀、语障两类。语蚀问题主要是由于衰老而致。我国绝大多数老年群体存在听力下降状况,约三分之一的老年群体会因听力下降影响正常言语交际,约四分之一老年群体希望与他人交流时,对方能用稍慢或慢速说话。语障方面主要是指由身脑心疾病而引发的语障问题,比如,智退(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失语症等病症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老年群体认知和语言能力衰退而形成的异常语言交际问题[11]。另一方面,切实分析老人群体言语交际特征与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老年群体重倾诉、轻倾听。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说话者与接受者互动的过程,但老年群体主动交际的内驱力总体偏小,交际过程中,对他人言语交际态度要求较多,交际内容比较受忽略。而且老年人更在意他人交际的态度,希望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获得尊重,但却总是忽略交际对方的情绪。也就是说,老龄群体,在交际过程中很多是倾诉者角色,很少有人留意自身作为倾听者的身份。第二,老龄群体言语交际手段单一,综合交际能力较低。很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缺乏以网络、手机短信、电子书刊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媒介的语言交际手段,这也导致了农村老年群体与社会新兴事物、与社区居民以及隔代血缘之间的交际隔膜,不利于农村老龄群体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获得精神满足与心理上的幸福感。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与特征,既有老化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的原因,最终反映的是社区语言服务体系在言语交际领域的缺位。

二、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内容

从上文分析可知,语言服务可以提升空巢老人交际自信,也可以丰富农村适老化公共服务的内容。但要确保语言服务真正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需要,首要的一点是分辨清楚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与一般意义上语言服务的区别和联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把握空巢老人真正需要的语言服务内容。

1.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与语言服务

在语言学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语言服务”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早期的学者,多是从狭义角度理解“语言服务”,这一时期,它主要指的是语言翻译服务。后来,“语言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发展出广义的“语言服务”概念。广义语言服务指的是行为主体以语言文字内容或手段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12]。此后,有学者补充指出,语言服务除了包括利用语言(包括文字)手段提供的服务之外,还包括利用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等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政府、社会及家庭个人需求的行为或活动[13]。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语言学界也开始关注公共语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并取得一些成果。比如,有学者提出公共语言服务包括城市语言服务和农村语言服务,具体的公共语言服务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14]。目前,农村公共语言服务的相关研究较少,以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为研究对象的更少。笔者对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与公共语言服务的关系认识见图1。

图1 公共语言服务体系

如图1所示,公共语言服务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类似,由农村和城市两类公共语言服务组成。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公共语言服务,由于服务内容、服务语境、服务受众等方面的差异,都可以再细分出多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语言服务。比如,从提供语言服务的语境来看,可以分为常规性语言服务和应急性语言服务;从服务群体和受众的角度来看,语言服务可分为大众化语言服务和面向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根据语言服务是针对中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还可将语言服务分为对内和对外语言服务两类。可以说,公共语言服务的类别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的改变,会不断有新的公共语言服务类别产生。公共语言服务隶属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的完善有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空巢老人语言服务是农村公共语言服务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类语言服务的受众是农村中的空巢老人群体,因此属于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语言服务。

空巢老人语言服务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广义层面的空巢老人语言服务,指的是由多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基层社区、个体等)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艺术、语言技术、语言标准、语言数据、语言产品等手段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狭义层面的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仅仅指的是由政府提供的行为和活动。比如,政府部门为空巢老人提供的语言文字政策服务、语言教育等。笔者在讨论空巢老人语言服务内容时,主要是基于广义层面的内涵,分析的是各类多元化主体展开的行为和活动。

2.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内容

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笔者认为,为了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可以为其提供五种类别的语言服务。每一类别的语言服务内容及所起的作用虽略有差异(表1),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空巢老人发展积极乐观的心态,激发他们生活的热情,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表1 乡村振兴中面向空巢老人的语言服务

(1)第一类语言服务是“闲聊服务”

闲聊服务主要的内容是定期上门与空巢老人聊天说话,作用是能够舒缓空巢老人心理上的孤独感。空巢老人大多独处,与外界他人交流的机会偏少。对农村1 178位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有57.6%的受访者表示有“与人说话、闲聊”的需求[15];如前述,感觉孤独、被社会遗弃是农村大多数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情绪。孤独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还会进一步影响空巢老人的认知功能。而闲聊服务中的交际互动过程可以消解空巢老人的孤独情绪,直接增加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闲聊语言服务为老人提供言语表达与言语交际的机会,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如前述,很多老年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对方感受大量倾诉。在提供这类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观测老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老人学习一些交际技巧,提高交际质量。已有的研究发现,闲聊过程中,交际者需要掌握的话语能力包括互动应答语的使用能力,应答方式的选择能力,回应词汇和回应句式的使用能力,以及如何反问、如何开启新话题的能力等等。语言服务可以指导空巢老人提升这些方面的语言能力,避免闲聊陷入僵局或者引发矛盾。

(2)第二类语言服务是精神慰藉服务

这一类服务主要是在空巢老人遇到困难挫折、与邻里出现矛盾或者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及时与之沟通交流,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言语给予其心理疏导与安慰,给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同情与支持。有学者调查发现,58.5%的农村空巢老人需要精神慰藉服务,可现实中约有67.7%的人无法实现此类需求[16]。这类服务与闲聊服务的差异在于,闲聊的时间与场合随机,聊天的主题与内容随意,主要目的是让空巢老人有机会表达,有机会与他人互动。精神慰藉服务,虽然也是说话聊天,但需要结合老人遭受到的具体痛苦或者损害的利益展开话题,是一事一议,谈话具有针对性。在农村,部分空巢老人是有子女的,但子女多数在城市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有重要事情发生时才会返乡。在独居生活中,空巢老人有时会与邻居发生矛盾纠纷,或者由于处于弱势利益受到损害。研究表明,在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较少有老人诉诸法律,更多倾向于找人倾诉,但由于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有些村民邻居攀比、嫉妒等心理较重,空巢老人无法获得想要的安慰与同情,反而感受到更多的敌意、恶意。精神慰藉服务可以满足空巢老人这方面的需求,从而避免空巢老人遭受二次打击与伤害。另外,老龄群体由于自身年龄或认知能力弱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倾诉的时候,冗余的词汇或者负面的词汇使用过多,重点的关键信息常常遗漏。在提供这一服务的时候,可以指导空巢老人提高倾诉与表达事件的话语能力,具体包括倾诉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回答问题的逻辑章法等。比如,让他们熟悉和了解倾诉的表达结构与表达重点,如何概括倾诉的主题、原因或者如何能表达出自己的诉求等内容。

(3)第三类语言服务是信息咨询服务

这类服务是为空巢老人解释说明诸如国家政策法规、乡镇建设规章制度、医疗保证政策以及其他各个层面的规定要求等,作用是避免空巢老人陷于谎言谣言的恐慌状态,增强其生活的舒适度与安全感。农村空巢老人与社会的接触少,了解社会信息的渠道少。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从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中获知信息,消息闭塞。不少空巢老人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或者周围邻居获知外界的信息,但不少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却有待考证,某些不实信息也会给空巢老人带来痛苦与折磨。信息咨询服务,主要的作用是把一些重要的信息传达给空巢老人,让他们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的变化,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享受安稳生活。在农村地区,信息咨询服务尤为重要。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比如至今仍在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冠肺炎疫情,某些空巢老人由于听信某些不良传言,出现心理恐慌。这一类语言服务,可以及时告知空巢老人事实真相,安抚其情绪,有利于其安全健康地生活。

此外,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对社会的流行语或者网络表达十分陌生,也难以理解书面化的政策宣讲。一些农村的标语、广告以及张贴的政策宣传的语言表达或者过于新潮或者过于书面,也给空巢老人的理解造成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借用语言翻译理论中“本土化”这个概念,将农村公共空间中的话语本土化、通俗化,使其表现形式与当下语境一致,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新颖和潮流。信息咨询服务,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告知空巢老人相关信息,从而使农村老人生活更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高大上”的诈骗话术带来的危害。

(4)第四类语言服务是语言技术服务

语言技术服务,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起来的网络语言服务,主要的作用是帮助空巢老人掌握较为现代的文体娱乐等设备,增强他们融入生活的能力。语言技术服务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语言服务,也包括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语言服务。语言支持服务首先可以用于方言服务,即利用方言的语音交互系统为因方言不能自由交际的群体提供咨询、调查、引导等服务。虽然目前推普工作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但对于错过语言关键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断下降的老年人来说,普通话仍能构成交流障碍。面对老年人言语交际时常有的交际圈狭窄、语码单一、代际交流障碍等问题,建议研发基于中国各地方言的语音交互系统,并将其用于语言支持服务。例如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大讯飞)的方言保护计划已经可以做到23种方言的语言识别、11种方言的语言合成,就可以成为语言支持服务的平台。语言支持服务还可以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方面为老人消除障碍。以科大讯飞为例,其系统一方面可以提供语音合成服务,为使用者提供任何文字的标准音带读;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语音识别服务,将语音实时转写为文字。向农村老人推广语音-文字的转化服务,使老人在网络聊天、网络阅读等情况下实现读写和听说之间的互转,可以为听障老人、视障老人和文盲老人扫除交际的障碍。

语言支持服务的重难点实际上不在技术层面,而在推广层面,尤其是对很少使用新型交际手段的农村老人来说,如何让语言支持服务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政府、企业和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要将语言支持服务落到实处,最好将其和“文化反哺”相结合。由家庭中的年轻一代作为语言支持技术的推广、教学主体,为老人介绍语言支持平台的使用方法,一方面能增强农村空巢老人使用、学习语言支持平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代际交流,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5)第五类语言服务是语言教育服务

在面向农村空巢老人时,语言教育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老人熟悉公共娱乐设备使用的服务。这类服务的功能是可以提高空巢老人参与公共活动的能力或者社交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语言教育服务是“积极老龄化”的一个方面,符合“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要求,不仅有利于老年人接受社会支持、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也能增强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为“老有所为”提供基础。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为老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是重要的内容。在许多农村地区,政府和乡镇会为空巢老人搭建健身、娱乐场所,还会设立专门书画、棋牌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等等。研究发现,一方面,一些空巢老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文体设备,致使某些设备成为摆设,利用率极低。棋牌娱乐室成为打牌(麻将)的专用场所;一些配备了电脑的图书阅览室,由于空巢老人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也逐渐荒芜、人迹罕至。政府花费巨资兴建的基础设施,最终的效果是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差。另一方面的现状是农村空巢老人有需求却少有满足。有学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某些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样本为1 021人),有7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阅览室、健身室、电影院、公园等[17]。造成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原因是只关注基础设施的兴建,但却忽略了对设施利用的监督与管理。因此,有学者指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应慎重考量,应尽量避免对农村的低效甚至无效投资。语言教育服务可以帮助空巢老人了解如何利用这些基础设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程度。

虽然向空巢老人推广语言教育效率较低,但这种服务在一定意义上能够鼓励老年人养成主动参与的积极心态。在学习不同技能的过程中,空巢老人能了解到社会的新变化,也能尝试重新融入公共社会活动。语言教育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摒弃“自我边缘化”的心理状态,建立更积极的社会角色,从而与老年群体所遭遇的社交歧视做对抗。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定期举行关于电脑、手机、健身器材等设备使用的科普课堂,促进其交际的多元化,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三、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实施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空巢老人存在较多的语言服务需求,对这些语言服务需求的满足有助于实现农村空巢老人与全社会共同富裕。空巢老人语言服务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是否有适当的服务实施主体;第二,是否有人来承担服务所需的成本。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空巢老人语言服务是有可行性的,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层级、多元化特征(图2),其服务成本也有一定的保障。

图2 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主体

面向农村空巢老人的语言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中明确指出,在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时,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应当在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先安排支持。基于这样的背景,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在财力和人力等方面均有保障。人力方面,也就是语言服务提供的主体,具体包括几个层面的人员(图2)。由图2可知,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提供者,即实施主体,包括5个不同层级。既包括具有一定行政管理权利的村委会及其村干部,也包括掌握一定语言资源的社会组织和企业,还包括有子女空巢老人家庭的家庭成员以及居住在村里的农民个体等。

1.第一实施主体为农村的村委会、村干部等行政力量

语言服务的实施首先必须要依靠某个核心组织把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团结集中一起,才有可能合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在语言方面的需求。没有组织,各种力量必然分散自处,无法合力工作。因此,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第一实施主体是农村的村委会、村干部等行政力量。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规定,在农村振兴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需要加强村委会等社区服务工作机构的建设。作为村庄各项事务的管理者与实施者,村干部、村委会的成员应该奉行共建共治共享的执法理念,团结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所需的任何组织,并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2.重要辅助主体为城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依托村委会、村干部的权利与威望,吸引城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到空巢老人的语言服务工作中来,让其成为语言服务的重要辅助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吸收城市社区的成功经验,打造职业的、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另外,还可以针对空巢老人不同的语言需求,发展多方位的服务体系。比如,可以让城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来到农村地区,以村委会为依托,以农村养老活动中心、托老所等为辅助,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语言服务活动。比如,面向空巢老人的闲聊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语言教育等,帮助空巢老人提升融入社会活动的能力,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国家政府、社会团体的温暖。而相关上级领导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举措来鼓励或者奖励这些人员。比如,给予这些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精神奖励或者一定的物质鼓励,或者将其服务行为列入个人档案,作为未来个人晋升发展的指标等。

3. 其他辅助主体包括社会组织、企业

辅助主体的财政支持主要来自国家语言管理的相关部门。以国家语委为例,国家语委多年来常以公益服务项目或研究项目为抓手,为某些社会组织(包括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他们研制开发一些面向社会大众的语言服务工具或者设备。近年来,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国家语委也很关注推动公共语言服务资源进入农村的工作。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企业可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需要的语言技术支持或者语言教育服务。例如,在2017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教育部委托江苏省语委启动“一带一路”语言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和多语种基本用语数据库建设,为国家和社会提供语言应急服务支持。在2019—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政策与财力支持下,经语言服务专家倡议,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商务印书馆、科大讯飞、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与一些语言学专家志愿者共同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免费为外地援鄂医疗队提供语言翻译工具,帮助他们解决了与病人沟通的方言障碍问题,用语言学专业知识助力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016年,教育部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支持开展面向特定行业人群的语言文字服务,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以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语言文字服务。最新公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语言服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中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已被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借助国家的力量,社会组织、企业有能力、有条件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无偿的语言服务。

4.农民个体(包括空巢老人个体)也是服务主体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党政部门提出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号召。村委会和村干部可通过宣传动员或者一些激励措施,邀请村民加入语言服务的队伍中来。具体举措包括:第一,根据自愿原则,号召低龄空巢老人建立互帮互助小组,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方式,根据低龄老人不同的特点与技能,开展闲聊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各种不同的语言服务。有些空巢老人多才多艺,可以利用他们自身的能力,开展符合他们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同为空巢老人,他们更能理解彼此的需求,基于自身喜好开展的文体娱乐活动,能极大激发空巢老人参与的热情;另外,他们彼此之间更易共情与交流,服务的效果较为显著。第二,将农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退休村干部、有声望的老人等发动号召起来,参与语言服务。这些老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望,在为空巢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时候,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其语言服务也会产生较好的积极影响。村委会等相关组织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对这些参与语言服务的老人群体进行精神鼓励与一定的物质嘉奖。事实上,根据已有的一些研究,一旦这些老人群体的积极性与热情被调动之后,他们在意的并不是物质奖励,而是通过参与获得的被社会再次认可、尊重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5.有子女空巢老人的家庭成员也可成为服务主体

结合乡风文明建设,村委会、村干部可以结合相关社会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向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家庭成员宣传为老人提供情感类语言服务支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宣传介绍赡养、照顾老人的必要性,让这些家庭成员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增加与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借助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活动,结合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从情感上感染与激励这些家庭成员认识到关心帮助自家老人的重要性。考虑到农村成员的整体素养,某些家庭成员较难主动参与,因此村委会等需要汇集相关力量,才能促其发挥作用。具体做法,比如,将一些表现优良的家庭成员树立为典型代表,进行宣传表彰;对表现消极甚至表现较差的家庭成员,要敢于批评,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其纠正改变。通过这些努力,激发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语言服务的动力,让他们的态度从消极逃避转化为乐于参与。

四、结 语

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的主体成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面向农村空巢老人的语言服务值得关注与重视。一方面,这类语言服务有助于舒缓或者解决空巢老人因与外界交往少、交流沟通少等形成的精神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这类语言服务可以对接农村空巢老人语言使用、语言沟通等相关问题,满足农村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可以成为农村“适老化”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语言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适老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均衡配置。

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农村社区的状况来看,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语言服务是具有可行性的。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的实施过程中,服务主体以村委会和村干部为核心,依托他们的行政权力与社会声望,将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农民个体等各个层面的语言服务主体团结联系起来,合力为空巢老人提供语言服务,满足他们闲聊、精神慰藉、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需求。这种多层级、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可以充分面对空巢老人的语言服务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压力与人才压力,确保语言服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面向空巢老人的语言服务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可以帮助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文化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空巢交际群体
情景交际
疫情来袭,“空巢”老人如何空巢不空心?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空巢生日不孤独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