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育心到育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向的转变

2022-04-25沈静郑伟杨卫宏

关键词:层面思政育人

沈静 郑伟 杨卫宏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趋势,由最初预防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继而正式迈入了以“育人”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阶段。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工作对象局限在少数急需“干预”的大学生上,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流于形式等问题。育人取向下的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政工作有效融合,和其他育人体系协同,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心理育人,把工作重点落实在“育人”上。

三、育人取向下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向育人方向转变。只有以“育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助力思想政治工作。这既是高校“立德树人”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融合发展是必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育德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作基础,这是大学生能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之一。习近平曾提出,思政工作做的就是人的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7],这和心理辅导中“一切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来访者的利益为最大福祉”的理念不谋而合。思政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实现大学生不良认知和观念的转化,这一过程更缺少不了心理活动的参与。在思政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找出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一步认可它,从根本上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这既是中国高校心理工作的特色,也是两者发展的必需。两者的融合能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治疗”向“预防”发展,也能推动思政工作从“教育”向“服务”转变。这些共同的育人理念极大地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必须落到实处,两者的融合发展是育人工作绘出最大同心圆的强有力保证。

(二)协同育人是趋势

心理育人是 “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蕴含的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等要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会渗透和运用到其他各个育人环节中并与它们共同发挥综合效应,提升育人质量。与此同时,其他育人体系也各具心理功能,心理育人要想提升实效性同样离不开其他育人环节的配合。比如,在资助育人中对贫困生的帮扶从来不仅仅局限在物质上和经济上,对其精神上支持才能满足受助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他们形成感恩自强的独立人格。文化育人更是如此,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出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促进学生创造美、成为美,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因此,“心理育人体系要与其他育人体系紧密配合,各部门各环节齐心协力,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最终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功效”。[3]90

(三)课程思政是关键

《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同样如此。心理健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都是作用于人的思维和心理,两者的育人理念高度一致。一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是由于价值观的缺失或出现了偏差。原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曾就此类现象发表过观点,他把大学生中症状类似抑郁症的心理消极现象定义为“空心病”,认为病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9]解决此类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落实到教育教学上。心理育人要起作用,必然不能忽视课程育人的功能。心理健康课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必须要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扩大课程的覆盖面是前提,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关键,教学要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大价值观引领的功能。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也要寓教于无形,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最终实现“育人”的大目标。

(四)“三全育人”是必然

“‘三全育人是以育人的队伍、时间、空间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协同育人的科学体系,它契合时代发展和思想理论的进化要求”。[10]“心理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的有效载体” [11]“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付诸实践并提升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教育部颁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育人工作体系。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一个环节,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服从这个要求。国家和省市教育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性意见。高校是中观层面的主体,是心理育人的实施单位,是上级心理育人政策的拥护者、传达者,更是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和执行者。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班级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三个层面应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上共同为心理育人贡献力量。

在心理育人體系中,全员育人体现在心理育人队伍的建设。在高校中,要围绕宿舍、班级到院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朋辈心理育人团队;建立以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二级心理辅导站老师、心理健康课专兼职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为主的教师心理育人团队,进行专业化建设。全程育人主要体现在心理课程与活动的针对性上,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把心理育人切实贯穿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体现在建全立体覆盖式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体系上。在多支心理育人团队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心理咨询体系要做到点面结合:班级层面能开展朋辈辅导,院系层面能开展发展性咨询,学校层面能开展问题性心理咨询和治疗。危机干预层面要加大与专科医院的合作,聘请精神科医生作为校外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实现校医转介的畅通。同时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由此实现心理育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覆盖。

总之,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以及各种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问题取向到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最终发展到以“育人”为目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深化的必然。896B24FD-4613-405E-AB77-C755AE2E895D

參考文献:[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猜你喜欢

层面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