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牢记使命育新人
2022-04-25李娜
李娜
摘 要: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健康心理形成以及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春风化雨润心田,牢记使命育新人。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精神为指导,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际,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路径,以供教师参考,树立学生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阶段;品德教育;自信心;培养路径
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立足于学生学习规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较弱,无法正确理解隐藏在文字中的寓意,尤其是一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文字。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仅靠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完成任务。因此,作为一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其授课方式要不断创新。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将统一性和多样性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去,立足于学生学习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比如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们都知道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无法进行自我约束,天性爱玩,游戏对于他们来说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大多数低年级段的小学生都无法抗拒游戏的诱惑。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好好玩”,在游戏中渗透与人际相处、规则意识、健康观念、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从“玩好”到“发展好”。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做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
另外,大多数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给学生讲一些与自信心有关的故事。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快乐学习”一课中,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快乐学习明星”评比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分享快乐学习的方法和体会,然后教师再讲述一些与自信有关的故事,如自信坚持创作的画家梵高等。通过这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去感染学生,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二、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达到理论层面上的自信
教育的本质是优化人的个性品质,提升人的生活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小学品德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往后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想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拼搏者、做自信者。所谓用科学理论培养学生,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善于引用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新闻热点、人物事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探究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信心。用科学理论“养人”,用实践活动“育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我在开展“装扮我们的教室”(二年级上册第八课)教学时,开展了学生展示装扮教室的成果活动。这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做主人翁、维护班级荣誉的情感。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增强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虽然手机可以帮助学生查阅很多知识,但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不能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能正确地分辨对错,导致他们所获取的知识纷繁复杂,教师必须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教学时,教师必须把学生的需求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主导性目标,将学生的需求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辨析等环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辨别和筛选信息,高效、规范、文明地使用媒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明白道理、学会思考,让他们主动掌握自己的求知历程,从而以主动性靠近主导性。每当学生的需求得以实现时,学生就会格外激动和自豪,成功体验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越来越充满自信。
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发挥各学科教师合力,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但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活动中,达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隐性教育如空气,看不见但少不了;像春雨,滋润万物但悄无声息;似春风,细腻温和但有虚无缥缈。隐性教育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规律、个性成长和精神需求。隐性教育资源的特点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直接与学生的生活接軌,比如虚无缥缈但又贴切实际的校风学风、宁静致远但又温暖人心的学习环境、真诚可贵的人际交往等。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悟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慢慢促使学生形成该有的自信心。
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重视启发性教育,不断启发学生的自信意识
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教学上要重视灌输性教育和启发性教育,不断启发学生的自信意识。品德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的区别在于,品德课教学侧重于“育人”,而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侧重于“育能”。在某种意义上,品德课程教学是让学生更有自信地学习与生活,是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的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灌输各种与自信心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信意识的启发性教育。可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任重而道远。例如二年级下册“我能行”聚焦自信心的呵护与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敢于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敢于展示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启发学生的自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发挥由内到外的启发性教育的作用,满足学生自信心发展形成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六、结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的人能够成就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精神为指导,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路径。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启动学生的自信意识;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增加成功体验,让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人。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 杨淑香. 教师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心[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2):937.
[2] 陈小燕. 回归生活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思考[J]. 新课程·上旬,2019(03):76.
[3] 石文香,梁艳,鞠微. 浅谈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0):283.
[4] 袁惠娴.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