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问年

2022-04-25孙晓松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村子油饼先祖

孙晓松

过年,在中华儿女的传统观念里,是孝,是团聚,是三十晚上母亲做的“拉魂面”,是大年初一饺子里的那一枚铜钱。于是,寻根问年,便成了千年不变的习俗。

嫂子发来视频说家里养了两头猪,近期要宰杀,要我们回来吃肉,说是不敢再养了,趁天冷,腌的肉好吃,存放时间也长。

郜庄,是一个小村子,村子里总共有十三户人家。去年家家都养了过年猪,有的家里还养了两头。在农村,家里不养头猪的话,就没有年味,一年四季没有腌猪肉的话,干活就没有力气。

山大沟深的地貌、贫瘠的黄土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养成了郜庄人勤劳的习惯,也养成了他们淳朴、憨厚、善良的本性。近年来,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大都是老年人,而主宰这片黄土地的便是为数不多的中年人。杀猪,不仅是一项力气活儿,更是一项技术活儿。组长郜文兴,早早做了安排,组织了一个杀猪小分队,杀猪能手郜文仁,带着他的专用刀,和老村干部郜文忠等人组成的小分队,走进一家又一家,杀掉一头又一头猪,在寒冷中耐心细致地收拾,分文不取,纯属无偿帮助。最后,走进厨房的便是一块块白白净净的小肉方。猪肉堆满了案板,女主人忙着腌制,忙着做年食。

嫂子年过六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嫂子一字不识,但她使用智能手机和我这个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没啥区别。嫂子更是烧得一手好菜,红烧狮子头、酥肉、红烧肉等,她都得心应手,比饭馆里做得好吃。我问她怎么会做这些菜,她说看快手视频学的。手艺是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农家养的猪,吃的是五谷杂粮,住的是土地板的单间宿舍,睡的是麦草床,接地气,活动量大,营养价值和口感是饲料猪难以企及的。

女主人做好了年食,在外面忙碌的孩子陆续回家了。二嫂的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都回来了,爆竹声稀稀落落地在村子里响起,现在农家的日子好了,天天都像过年,唯有这声声爆竹,成了与平常岁月的区别。家家户户的炊烟不约而同地从烟囱里袅袅升起,散发出年的味道,而后飘然升空……

小年后,年味愈加浓厚,油饼、馓子、包子装满了农家的盆盆罐罐。爆竹声越来越密集,孩子们嬉闹着,烟花绚丽着村子静默的夜,天上的星星似乎被吵醒了,摇摇欲坠,仿佛要跌落人间和孩子们同乐。

嫂子早晨起来就搭锅生火做油饼,这让我想起了儿时我的母亲做油饼的时光。那个年代,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才搭油锅做油饼,而嫂子是母亲的帮手。

腊月二十七,家家开始宰羊了。环县的羊肉驰名全国,但是在农家,在郜庄这个小村子里,养羊人吃羊肉是有固定时间的,一年只有两次——端午节和春节,平时根本舍不得,羊是家家户户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环县羊肉十八吃经传陇原大地,但最让人们青睐的还是羊肉饸饹面。羊肉和荞面是绝配,猪肉和荞面或是羊肉和小麦面都做不出羊肉和荞面那个香味。郜庄,由于海拔高、地气凉的缘故,种植的荞麦属优质品,荞面筋道,有一种其他地方荞麦不具备的荞香味,吃过郜庄荞面的客人,大都留下了主人的电话。近年来,羊和荞麦是郜庄人致富的门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所有的年食准备好了,最重要的是祭品。年三十,上至走得动,下至刚学会走路的男丁带上祭品,祭奠祖先。在农家人心中,忙忙碌碌了一年,无论是在外奔波的,还是在家种地的,年三十必须回家,为的就是祭拜祖先。

大年初一第一桌饭,叫供,是为先祖准备的。除了出嫁的女子,其余后辈子孙聚集一起,摆上供,请上家谱,先上香表拜家谱,再祭先祖。一辈一拜,三叩首,虔诚至极。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新年的第一拜给了先祖,而后拜長辈。

无论身处何方,根早已扎在了这里,灵魂永远守候着先祖,守候着脚下的这一片黄土地。

寻根问年,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五千年中国流动的血液,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是这个小村子代代相传的家训。

猜你喜欢

小村子油饼先祖
大河村奇遇记
春天来了
露天电影院
卖油饼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祖?
楚先祖年代考析
小猪木木“买”油饼
永远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