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永流传

2022-04-25顾生蓉

群众 2022年6期
关键词:国统区新华日报刊物

顾生蓉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党的理论刊物。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群众》周刊是党的喉舌,是抗战的号角,是人民群众的灯塔。作为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的舆论阵地,《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同根生、共命运,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是我们党在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旗帜。

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

《群众》周刊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在党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南京局以及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下,坚持不渝地贯彻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传递战时军民英勇奋战的消息。它和《新华日报》一样,是中共中央在国统区重要的宣传阵地,被毛泽东誉为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

在国共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党报党刊。1937年7月10日,周恩来在上海约见夏衍时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一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7月17日,周恩来在庐山代表中共中央同蒋介石等谈判国共合作的各项具体问题,谈判内容包括在國统区公开出版报刊。8月,周恩来在南京同邵力子商定在国统区创办报刊。周恩来亲自安排选调干部,在南京成立了报刊筹备处。但国民党阳奉阴违、推诿登记手续,拖到南京战局危急,潘梓年、章汉夫等奉命携带已初备的印刷纸张等物资,辗转到武汉继续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国民党湖北省当局仍然以各种借口拖延、阻挠报刊出版,章汉夫等人在请示周恩来后决定先申请办理《群众》周刊。经过交涉,争取到《群众》周刊出版登记证。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武汉创刊出版,由周恩来直接领导,潘梓年为社长兼主编,许涤新为副主编。1938年10月,《群众》周刊停刊,12月在重庆复刊,1943年1月改为半月刊,1947年3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此前1月30日《群众》周刊发行香港版,至1949年10月20日停刊。《群众》周刊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影响遍及当时国内外。

党的喉舌、人民的灯塔

《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是全民族抗战的号角。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群众》周刊始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一切实际工作。1938年1月9日,周恩来在约见《群众》周刊副主编许涤新等时指出:“《群众》的编辑方针,同《新华日报》毫无二致,差别是在于《群众》是党刊,是理论性的刊物,它要更多地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要更多地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广大读者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完成任务相同,只是分工不同,党报的时效性强,党刊更侧重理论性。《群众》周刊篇幅多,容纳量大,侧重从思想理论上系统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选载以进步思想为指导的理论、学术文章,并从思想理论上揭露和批判各种不利于团结抗战的反动思潮和言论。周恩来不仅亲自为《群众》周刊撰写文章,还亲自指导《群众》周刊的出版发行等工作。当时先后为《群众》周刊撰写文章的还有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吴玉章等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

《群众》周刊是人民的灯塔。它以先进的思想唤醒民众,动员组织民众抗日救国。它之所以取名为“群众”,正是因为代表了全中华民族、全国民众的利益。1940年,《群众》周刊在《本刊三周年致读者》中明确指出:“抗战是需要群众,依靠群众的,所以《群众》就在抗战中诞生与长大。《群众》是代表群众而为群众所有;它始终和群众在一起而在群众之中生长起来。”它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如文章、报道、木刻版画、诗歌、广告等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良师益友。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刊物。这就要求它必须“到群众中去”,熟悉广大群众迫切需要什么,还要“从群众中来”,争取到更多的群众来阅读《群众》周刊,从而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群众》周刊开辟的“群众信箱”“读者与编者”专栏,就读者关心的问题组织笔谈和见面会,成为行之有效的民众思想动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教育宣传作用。一位名叫黎旭的读者在《群众周刊回忆录》一书中撰文回忆:“一张报纸,一本刊物,都从头读到尾,舍不得漏掉一个字。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自己从彷徨苦闷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红色基因赋能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物沿用了《群众》刊名。这份具有光荣传统的刊物,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党的舆论宣传的坚强阵地。

1983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邓力群同志批准,《新华日报》暨《群众》周刊史学会成立,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下开展工作。1983年3月6日,史学会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王震、邓力群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当年在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同志,还有大力支持、帮助《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胡子昂、朱学范、潘菽、萨空了等同志,曾经与《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并肩战斗的新闻界、文化界、出版界的同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和中央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邓颖超、李维汉、胡乔木、陆定一等给大会发来贺信、贺词。陆定一的贺词是:“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经历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两个伟大时期,对全国人民的解放起了巨大作用,极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们始终站在全国人民的前列,严格遵循党的路线和指示,团结越来越多的朋友”。

《新华日报》暨《群众》周刊史学会成立后,着手推进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学会组织老同志整理记忆中大量丰富、生动的资料,通过写回忆录、访问记和专题论文等方法整理成文出版;同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从史料中发掘历史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时代精神。

《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党的理论刊物。《群众》周刊的光辉业绩,是抗日战争史、中国近代新闻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珍贵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宝库。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社)

责任编辑:张李蕾

猜你喜欢

国统区新华日报刊物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我最喜欢的刊物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