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学堂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
2022-04-25许悦郝士艳
许悦 郝士艳
摘要: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培养洋务人才兴办了一系列洋务新式学堂,可谓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洋务新式学堂的职业教育特征为:一是培养军事外交工业科技目标人才,打造聘用“洋人”“匠人”为师的新型师资结构;二是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将实训、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改封建传统教育纸上谈兵之局面;三是采用咨传、招考、咨送的招生方式与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就业途径。洋务学堂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有两点:(一)短期应急的功利化举措难成大器;(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方能成功。
关键词:洋务学堂;职业教育;现代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K256;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2-0150-03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指导意见。本文拟追本溯源,回顾历史,以洋务学堂为切入点,探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源头,从中梳理出能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征程提供借鉴和启示的经验与教训,为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飞跃式发展提供动力。
一、洋务新式学堂的创立背景及指导思想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之下,清廷内外交困,国步艰难。为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统治,一场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洋务派视洋务学堂为其实现“自强”“求富”目标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培养时局所需之专门人才,渴求通过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而富国强兵。
洋务派对西式教育制度很是推崇,赞叹“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蓝图固然美好,“自强”“求富”之路却举步维艰。外交谈判、外事翻译、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组建新式海陆军等无不需要大量人才供给,旧式书院难以输送新型人才,社会转型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即为人才的现代化,人才培养问题已然成为当务之急。自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沿袭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先后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其在器物学习层面经历了由西文(语言)向西艺(科技)深化的过程,渐次开设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涉及外语、军工、电报、造船、铁路、矿务、医学等诸多领域。毕业生学成之后,根据自身所学专业被分配至洋务企业相应部门从事本职工作。清末民初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亦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形成时期和变革时期。清末洋务学堂初显职业教育雏形,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源头。作为现代化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洋务学堂孕育了洋务运动所需之“洞达时势之英才,研精器数之通才,练习水师之将才,联络中外之译才”,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职业教育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二、洋务新式学堂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培养目标人才和调整师资结构
清末洋务学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培育洋务运动所需之专门人才而设,其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指向性明确,趋向于务实,与当今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吻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其培养的绝非封建士大夫而是制造驾驶轮船的实用人才,直接服务于洋务派所创的军事、民用工业。福州船政学堂的教学组织机构一分为二,前学堂致力于教授轮船设计制造人员,后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员,二者皆为典型的职业技术型专业。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制一般为三至五年,学生前三年学习理论知识,后两年外出“练船”进行航海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应用型专科层次人才。其他学堂亦是如此,外国语学堂致力于培养可以中西互译、了解万国公法、通晓各国政情的外事外交人才;技术学堂致力于培养矿务、铁路、电报、轮机等工程制造方面“习知西事,通体达用”的实用人才;军事学堂则致力于培养制造轮船枪炮、操作先进武备、精通近代战略战术的军事指挥人才。“这些人才适应了我国近代外交、外贸及派遣驻外机构人员的急需;适应了近代工业、交通、通讯等诸多新生事物的兴起;也为近代国防建设特别是海军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洋务学堂人才培养目标的革新直接导致了师资结构的变化。颇似当今时代的“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绝大多数的洋务学堂皆聘用了有一技之长的洋人为师,学有西技专长的汉人考核合格后亦可为师。拜“夷人”为师,拜“匠人”为师,可见师资来源的重大转化;由传“道”到授“业”,实属教师职能的巨大变革。师资来源与职能的转变标志着洋务学堂师资结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此乃洋务学堂在师资结构方面所体现的职业教育特征。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
当时的京师同文馆教学任务有三:即理论教学、随员翻译和编译西书。学生入学不久便着手翻译“条子”,在实践中磨炼中西互译能力。随后在教习的指导下翻译西书、编译教材,馆中大量译书皆由教习和学生协作完成。学堂还以“历练真才,讲求实学”为目的,派学生作为实习译员跟随外交使团或驻外公使、领事出洋。这种讲练结合的培养模式卓有成效,造就了杨枢、左秉隆等一批高级外交、翻译人才。从福州船政学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半日在堂研习功课,半日赴场习制船械”,学生在课堂上修完理论学时之后,须上船实训操练,实习考核通过后方可毕业。江南水師学堂规定学生须在习得军事知识之余“每日傍晚放学后,均由赴习艺场操习泰西跳跃攀跻各种武艺以壮筋骨”。天津医学堂规定“学生堂课固宜讲求,而临症尤最为切要。学习半年后,于医学门径略能领会。每至施医之时,按日轮班,随同医官就近往医院诊视,以广学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训有机结合,学生得以将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灵活运用,知识转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大大提高。电报、矿务、铁路、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其他技术学堂均着重强调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将实训、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组织教学活动,注重传授技术,培养动手能力,一改封建传统教育纸上谈兵之局面。
在封建传统教育中并无班级的概念,对于学生学习年限亦无明确规定。洋务学堂引入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突破儒家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班级授课制,实乃中国近代教育史一大创举。例如,京师同文馆根据生源情况实行分班、分层教学,在课程规划上分五年制和八年制两套,八年制课程为“由洋文而及诸学”的年纪稍幼的学生而定;五年制课程则为无暇肆及洋文,仅能借助译本学习各科的年纪较大的学生而定,其课程设置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弥补封建儒教知识结构的残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还体现出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招生方式与就业途径
京师同文馆的招生机制大体有三:一是咨传,这是同文馆创立初期的招生方式,主要面向十三四岁天资聪慧的八旗子弟,由官绅推荐而免试入学;二是招考,招考制度于1867年同文馆(翻译学堂)内扩增天文、算术馆以培养近代科技人才时施行,打破满汉之界,放宽年龄之限,招生规模空前,颇具高职扩招意味;三是咨送,从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中遴选优秀学子继续深造,这与现今高职保送生无异。值得一提的是,福州船政学堂在从闽、粤、浙、沪等地招收十几岁的聪颖幼童之余,还遴选了一批有一定知识储备且具翻砂、金工等实践经验的社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创历史先河。
当今时代职业教育旨在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就业方向明确这一特点在洋务学堂时期已经出现。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外国语学堂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翻译、海关、代办等涉外工作,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福州船政学堂的畢业生大都分配至洋务企业从事造船与驾驶方面的技术工作,为我国近代海军输送技术骨干,堪称近代海军人才培养之摇篮;各类电报技术学堂的毕业生主要分配至各地电报局任职,其余学堂大都沿袭此等就业分配模式。
三、洋务学堂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探究洋务新式学堂,其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洋务学堂冲击了封建科举制度,革新了传统教育观念,推动了西式教育改革,其在培养目标和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招生就业与在职教育方面,无不呈现出显著而浓厚的职业教育的特征。洋务学堂揭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序幕,是中国职业教现代化的发端。洋务学子学成之后利用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大展宏图,在社会各领域大有作为,这让时人已无法轻视近代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地位,继洋务学堂之后西式职业教育在华不断发展壮大。当然,其消极层面亦值得反思。
(一)短期应急的功利化举措难成大器
洋务学堂诚然推动近代职业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变器不变道”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浸润下,难逃南橘北枳之命运;洋务学堂以巩固国防为出发点,以求强御侮为价值追求,其办学举措多为短期、应急、功利化的,外事外交的挫败催生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外国语学堂;保家卫国的需要促成了一批军事学堂;实业救国的呐喊声中迎来了一批技术学堂。这些学堂数量不大,规模较小,零星布于中国大江南北,学堂的开办情况视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办学主体的政治价值判断而定,各个学堂各自为政,学制系统不统一,课程设置差异大,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难以完成自强、求富的使命。当代职业教育应避免犯此等历史性错误。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方能成功
洋务学堂对西式教育的引进终究未能突破器物层面,取其技术,去其精神,致使中国早期的科学教育先天不足。对西式科学教育理解的片面化导致国人西学学习的狭隘化,清政府妄图以中式纲常伦理来驾驭西式科学技术,因循守旧不愿进行大刀阔斧的实质性变革,却事与愿违,僵化的封建传统人文教育已难以与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时局相适应,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在追求升学率和注重理论知识教育的重压之下,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趋于弱化,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处于畸型发展。
针对当今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谈及高校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强调,研习、借鉴他国的宝贵经验固然重要,弘扬本国特色、立足本土国情更为关键。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之花,发源于特定的历史,扎根于特定的国情,滋养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茂于制度的优势。若要教育之花开出满园芬芳,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领跑而不追随”。以研究洋务学堂为切入点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进行探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现代工匠,这样对发展当代职业教育仍具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10-14(09).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155.
[3]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57.
[4]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M].香港:文海出版社,1984.
[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6]李书源.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8:9.
[7]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1996(1).
[8]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奏稿[M].香港:文海出版社,1984.
[9]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0]求是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DB/OL].(2018-09-17)[2020-12-06].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09/17/c_1123439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