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究竟要传何道
2022-04-25李文送
李文送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师第一位是“传道”。那么,教师究竟要传何道?在我看来,教师至少要传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事之道和为世之道。
一
为人之道
为人,即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是人生一辈子的命题和必修课,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中国学生而言,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样的人,要有“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具有“中国立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中国公民。
那么,教师如何传好为人之道?
1.教师要读懂人
读懂人在这里主要是指读懂学生,即教师要掌握任教学段学生所处的生命周期的生理、心理、思理和学理的特征,知道其真实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需要;认识学生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智的,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时刻变化的,既是有所好的又是有所恶的,既是有所长的又是有所短的;并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其过去,清楚其现在,预见其未来。因为每一个人的心态、姿态和样态,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生态。
2.教师要重育人
育人即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言传身教、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等途径来帮助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其人性得以强化、德行得以修炼、悟性得以提高、慧性得以增长。这说明,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正其心、正其气、正其行、正其言和正其容,从而使学生明正道、信正道、行正道、守正道和弘正道,進而懂得和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哲学。《礼记·大学》中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教师要正学生之心,须先诚其意。
3.教师要尚立人
我理解的“立人”,是“使人独立”的意思。教师应让学生习得做人的独立之道,使之不但在思考和思想上,而且在人格和精神上,都能做到独立,还能在生活上学会自立和独处。当然,不同教师任教的学段不同,且时间有限,也许不能让学生在其任教期间实现真正独立,这很正常;但是,教师应帮助学生为成为独立的人而养成其所在年龄段必备的核心素养。
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心感幸福还是悲伤,无论收获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拥有健康还是病痛,都能活出人之生命应有的坚强模样。
二
为学之道
为学,在这里有求学、学习、读书、做学问等意思。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之原理与规律,又要让他们明晰求学或读书之目的,树立为学之理想与志向,还要修炼做学问之道心。王阳明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那么,教师如何传好为学之道?
1.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何为学习
在“何为学习”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人的本能,是人的终身需要,是人的生活常态,是人的成长阶梯,是人的蜕变力量。当然,有目的、有指导的学习和无目的、无指导的学习是不同的;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高效学习和低效学习、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也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学习是存在层次之分的。大抵上,学习包括一窍不通、一点就通、触类旁通、无师自通和融会贯通等五层境界。
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为何而学
在“为何而学”上,“人不学,不知义”。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求学、学习或读书一方面要修身、养性和正心,另一方面还要有“立己达人”的宽广胸怀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这说明,人之为学要联结自我和他我、小我和大我,要对接国家之前途、民族之命运和未来之发展,要连接当下的生活和将来更高质量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学以成人,学以达志,学以立业,学以报国。
3.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问学
在“如何问学”上,学贵有“五”:一是学贵有疑,二是学贵有思,三是学贵求真,四是学贵有恒,五是学贵致用。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学须有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如食也,需化之以为用。正如袁枚所说:“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总之,在为学的道路上行走,我们应以勤为径、以苦为舟、以梦为马,并坚持学做合一、学思共生、终身学习。
三
为事之道
为事,又称做事。一个人不仅要学会做人,而且要学会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学会做人和为学,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并把事做得更好。做事,是一个人实现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必由之路和必经之路。如果说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那么做事就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好的教育就是要培育一批又一批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和会做事的人。这就决定了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为人和为学之道,还须传为事之道。
那么,教师如何传好为事之道呢?
1.教师要教会学生懂事之大小和难易
事之大小,关键在厘清,并付诸以应有的对待。就学生而言,何为大事?何为小事?毋庸置疑,认真学习、健康成长是大事;吃喝拉撒、油盐酱醋是小事。有人说:“大事决定人生的格局和生命的气象,不可含糊;小事是生活的源头,左右人生的走势和生命的长势。”故,学生既要重视大事,也要不忽视小事。大事见人之能力、意志和格局,而小事则见人之品德、修为和胸襟。老子在《道德经》中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清代彭端淑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坚持在为事中学习、磨炼和成长,并可先从易事、小事做起,而后达做大事、难事之境界。
2.教师要教会学生识事之轻重和缓急
由于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学生难以事事兼顾,也没必要事事都全力以赴。根据管理学上的四象限法则,学生要做的事情可分为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对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比如上课和考试,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优先处理、马上去做;对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学习和生涯发展,应未雨绸缪,学会制订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落实;对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比如接电话,尽量少做;对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逛街,尽量别做。在处理事情的顺序上,既重要又紧急的优先,重要但不紧急的次之,不重要但紧急的再次之,最后是不重要不紧急的。
3.教师要教会学生行事之道理和道义
无论事之大小和难易、轻重和缓急,都有其道理,都应守其道义。在道理上,教师要教导学生做事须遵守事之法则,按照事之规则,秉行事之原则,即依法按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从小到大,并因地制宜。在道义上,教师要教会学生领悟并笃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事信条,以一颗善良、认真、负责、细致的心,好好地做事,做好事、真事和善事。
四
为世之道
为世,即处世。从根本上说,人之为人、为学和为事,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世。换言之,学生学会了为人、为学和为事,就能更好地处世。何为“处世”?“处世”在这里的内涵有二:一是与世人相处;二是与世界相处。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传好为世之道,使之找到畅游世界的“活水”。
那么,教师如何传好为世之道?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看见世界
所谓“看见世界”,用电影《一代宗师》中的经典台词来说,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即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既要看见世界中的自己,又要看见世界中的国家、民族、社会和自然环境,还要看见世界中的他人和其他生命,从而找到自己在世界或社会或生活中的坐标。有了这样的坐标,学生就容易看清自己的世界和世界中的自己,从而为融入世界奠定基础。
2.教师要教导学生融入世界
人的出生,只意味着来到这个世界,但要做到真正融入世界,还要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教师应教导学生悟其道、尊其道和行其道,这里的“道”主要是与人交往的相处之道。如果把人看作鱼,那么世界就是水,人只有融入世界才能如鱼得水。诚然,学生之今天和未来都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所以教师要传其相应之道,比如个人对国家的“担当”之道、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待人接物的“礼仪”之道,又比如夫妻之间的“包容”之道、团队之间的“合作”之道、朋友之间的“真诚”之道。
3.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和谐世界的使者
学生不仅要看见世界、融入世界,还应帮助世界更和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与世和谐,并成为世之和谐的促进者。《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費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和世”之道,使之学会理解、尊重、包容、接纳、和合的处世哲学和智慧,从而德行于世间。
(作者单位: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