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实践及创新应用——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2022-04-24张芳
张 芳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实践及创新应用——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张 芳
(中央财经大学 智慧校园建设中心,北京 100081)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技术革新的必然趋势,其终极目标是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文章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视角,系统总结了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进程,指出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难点和困境,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阐述了其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实践特征和创新应用。中央财经大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的“创新”和底层架构的“升级”,构建虚实一体、云网融合、数据集成、业务多元、智能敏捷、服务个性的智慧校园环境,能够全面支撑起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文化创新等核心业务,为“双一流”建设注智赋能。
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数据治理;中台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全球,全面渗透并显著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学习范式、思维空间与教育形态。世界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在众多不确定性中,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具有确定性的变革方向。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必将引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文化创新、党建思政等核心业务的全面变革。2019年,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1]。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2]。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将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是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更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下文简称“中财大”)为例,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实践,解锁信息化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探索性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全方位促进学校业务绩效的提升和价值创造,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一 高校智慧校园的概念及研究发展
2010年,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率先提出“智慧校园”的概念,规划中对“智慧校园”这幅蓝图的描绘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3]。“智慧校园”一经提出,便得到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纷纷开展了智慧校园理论研究。早期研究者主要注重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吴颖骏[4]强调物联网+智慧校园,认为物联感知系统是整个智慧校园中可以感知的一部分,应在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管理系统、智能化学习系统、自助图书管理系统等方面,构建具有感知全面、响应及时、智能综合、随需应变、高效运行等特质的学校。宓詠[5]强调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应更多地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要实现全面的智慧校园、要做到全面感知,更重要的是在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分析、预警预测、智能决策、资源合理调度、智能应对等。蒋东兴等[6]、徐青山等[7]则强调多种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的综合应用,其中包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传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此外,众多研究者关注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和建设内容。例如,王燕[8]提出的模型从下到上依次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等五个层次,辅以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两个保障体系,构成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王曦[9]将“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技术体系框架分为校园感知层、数据传输层、数据智能处理与存储层、支撑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智慧应用层等6个横向的层次,即“六横”;同时,贯穿全局的有标准与评估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即“两纵”。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10],提出了“四横两纵”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四横是指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和应用终端层,两纵是指技术规范与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体系。至此,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统一了标准,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在每一层内部进行小层的细分和创新,从而不断地将智慧校园技术架构推向深入。
近年来,数据治理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新热点。张荃等[11]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数据平台架构和数据治理系统的功能,其中数据平台架构由数据服务、数据应用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三个部分组成,数据治理系统的功能由数据预处理、数据治理分析和数据质量管理三个部分组成。秦彦彦等[12]指出了智慧校园数据治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如信息化工程不受重视、缺乏先进的顶层规划和标准、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数据交换对厂商的依赖强、人才知识储备滞后等,进而在数据安全保障、高校数据标准、数据同步技术、服务定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数据治理的策略。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融合技术、教育、管理、服务、理念等因素的综合表述。结合多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本研究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与教育融合的产物,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技术、业务、管理、服务、制度和安全等多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数据治理和规划,构建一体化、协同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资源和数据服务平台。以创新、开放、共享为理念,实现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应用、智慧管理、智慧决策、智慧服务等一体化教育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目标。
二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及困境
1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表1所示。
①第一阶段:应用信息系统建设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各个职能部门根据信息化规划和业务需求,开始建设独立的应用信息系统。这期间涌现出了办公自动化、财务、教务、科研、人事等应用信息系统,这些系统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文档,实现了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在校务管理领域,应用信息系统在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数据准确和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信息化建设初期采用项目制建设模式,由于顶层设计不足,“各自为营”的分散式建设和独立运行的“烟囱式”架构较为普遍,使“数据孤岛”遍地丛生。
表1 我国高校信息化阶段特点
②第二阶段: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阶段。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到一定阶段,虽然在局部业务范围内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结构不一致,数据存储、管理和调用体系存在差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犹如鸿沟阻碍着高校信息化发展。于是,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通过共享数据中心进行数据整合、消灭“数据孤岛”,就显得迫在眉睫了。本阶段通过接口同步、中间库视图推送等方式,对重要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加工、转换,将各个分散的、“烟囱式”架构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中心,方便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③第三阶段:面向服务、数据治理阶段。高校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原本为打通数据孤岛而建设的共享数据中心无法处理随时间变化产生的大量生产数据、临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自然无法满足大数据应用、决策支持的需求,以面向业务驱动数据服务为目标的数据治理是这一阶段高校集中的发力点。另外,本着“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原则,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利用数据治理建设成果将数据变成互联互通状态,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以流程串联替代用户跑动、以数据共享驱动流程优化、以信息技术引领流程变革,不断开展原始创新、增强服务能力,是本阶段的建设目标。
④第四阶段:智慧应用、战略支撑阶段。新一代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规划正从如何有效支撑高校核心业务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自顶向下进行全方位设计。本阶段的目标是以数据应用为目标驱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建设具有战略支撑的一体化应用和决策性数据分析展示平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高校现代化水平。
2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处于第三阶段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少数先进高校已将智慧校园建设付诸实践,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已经逐步展开。纵观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三十年,其依托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日益丰富、完善,对于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从校级层面看,“重管理、轻服务”“重功能实现、轻应用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与社会信息化环境的进步幅度和专业化程度相比,高校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仍然比较滞后。信息化建设依旧没能形成一体化服务氛围,也尚未切实解决师生日益高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①在应用平台层面,各部门自建的系统业务本位、自成体系、系统分散、数据割裂,数据服务无法完全满足跨部门需求,执行效率低;一些部门信息化意识偏弱,信息公开不充分,信息供给、收集渠道狭窄,数据维护成本高;系统功能结构面向管理,偏离高校核心育人业务。
②在应用终端层面,信息化服务整合力度不够,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打印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时间短,提供的服务流程覆盖面有限;大量信息化服务仍依附于孤立的业务系统,造成服务线路冲突、服务效果不优的困局。
③在数据治理层面,客观上业务系统分散,开发环境不同,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维度相对片面,影响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主观上对数据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缺乏制度保障,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数据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晰、难以有效资产化。
④在体制机制层面,人力、财力、物力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体制机制没有得到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得不到有序、稳步的推进。
三 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
为了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体制机制受限、信息安全存在风险等难点与痛点问题,中财大于2015年正式启动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全面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现已逐渐取得明显成效。下文将介绍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实践,希望能为高校同行提供借鉴。
在沿用传统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中财大有效夯实底层架构,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构建了“四横两纵”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横向上,在云计算三层架构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分层,由基础设施层、支撑融合层、场景应用层和服务接入层构成;纵向上,构建作为系统保障的信息标准和治理体系,强调两个“机制”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架构
1 基础设施层:夯实智慧基座
(1)物联互通,全面感知的智能终端系统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智慧校园的显著特征,其核心功能是为校园中的实体对象赋予唯一身份编码,并建立与互联网的链接,进而能够实现“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中财大通过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实现教学活动监测、设备运行监控、无感知考勤、校园安全监控、声光电等生活环境监测,为多重业务场景提供了应用基础。
(2)多网融合,高速泛在的信息传输体系
网络的高速安全运行是一切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中财大先后构建起3G、4G、5G无线网,并完成WiFi6全面升级,实现了智能设备的随时随地接入。有线、无线网络的融合,支撑起多套终端应用。泛在化的网络环境,为泛在化学习科研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极大地扩大了应用外延。
(3)统一运维,集约管控的存储计算资源
为了有效支撑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存储和算力需求,中财大采用网络存储、虚拟化、分布式计算等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基础设施云服务,为智慧校园虚拟映像、大数据计算、应用服务等提供了基础运算和存储支撑。
2 支撑融合层:构建多重能力
(1)数据中台,推动数据赋能
数据中台以数据为中心,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以服务的方式为业务平台的构建提供便利,实现数据对于应用业务的价值[13]。基于学校统一的信息标准和管理规范,中财大的数据中台将自建业务系统中的分布、多源、异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储,通过数据采集、治理、归类、储存、分析和应用,将分散或孤立的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形成标准统一、可共享的数据仓,从而将数据转化为可理解、可使用、可管理的数据资产,为学校各类业务系统提供丰富的数据服务,从数据层面打破“烟囱式”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业务化。
(2)业务中台,实现管服分离
过去,信息化建设的大量系统都重管理而轻服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对传统数字校园架构中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的兼容,避免完全重构微服务架构带来的巨大投入,中财大努力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通过数据中台沟通服务前端和管理后端,将已经上线并稳定运行的业务系统作为业务后台予以保存;同时,通过对业务后台数据库中存储的业务子集进行数据提取、对标、清洗,利用ETL工具进行规范并同步至数据中台中,实现了对新建微服务的支撑。对于用流程和表单引擎新建的业务流程,则将数据同步到原有业务后台,实现了跨业务域数据和业务的整合,建成了业务中台。
(3)通用中台,提升响应能力
随着大量业务系统的建设,各业务系统之间出现了大量通用服务,如功能复用、逻辑一致的身份验证、消息发布、鉴权管理等。中财大将多部门、多场景、多领域、可复用的基础功能和通用功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合,下沉到中台层,为不同业务系统提供可复用的共享服务,以提高功能复用性,减少后台压力。目前,中财大已经建成了电子身份中心、流程中心、消息中心、任务中心、支付中心、认证中心等通用中台功能,对外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数据价值变现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 场景应用层:融合多元业务
随着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通用中台的逐步完善,智慧校园超融合开放平台得以形成。该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能够快速响应多变的业务需求,且适用于学校改革发展中不断调整的业务流程,从而有效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科研协同、管理服务、师生服务、校园文化等多项核心业务,如图2所示。中财大通过多部门之间关联业务的整合,针对核心场景开发精细化、智能化应用,助力实现开放式人才培养、外延式科研协同、协作式业务管理、一站式师生服务、创新式校园文化,不断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图2 中财大智慧校园超融合开放平台全面支撑核心业务
4 服务接入层:链接多重用户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五花八门的智能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发展多元化导致需求个性化,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各方面需求,中财大在构建服务接入层时,充分考虑用户的不同身份、不同场景、不同信息和服务事项的相关需求,系统整合各类管理服务应用入口,为师生提供了人机友好度高、融合式的信息门户,由统一的管理后台提供支持,并基于终端适配机制提供“三面屏”实现多重接入——基于PC端的校园信息门户、基于APP和微信端的移动校园门户、提供自助查询与打印功能的服务终端,从而保障了应用层和展示层的无缝融合。
5 治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中财大立足于学校事业发展,从师生需求入手,实施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集中力量破解影响和制约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和瓶颈性障碍,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工作治理体系。
(1)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中财大将信息化纳入办学理念中,从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财大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组织,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组成。其中,决策层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具有统筹协调、规划战略、制定政策的功能;协调层是智慧校园建设中心,具有信息技术相关管理和协调功能;执行层由学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信息化部门组成,执行具体的落地工作。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的建成,保障了各种数据信息在各个主体之间有效的流动和传递,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融合和集成。
(2)数据和流程治理体系
数据和流程治理涉及一系列系统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理念、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中财大制定了校务数据管理办法,明确了数据治理的原则与目标、工作权责、工作方式,为学校各部门进行数据采集、交换、存储、共享与使用等相关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同时,中财大强化督促检查,制定校务数据管理评价体系,组织开展数据治理考核,协助各部门发现数据短板,提升数据治理和管理水平。
(3)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伴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财大以问题为导向,狠抓、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和网络安全保障建设工作,在网络出口边界及数据中心等多个区域部署了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WAF、网页防篡改系统、服务器终端威胁防御系统等安全软硬件,建成了远程网络安全评估系统、云安全威胁感知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同时,中财大明确责任,管控结合,确保设备级、链路级、软件级的安全,逐步完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为智慧校园的稳定、高效、安全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4)校企合作共建的工作体系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专业性高、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生。中财大坚持“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其逻辑架构如图3所示。具体来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各个组成部分区分“开放”与“自主”:通过“开放”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的各类开发和服务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建设热情,以提升学校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自主”牢牢掌握关系学校核心利益和师生各类需求的数据、流程与安全管控信息,营造关注学校核心职能和师生实际需求的、提倡“合作开放、利益共享”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
图3 “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逻辑架构
6 信息标准:实现一体化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部门协作性,要求必须有统一的信息标准作为约束,以保障分批建设、有效集成、共建共用,实现一体化发展。信息标准体系涵盖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标准和规范,不仅包括数据层面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分析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还包括网络接入层面信息感知、采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标准和规范。中财大先后出台了信息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校务数据管理暂行办法》等,为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依据。
四 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特征
中财大智慧校园通过综合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决策数据支撑、终端智能响应、趋势动态分析、过程自动监管等,在实现开放、共享、智能的未来教育环境方面已具备以下8个实践特征:
1 网络泛在化
智慧校园网络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泛在融合网络,其不再局限于由有线网和无线网构成的“互联网”,而是已扩展到“物联网”。中财大用WIFI、蓝牙、RFID、GPS等技术推进各类系统的泛在应用,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各类终端之间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分析、管理、使用,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整体效能的提升,使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
2 虚实一体化
在传统校园中,各项业务受到地理区域、物理空间的限制。而在中财大智慧校园中,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习、科研、生活、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物理边界内,而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一体发展、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融合交互,并以智能感知为神经末梢、以移动互联为神经网络、以智慧应用为依托,呈现出新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3 数据集成化
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立足于用数字描述过程、用流程定义权责、用网络连接多元主体、用协同优化系统、用共享重构资源、用智能驱动体系、用文化统领技术[14],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体制机制,以及数据中台和云计算层提供的底层数据与基础驱动力,实现智慧校园跨业务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信息聚合;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合理挖掘、科学优化,实现数据资产化管理,最终以可视化的形式用于分析、解释、决策和进一步学习,促进师生用户交互地理解数据,从而实现对校园的智慧化集中治理。
4 业务多元化
中财大智慧校园的建成,将全面改造校园内的各项业务,实现智慧环境监测、温度环境自动感知、水电耗散自动调节,实现人事、财务、资产的智慧管理,实现教师智慧教学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颠覆性更新;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学生智慧学习、学习过程自动记录、学习结果自动分析、学习情景自动识别、学习资料个性推送,实现智慧科研、科研全程协同、数据分析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动能充分释放,实现智慧生活,使购物、娱乐、交友等畅通无阻,以达到业务多元化的目的。
5 服务个性化
服务个性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功能。该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经过数据组织、清洗、加工、分析、整合等环节,将数字信息资源转化为师生行为画像,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校园管理服务决策参考,从而促进多样化的探索式教学、场景化的资源应用、情感化的校园生活体验。服务个性化在服务理念上,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在服务水平上,动态匹配师生需求;在服务方式上,创新服务模式,以体现智慧校园的人文情怀与视野。
6 管理精细化
管理精准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显性功能。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聚焦用户需求,定位校园师生的真实想法和潜在诉求,从而依据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功能、服务流程、交互形式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形成“信息资源+数据平台+应用服务”的智慧管理机制。中财大智慧校园通过更系统的数据分析、更清晰的互联互通、更友好的人机交互,实现校园管理的精准化:固化工作流程,优化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为管理、考核、审计、监督、评价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数据分析,保障高校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确保管理过程透明、留痕,开展职责清晰、部门协同、管理高效、服务优质的治理,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7 运行智慧化
在大数据分析的支撑下,中财大智慧校园基于海量数据对运行规律进行挖掘、分析,辅助学校运营管理、资源调度,以能够对业务活动快速做出科学判断;同时,通过流程管理等方式支持学校各项业务的智慧运行,实现教学的智慧化、科研的智能化、管理的自动化、服务的个性化。
8 边界开放化
中财大智慧校园具有边界开放化特征,在虚拟空间的边界无限延伸,校外人员可以快速获取校内知识,免费参与到校内学习中,实现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与此同时,该特征为学校获取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了无限链接的可能,校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以大通量、高速度的方式与社会各方开展信息交互,通过外部智慧的融会贯通推动可持续创新发展。
五 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的创新应用
基于智慧校园超融合开放平台,中财大利用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创设了一流的教学、科研、育人环境,搭建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全面加大了信息技术对中财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党建思政等业务的支持力度。本研究特从中财大的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校园生活三个方面,选取师生体验满意度高且服务口碑良好的三个典型创新应用案例进行介绍。
1 服务流程再造——师生办事“一站式”
智慧校园建设任务包括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解决两校区师生办理事务签字、盖章等诸多不便,中财大从2016年开始升级网上办事大厅,并于2018年建设了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一站式”办事大厅。期间,中财大深入调研,系统梳理各项业务,以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间为目标,通过流程再造、数据集中、服务整合等手段对各项流程进行优化:线上事务确定了标准服务模式,将面向用户的各种服务集约化,明确各职能部门后台处理的界限和接口;线下事务形成了规范的服务体系,统一公示牌与着装,大厅配套自助服务设施和智能设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办事大厅至此实现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无缝对接,用于完成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的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查询、网上监督。
经过四年的升级优化,“一站式”办事大厅从最初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调多部门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逐渐发展为利用各种来源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不断产生新服务需求、优化现有的服务流程。“一站式”办事大厅通过对用户使用行为和日志等过程数据的持续、迭代分析,提高对目标用户的理解,并主动向师生用户提供适配的服务和及时提醒等,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使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据统计,“一站式”办事大厅业务上线流程数已从2018年的146个发展至2021年的318个,涉及部门从2018年的17个发展至33个,业务办结数更是从2018年的489个猛增至2021年的1016702个,如表2所示。
表2 2018~2021年线上业务流程增长情况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人员“报销繁、报销烦”的问题饱受诟病。为了让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落实科研“放管服”,解决财务“报销繁”,中财大智慧校园建设中心联合财务处、科研处积极探索打通数据壁垒路径,为科研人员减负:①做管理流程的减法,优化财务管理流程;②丰富线上报销功能,增加在线发票验证、公务卡消费验证功能,进一步简化单据报销的步骤;③打通科研、财务系统,做到基础数据准确、管理数据统一、过程数据及时、回写结果无误,具体的科研财务管理报销流程如图4所示。科研人员办理报销业务,由原来多次往返于学院、科研处、财务处三部门的“用户来回跑”,变为线上办理业务后直接提交报销单至财务处的“部门协同办”;由“面对面”改为“不见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且线上填写时间进一步缩短,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幸福感。
图4 科研财务管理报销流程
2 教育一人一策——学生发展个性化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中财大借助混合式教学平台、智慧教学环境、课堂行为记录、教学评价及其他业务系统,实现了对“教”与“学”过程中海量数据的捕获,包括学习规划、学习行为、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数据,以及基于交互产生的各类社会网络关系数据。然后,通过数据中台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学习分析技术,开展数据识别、分析、处理和挖掘,从而建立学生数字画像,精准表征和描述学生的学习风格、行为特征、兴趣偏好、学习需要。智能推荐算法适配器基于学生学习特点,可以动态、自适应地选择多种算法,如基于内容、关联规则、基于协同过滤、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或混合推荐算法。由此,可以自适应地建立起学习者、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偏好之间的个性化匹配关系,并能基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画像,提供面向问题解决、资源需求、任务完成等不同情况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个性化学习包括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活动、学习建议等,其架构如图5所示。基于多种人工智能算法和动态推送,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和自适应学习,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教研精准化和学习个性化变革,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精准化治理。
图5 个性化学习服务架构
3 智能“校园精灵”——生活学习小助手
语音机器人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助手移动应用,融合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内容匹配、知识图谱等多项前沿技术,能够深度分析用户意图,精准定位师生需求,快速查找问题答案。为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师生线上咨询、办事的需求,中财大正式上线“校园精灵”智能问答机器人,其系统架构如图6所示。“校园精灵”通过聊天问答的方式,实时为校内外用户提供符合其身份的内容检索、数据查询、事务在线办理等服务,成为疫情期间连接校外师生和校园的重要桥梁。“校园精灵”在搭建过程中学习各类资讯、办事指南、规章制度及解决方案,为师生提供在校期间教学、办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智能答疑。“校园精灵”具有智能化知识抽取功能,即运用先进的AI算法,从校内新闻、通知公告中抽取知识,针对不在知识库内且系统无法回答的问题,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此外,“校园精灵”还具有第三方应用及流程接入功能,能够通过平台灵活的扩展能力,接入OA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学工系统等平台部署在Web网站、微信企业号和小程序等多入口,方便师生随时随地通过多终端体验智慧咨询服务。
图6 “校园精灵”系统架构
六 总结与建议
经过多年建设,中财大智慧校园在实现业务绩效提升、价值创造、学校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疫情期间,中财大智慧校园实现了线上办公运转有效、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学生返校井然有序、云端就业方便快捷、人员流动全程跟踪等,其实践成效充分证明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在提升大学治理现代化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今,全国高校都在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以期在“互联网+”大潮中实现新的发展。然而,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将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终端用户、大学战略目标和使命的实现紧密相连,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现代化,乃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北京:国务院,2019:3-4.
[2]教育部等六部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Z].北京:教育部,2021:7-1.
[3]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图书与信息中心.浙江大学:“十二五”发力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0,(9):22-24.
[4]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5]宓詠.智慧校园离不开资源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9.
[6]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7]徐青山,张建华,杨立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应用——以“智慧北航”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12-118.
[8]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90-91.
[9]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08-109.
[1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3-5.
[11]张荃,陈晖,王海涛.智慧校园数据平台架构及数据治理系统设计[J].电信快报,2019,(10):38-43.
[12]秦彦彦,廖宏建.高校智慧校园数据治理建设的瓶颈与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96-97.
[13]“数据中台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专辑编委会.“数据中台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专辑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8.
[14]王瑶琪,聂建锋,张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21,(19):24-26.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Smart Campu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ZHANG Fang
As the advanced form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mart campu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ultimate goal is to ser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aliz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mart campu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ointed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dilemma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es. Meanwhile, this paper expounded on the overall structur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by taki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UFE) as an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CUFE showed that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of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underlying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a smart campus environment with virtual-actual integration, cloud network integration, data integration, diversif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gility,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could fully support the universities’ core functions such as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so as to inject wisdom and energ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project.
smart campu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p-level design; data governance; medium platform
G40-057
A
1009—8097(2022)04—0113—13
10.3969/j.issn.1009-8097.2022.04.013
张芳,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校园信息化、数据治理,邮箱为zhangfang@cufe.edu.cn。
2021年9月8日
编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