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
2022-04-24宗术彦
宗术彦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关于秋的诗文,从“宋玉感伤,三闾憔悴”的彰显外放,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隐隐含蓄;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国愁家怨,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个人情愫,秋诗不胜枚举,各有风采,各领风骚。
今读江枫渔火老师的《秋叶》却是另一番感受。我仅从读者的角度,抒发己见。
秋 叶
江枫渔火
落木惊飞鹊,闲云戏老翁。
天高千水瘦,霜冷万山红。
昨日同栖树,今朝各赴风。
感怀常聚散,回首又西东。
首联,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入笔,选取了落木、飞鹊、闲云、老翁四个物象。在诗中,作者巧妙地把四个物象都赋予了动静兼具的属性。用秋天极其平凡的物象点题、构图、立意,手法极其巧妙,在用字上更是极其精妙。一个“惊”字,把落木和飞鹊两个物象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来喜鹊安然地栖息在树上,可是树叶倏然而落,让喜鹊猝不及防,惊恐而去。作者细腻的观察,准确的表达,生动地刻画出秋之动态图。一个“戏”字,把“云”的怡然自得和“翁”的闲散淡然表现得惟妙惟肖。老翁无事,坐看浮云;闲云飘逸,无事戏翁。一个“戏”字又把闲云和老翁紧紧联系在一起。白云、老翁两组物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白云千载,老翁短暂。云,清飏飘逸;人,鹤骨霜髯。闲云戏老翁,自然之物与人和谐为一。此时,老翁既有闲云的无羁无绊,浮云也有老翁的练达超脱,进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木落鸟飞,云闲翁老,自然时序的节律,生命的生老轮回,时空交叠,层次井然。此诗首联,就引人入境,引人入胜,不由自主地人随诗动,情随诗发。
颔联“天高千水瘦,霜冷万山红”,是对自然景物不动声色的抒写。天高霜冷,实实在在地体现着秋季的本色。细细品味此句,不禁想起《红楼梦》中香菱读诗一段,读到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秋风飒飒,水瘦山红,自然景物描写里,蕴含理趣。
此联貌似白描,却含老庄哲学的韵味。人到中年,也是生命的秋天。穿越泥淖的蕴藉,风雨尘俗的洗礼,削减了锐利和稚气,练就了通透豁达、沉稳平和。千水瘦削,万山嫣红,一如生命的秋天里,有淫雨霏霏的凄境,也有皓月千里的爽朗。生命不息,奔腾不止,但势渐平缓,剪了浮躁,洗了铅华。人到中年,丰厚了底蕴,丰盈了灵性。
另外,天自然是高,霜自然是冷。天高霜冷,朴素无华似是平常,内涵则清新淡雅。就如顾羡季老先生说,唐人写诗,不避俗,但写出来的一点也不俗,反而大雅。江枫渔火老师的这两句,就是铅华洗尽的返璞归真。老杜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顾先生如是评价:“字字如生铁铸成,而用字无生字,句法亦然,小学生皆可懂,而意味无穷,似天地真动。”这个评价,用在“天高千水瘦,霜冷万山红”这两句上,亦非常适合。恰如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颈联,“昨日同栖树,今朝各赴风”,今昔对比,动静结合,聚散交织。昨日还在一起,今朝又各奔东西,人生无常,聚散如云。作者借物喻人,写落叶,也是在写人生。昨兮、今兮;聚兮、散兮。把本来矛盾的东西抒写出来且和谐统一,这是智慧、这是力量,是作者对生活有真切的感知、认识,用文字的确切表达。“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生如朝露,去日苦多。哲意之笔,写出来的是圆融通达、不惧不忧、不悲不戚。不论理、不说教,道理自然蕴含其中,哲味浓郁。作者能写出来,是高明;能让读者读出来,是高妙。如同“湖光秋月两相和”,水色、月色交融不分,湖面开阔辽远,月色澄莹。生命就是或波涛汹涌,或一碧万顷的湖色;生活就是或阴云密布,或朗月高悬的天空。生命的秋天里,湖光秋月,两相諧和。同栖树,各赴风,是人生风雨的经历,是岁月沉淀的阅历,是积淀、丰盈和从容。正所谓真正的诗人,必定是哲学家。
尾联“感怀常聚散,回首又西东”,感怀升华,流年似水,聚散离合,人生常态,同时呼应首联。于无言中有言,于有言中抒怀。秋天,爽朗邈远,开阔丰韵,有消减,有丰腴。由热闹到冷淡,由热烈到冷静,多姿多彩多况味,个体自有体味与品悟,收笔自然,留白于人。叶嘉莹先生说:“我们内心的感动就是诗歌的开始,这感动一是源自大自然景物的种种现象,一是源自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种种现象。”
江枫渔火老师的《秋叶》一诗,既是感动自然景物,又是感动人间情事。诗之美,美在韵律,字词有声有色;美在画面,情感庄静澎湃;美在力量,内涵蓬勃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