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儿童情感教育的策略初探
2022-04-24田春妙
田春妙
一、教学活动中的情感目标定位
我们在目标的制定时候,就要落实好情感目標的设定,同时参照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在活动开展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幼儿的互动情况,更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发现哪些内容、他们的焦点在哪,同时疑惑的点在哪等等,有了以上的观察与关注,同时教师在具体活动过程,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中适当的优化变动,针对性地调整内容优化情感目标,为幼儿的情感发展需要提供重要保证。
二、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1.体验式的情感渗透
我园现在很注重“情感”方面的涉及,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大班主题“美丽的护城河”,活动各环节比较连贯,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目标中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要求都能完成。而且,大班孩子对解放军叔叔辛劳的工作都能够感受到,认知经验已达到了,幼儿也都能说出自己对解放军叔叔的敬畏,感谢等一些语句。第二课时,让孩子们体会和学习解放军的品质:较强的集体观念,敢于克服困难,友爱互助等。如:角色扮演。通过角色的扮演,体验角色的勇敢、善良及其他优秀品质,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其实这节活动也是老师在探索当中感受,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反思和一些收获。
2.故事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幼儿很喜欢听故事,是否可以通过故事开展情感教育,《小房子》这节活动是以前自己设计的,它是一个充满童趣并有着丰富情感变化的故事。我认为它里面有许多情感方面的要素,所以将这节活动重新进行整理,让孩子体验到其中的情感态度。这节活动主要是以故事为载体让孩子们去感受了解城市的飞快变化,在理解故事的同时,体体会小房子的情感变化,并抛出问题让幼儿去思考“老房子是拆掉还是保留?” 让幼儿自己的想法和地域文化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是碰撞。其实,我认为也是激发了幼儿自己如何或怎样爱家乡的情感,来进行探讨。
孩子们通过这节课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些老建筑给城市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不在是比较浮浅的只认识这些老建筑的名称。大班孩子们能够理解到“为什么要去保护古老建筑的深层含义”,在活动中,当老师提出问题:“老房子是拆掉还是保留?”孩子们意见出现了分歧,大部分孩子都表现要保留下老房子。孩子们的思路一直在跟着故事中的小房子走,跟着它一起开心,一起难过。好像自己就是小房子或者是小房子的朋友,帮助小房子。
3.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以节日为载体进行情感教育的链接,教师以此为契机,向幼儿介绍分享不同节日所代表的意义。我们在关于妈妈、爸爸的节日时候,通过绘本学习《我妈妈》、《我爸爸》,了解他们的伟大的母爱和父爱,以及对我们的悉心的呵护成长,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想要对爸爸、妈妈们说些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爱,有的用绘画的方式、有的制作卡片、有会回家给他们倒水、拿拖鞋、帮他们捶捶背等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热爱的情感,原来爱就是默默的不求回报付出,从让孩子感受付出的快乐,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4.家园携手,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间
(1)积极运用节日小故事对幼儿情感教育
中国有很多的节假日,同时各个节日都有不同习俗和风俗,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故事,为情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确保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有更多的知识经验储备。如,春节是大团圆的日子,全家其乐融融在一起感受家的温暖,可以通过绘本《过新年》,感受传统热闹浓重的中国味;重阳节是关于尊老孝敬父母的节日,通过绘本、儿歌、故事等方式,进一步对长辈的关爱情感等等。
(2)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让情感教育的方式生活化,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自然的方式随机的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这是情感教育扎实落地的一种方式。
(3)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我们积极寻找优秀的生绘本、文艺作品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一起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如:在日常家园沟通过程中,了解到我们班小朋友有一套好的情感教育绘本,是关于 “学会感恩”的系列故事书,经与家长沟通商议,能否把它带到班级里来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通过共读一些好绘本的分享后,幼儿在情感方面有了更多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作为一线幼教从业者,我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宜他们需求的各种优秀的绘本故事、文艺作品。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以游戏方式及易接受的故事为切入口,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为有效的情感教育开展提供前提保证,以确保幼儿的情感朝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
三、关注幼儿,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每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在幼儿阶段他们接触的人、事物相对比较局限,而且学龄前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首先了解孩子的情感发育的特点,用自己的爱心、热心去呵护每一位幼儿。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自己本身要拥有爱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了解孩子情感需要。在具体自我能力基础上,不断的学习以及了解专业的学前教育相关知识,就可以更好的从情绪情感、个别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判断孩子们的不同表现、倾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当孩子们有所需求的时候,能及时的满足他们任何情绪上的需要,使他们因为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在从教过程中,对待幼儿呵护爱的同时,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不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体现我们的专业能力水平,不感情用事,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前后一致,有始有终,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的情感自然而然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有点微乎其微,也要给予正向积极的嘉许,为幼儿战胜自己的不足提供养分的信心和力量,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