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

2022-04-24朱蓓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于漪牛牛洋洋

朱蓓

“师者”于漪在《师道修为的觉醒与坚守》一文中提到“当了教师,有时碰到困难与挫折,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这些诗句......教师所从事的是以人育人的工作。身教重于言教是极其经典的教育经验。”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当像于漪老师那样关爱每一位幼儿,即使在过程中遇到些许困难或挫折也不应放弃他们。作为于漪老师思想的学习者,我在从事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一直坚守着。

“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回家”,“我想妈妈”,“我要爷爷”......哭闹声此起彼伏,这便是新小班的幼儿开学初的状态。对于仅有两年工作经验还未见过小班开学初状况的我而言,着实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那些分离焦虑特别厉害的孩子,我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把手中那些“十八般武艺”都拿了出来,依旧没有一点用处。

一、山穷水尽疑无路

1.初次见我,避而远之

牛牛是班中分离焦虑最严重的孩子,也是班中月龄最小的孩子。开学的第一天,牛妈第一次送牛牛来到星星三班,我在走廊中耐心地等待孩子们的到来,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小小的身躯正向我走来。虽然在开学之前彼此已相见过,但是她看到我的第一个反应竟是扭頭避开,不愿意与我接触和交流。当时我的内心是失落的,因为在我迎接孩子的过程中她是第一个“拒绝”我的孩子。我试图拉起她的小手想亲近她,她再一次避开我,不愿意让我靠近。妈妈看到后一直强调牛牛年龄还小,需要老师特别的关注和爱护,希望我每天把牛牛在园的情况说给她听。看得出来牛妈的焦虑也很严重,对我这位年轻的教师还不够信任,甚至有些质疑,不放心把她的女儿交付于我。

当牛妈和牛牛说“再见”时,这一声“再见”一时无法结束。牛牛看到妈妈走后突然哭了起来,追上去抱着妈妈的大腿,希望妈妈能带她离开这儿。她的哭声越发厉害,牛妈听到她一直吵闹着,不忍心离去,抱起她在走廊里来回转了好几圈。牛牛抱住妈妈的脖子一直不愿松手,直到妈妈说了句“快松手”,把她放下来转身离去,边走边回头看了两眼。后来她再想追上去被我拦下,嘴里一直喊着“妈妈,妈妈......”我想抱着她想进教室,可是她挣脱了我的怀抱,在地上打滚了起来。我一时手足无措,之后跑进教室把牛牛的“全家福”照片给她看,她这才忍住不哭,在地上抱着相片。我安慰她说道教室里有摄像头,妈妈可以通过摄像头看到牛牛在做什么,而走廊里没有,她这才肯进教室等着妈妈来接她。

其实,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与母亲分别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看着牛牛分离焦虑那么严重,我一直想亲近她,可是她反馈给我的是避而远之。就好像《汤姆上幼儿园》中的小兔子汤姆,对于陌生的环境和人,他们的内心是排斥的,不喜欢上幼儿园,不愿意相信除自己家人以外的任何人。这时,我便想起“于漪老师”说的话“当一名好老师,要懂得和孩子交流”。接下来的一周里,牛牛依旧每天哭着来园,牛牛的反常行为以及家长的不理解令我很是委屈,第一次给了我很深的挫败感。分离焦虑,而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使我意识到这不是简单地给以关注就可以消除的,应更留意孩子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只有知道原因,才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2.深咬一口,措不及防

和往常一样,牛妈送牛牛到教室走廊后便离开了,牛牛还是哭了起来。我抱着她进教室,为她撩起衣袖,洗好手后便邀她坐下来和同伴一起吃点心。可是她并不领情,一动也不动,不愿意吃饼干和牛奶,只是坐在那儿。我尝试着喂她吃饼干,她就是不愿意张开嘴巴,立刻扭头不吃也不喝,也不愿意小便,所有的活动她都不愿意参加,躲在角落里只想快点离开这里。看着她在幼儿园里用“绝食”来抵抗上学,我心里也是千万个心疼她,生怕她的身体会受不了。一整天我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牛牛,她什么事情也不做,就一直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孤独地望着上面的摄像头,时不时的哭着对着摄像头喊“妈妈,快来接我,我想你”。

就在老师组织上集体活动课时,突然听到一声男孩子的哭声,原来是洋洋哭了,我立马上前问洋洋怎么了,洋洋说:“牛牛咬我的鼻子,好疼啊。”之后他哭的更加伤心了,牛牛没有一点歉意,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经过了解后得知原来牛牛想抱一抱洋洋,洋洋不愿意被她抱,牛牛就深深咬了一口洋洋,留在洋洋鼻子上的牙齿印很深。

我把牛牛带到一旁,第一次用严厉的语气和牛牛讲道理,想通过“移情”让牛牛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再带她去看了洋洋鼻子上那深深的牙印。我问她为什么要咬洋洋,她回我因为洋洋长的像弟弟。我这才反应过来或许是因为她想弟弟,所以想和洋洋交朋友,但是洋洋不想和她做朋友,牛牛就咬了他。可是既然把洋洋当成弟弟,为什么要伤害他呢?难道牛牛在家里也是这样对待弟弟的吗?还是她还处在“口腔敏感期”?

许多的疑问向我扑面而来,就在我们户外运动结束后上楼在走廊换室内鞋时,牛牛和芸芸又发生了冲突,芸芸因为不需要牛牛的帮助想自己放叠背毛巾被牛牛狠狠地咬了一口。我见后依然和她讲道理,希望她能够明白“咬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她听后自己走过去向芸芸道歉,并且我对她说与同伴相处要友好交流,就像在家里和妈妈相处一样,她点了点头。

接下来需要处理的就是如何和被咬的两位孩子家长解释,以及需要和牛妈好好交谈一番,我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从来没有处理过这类事件,也没有遇到过小朋友“咬人”的情况。

3.疑声不断,却峰回路转

我把今天发生情况的经过与牛妈诉说了,想让牛妈和被咬孩子的家长也道个歉,可是却引来牛妈的不满,她不理解既然牛牛已经和小朋友道过歉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和家长道歉,牛妈不太愿意和被咬孩子的家长道歉。就这样,原本我和牛妈刚刚建立起的家校关系再一次“跌入谷底”。

妈妈这里没有得到配合,我想我还是着眼于去赢得孩子的信任。每天牛牛早上哭着来园后我都抱着她进教室;每次户外运动时我都会主动牵着牛牛的手一起下楼,和她一起玩游戏;中午一口饭一口菜喂她吃完;午睡时因她无法入睡一定要坐在床上,我托着她的背,直到她累了靠在我的手上睡着才小心翼翼地敢把她放在床上。经过这些天的相处,牛牛似乎对我不再像之前那样排斥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我后开始不再逃避,而是亲近我、依赖我时,我更加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需要被关注、被照顾的“花儿”,我们需要花十分的精力来呵护,才能把这朵“花儿”上的“刺”收起来。她看着我的眼神里流露出了渴望被关爱,因为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她,害怕她,她会“咬人”。但是我一直对孩子们说牛牛不是故意咬人的,她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不知道牛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我放下戒备的,可能是她觉得我像妈妈一样会照顾她,也可能是她觉得除了家人之外我是第一个在她犯错误后和她讲道理的老师。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1.三顾茅庐,彼此信任

有了牛牛对我的信任,我更加有信心了,整理好心情后重新出发。牛牛在第二个月中下旬突然请假一周,牛妈说她感冒了,所以想在家里好好休息。在一个周末,我和我的搭班特地去了牛牛家家访,才得知牛牛其实一直被扁桃体肿大、中耳炎和鼻炎等症状所困扰。甚至晚上睡觉都会呼吸困难,加上第一次离开家人,对陌生的环境又不适应,还需要接受陌生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她还没做好接受这一切的准备,所以她对一切都是排斥和拒绝的。后来老师无时无刻地照顾她,她放下了防备心,开始接受我和另两位老师。我询问了牛妈和外婆,牛牛在家里是否有“咬人”的现象,外婆这才说出弟弟出生2个月的时候,她就喜欢咬弟弟。有一次外婆在给弟弟换尿不湿时,牛牛一开始在观察外婆在做什么,之后她開始装作亲弟弟,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直接咬了弟弟一口,力道很重。瞬间,弟弟就哇哇的哭了起来。外婆责备她“为什么要咬弟弟?”她不吱声,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听了外婆诉说牛牛在家里对待弟弟的现象,我开始寻找牛牛“咬人”现象的原因,我翻阅了很多关于“口腔敏感期”的书籍,是不是她还处在“磨牙期”?但是这一个时间较长,但是想了又想可能性不大,如果牛牛还处在“磨牙期”,为什么她只咬人,不咬其他的物品呢?我回忆起前段时间阅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幼儿敏感期》,书中提到“口腔敏感期过渡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或许牛牛在一天里连续“咬人”的现象包括“咬弟弟”的情况和满足不了她的需求有关。牛牛是家中的长子女,当弟弟出生后,牛牛一直都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生弟弟,是不是已经不爱她了,是不是会把“爱”全部给弟弟。妈妈在生二胎时没有及时让牛牛明白生弟弟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想让她更加快乐,有一个玩伴,长大后不会像独生子女那般感到孤独。牛妈通过我的分析后恍然大悟,我建议让牛妈再和牛牛好好交谈一下,希望牛牛能够明白妈妈的心思。牛妈感谢我能够及时的给她建议和支持,那一刻我更坚定了我要做一位好老师的信心。牛妈的转变让我感到对牛牛的呵护和关爱都是值得的。我想她咬洋洋和芸芸也是因为他们两个不能满足牛牛的需求,拒绝了她的行为,所以她才会用这种方式表达当下不满的情绪,看来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牛牛“咬人”现象所造成的原因,因为弟弟的出生,让牛牛觉得这个小婴儿占据了母亲全部的时间,她无法得到母亲的关注,又不愿意直接对母亲表达她的感受,她才会选择用“咬人”的方式满足她当下的情绪,并且她的需求没有得到正确回应。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陪伴与照顾,牛牛也渐渐开始依赖我。我通过翻阅相关的书籍以及与牛妈的交谈,建议她每天更多的去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作为二孩的家长,更应该要关注长子女的心理与行为,并及时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其实和我们成人一样,也会被许多情绪所困扰着,他们尤其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有趣的经验,以维持他们对生活、学习、交往等的强烈兴趣和正确行为。

虽然牛牛在开学初入园状况百出,是需要老师花很多精力和时间爱护的孩子,但是通过这些事件,家长和牛牛都开始信任我,不再一味的“拒人于千里之外”时,我想这朵长满“刺”的“花朵”已经渐渐把她的“刺”收起来了。现在的牛牛知道遇到问题尝试换一种方式来解决。

2.一波三折,自我发泄

正当我们都以为牛牛不会再做出“过激”的行为后,接下来的事情却令我尤为震惊。一次谈话活动中,所有的小朋友都变成一棵小树长长高了,都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话时,只有牛牛一直东张西望没有坐下来。她跪在椅子上,屁股对着彬彬的脸,旁边的彬彬看到后立刻推了牛牛一下,她差点摔倒了,其实彬彬只是示意想让她坐坐好。就在这个时候,牛牛感到不开心了,因为彬彬推了她,她觉得这是不友好的行为,认为彬彬不喜欢她。但是在当下她没有表露出不开心的情绪,只是脸上已经没有笑容了。

她在小便洗手时,开始把不开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了,她开始疯狂洗手,水龙头开的特别大,直到把自己的衣袖全部弄湿为止。我看到后前去询问情况,“为什么要玩水把自己的衣服全部弄湿呢?”她很直接的和我说“因为我不开心”,我追问她为什么心情会不好,她回答是因为彬彬推了下她,她觉得很难过,彬彬不喜欢她。这样一个小小的身躯竟然会这么的敏感,认为同伴不喜欢她所以推了她。

于是我把牛牛不开心的情绪告诉了彬彬,彬彬听后也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对就向她道歉了,告诉她推她是因为她没有坐好,不是不喜欢她。牛牛接受了彬彬的歉意,彬彬牵起她的手想表示友好,瞬间她的心情好了许多。

其实,在我们成人眼中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在孩子们的心里可能就是“大事”。牛牛因为情绪不好又不知道如何发泄,就用疯狂洗手的方式表达她内心的难过。像牛牛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老师无时无刻地关注与呵护,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经常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希望老师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们内心的“小小世界”,接纳他们身上独特的思想。而作为老师,我一直秉持着“于漪老师”的思想理念,关爱每一位幼儿,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幼儿感知我们是爱他的,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才会快乐。我们赋予给孩子们满满的爱,才会让他们变得更勇敢、更坚强、更乐观、更自信,我们的爱会伴随幼儿成长。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思·范梅南教授认为,“爱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关注幼儿人格的形成和成长,探索幼儿心理活动的过程,注重幼儿生命质量的提高,倾听幼儿内心的世界,让其快乐、自由、健康地成长,是‘爱的教育’真谛。”

三、我的思考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有的花看上去像玫瑰一样长满了“刺”;像梅花一样高冷孤傲;像金莲花一样情绪不定。但是这些花却需要被关爱与呵护,被理解与尊重,才能散发出芳香浓郁之味。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呵护每一朵“花儿”,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的“花儿”。我们在教育中应侧重于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行为造成的障碍或困扰,可能我们通常的教育,不仅不会善意地面对这些“障碍”,反而会嘲笑、打击这些“障碍”,给他们“贴标签”。反之,如果制造这些“障碍”,或许能使他们适应困难,困难地适应。希望我们通过“雨露”的灌溉,让所有的“花儿”能快乐地成长,他们是我们的希望。

“于漪”老师曾说过“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中,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中途会发现很多事,但是我相信,只要秉持着“关爱每一位幼儿”的信念,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要“一辈子学做老师”,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应该让这份信念承载着梦想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困难还是挫折,无论是幸运还是不幸,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

猜你喜欢

于漪牛牛洋洋
可笑的牛牛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家乡的变化
洋洋兔 编绘
顽皮的牛牛
一鸣惊人
牛牛的耳朵
“伟大”与“渺小”
竭泽而渔(下)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