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早出版南京大屠杀著作的外国记者田伯烈

2022-04-24

读报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报新闻稿南京大屠杀

在当今众多论述南京大屠杀的著作中,有一部出版时间最早、历史最久远的著作——《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它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在群星中,为后人了解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作者田伯烈(H.J.Timperley)是一位外国记者。

奔走于战火中的上海、南京

  田伯烈,189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18年来到中国,任英国路透社驻北京记者,1928-1936年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导报》和美国美联社驻北平记者。这一时期,他虽常驻北平,但其足迹遍布全中国及远东地区。1936年初,田伯烈从北平迁居上海,在专注新闻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工作。同年5月,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全票通过田伯烈加入该组织,他还担任了中央委员会委员,专任驻上海扬子江流域赈灾顾问委员会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考虑到上海因战事可能会增加难民,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世界红十字会等组织,共同成立上海国际救济会。田伯烈又被推选为该会委员。

  1936年下半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田伯烈奉《曼彻斯特导报》派遣,前往西班牙前线进行战地采访。淞沪抗战爆发后,战火中的数万难民聚集于沪西法租界周边,生活无保障,生命受威胁。当时,已从西班牙回到上海的田伯烈,出于良知与道义,利用自己在新闻采访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人脉关系,争取到部分日本外交官的合作,与法国神父饶家驹等人共同组建了上海南市难民区,以收容安置惊恐无依的难民。该难民区人数最多时达三十余万人。

  淞沪抗战期间,田伯烈还参加了由上海麦伦书院校长夏晋麟、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温源宁等人发起组织的抗敌委员会,并成为该委员会核心人物之一,从事各项抗日救亡工作。11月,上海沦陷前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上海设立的第五部改组为国际宣传处。该处负责人董显光、曾虚白等人对上海抗敌委员会中田伯烈等人的抗日宣传活动赞誉有加,称其为“上海数一数二的(抗日)思想领导者”。从而,田伯烈与军事委员会国际宣传处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和友好关系,并使抗敌委员会成为国际宣传处开展抗日宣传的一个外围组织。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田伯烈仍对中国人民艰难进行的抗日战争充满胜利的信心。有学者考证发现,英国《曼彻斯特导报》于12月17日发表的时评《其后的南京》一文,正是出自田伯烈之手。田伯烈在时评中指出:“首都是沦陷了,但是日军还没有给中国的主力部队以致命打击。日本陆军司令官急想在中国民众的警戒没有扩大时直追中国军队至内陆,但未能得逞。中国虽失掉了主要都市、最大港口和富裕地区,但还不能说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其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激励,跃然纸上。

为真实报道日军暴行而斗争

日军自淞沪地区向南京进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路杀烧淫掠的过程。特别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后,日军更加丧心病狂地滥施暴行,仅12月内,即在下关长江边、汉中门外、水西门外与城南郊外的十次集体屠杀中,杀害无辜平民及放下武器的军人达十九万五千余人。美国外交官爱利生说:“这里的外国人相信,日军占领的最初阶段,每晚有一千多桩强奸案发生。”

  田伯烈十分痛恨日军对中国人民施加的暴行,同时同情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1938年1月16日,他在一篇发送给《曼彻斯特导报》的新闻稿中写道:

前几天回到上海,我调查了日军在南京及其他地方所犯暴行的报道。据可靠的目击者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的来函,充分证明,日军的所作所为及其持续暴行的手段,使我们联想到阿提拉及其匈奴人。不少于三十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极其残暴血腥的屠杀。抢劫、强奸幼童及其他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战事早已于数星期前即已停止的区域继续发生。今天《字林西报》报道了特别令人震惊的案件:一个日本兵寻找女人与酒不得而枪杀三名六十岁以上的中国妇女及射伤其他无辜平民数人。

田伯烈在这篇新闻稿中,提及日军在京沪沿线屠杀了不少于三十万的平民。其中“三十万”的数字骇人听闻、触目惊心。该新闻稿于当晚为日方有关人员发现,在“征求主管官员的意见”之后,被认为内容“过于夸张”,存在“不适当之处”“可能危及(日本)军方的感情”。田伯烈被日方无理要求前往日军军部接受盘查,要求在对新闻稿作出修改后,方可拍发。田伯烈拒不接受日方这一无理要求,被日方称为“不服从指示”。他通过英国总领事馆,向日方提出抗议,要求日方就无理扣发稿件作出解释。

  1月17日下午,在日方的新闻发布会上,田伯烈起立发言,公开揭露他“曾被命令前往日本军部”的经历。田伯烈为维护记者真实报道社会状况的权利而进行的坚决抗争,使日方大为恼火,被日方指责为“有意以此事制造事端”,并称“我主管官员对他的态度更是大为不悦”。

  但田伯烈并不气馁,仍继续搜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资料。1月21日,他根据《字林西报》对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一篇社评,又写成一篇揭露日军暴行的新闻稿,“叙述敌军十七人轮奸一华妇,及南京住户被劫,各国使领馆亦遭同样命运”。但这篇新闻稿又一次遭到日方扣压,并被无理要求“将原电撤回”。田伯烈坚决拒绝撤回原电,并将电文抄呈英国总领馆。他还在当天日方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严词驳斥日方的无耻狡辩。汉口《大公报》报道称,他“与日发言人辩论,谓南京暴行消息均可证明,该发言人语塞”。

田伯烈为尽快将自己采访搜集到的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真相公之于世,在1月16日新闻稿不能由上海发往《曼彻斯特导报》的情况下,决定将其主要内容译成中文,先在中国报刊上发表。1月24日,武汉《申报》将其中文译本予以报道:

自余返上海后,余曾设法调查外传日军在南京及其他各地殘暴行为之真相。据目睹者之口述及极可靠方面的函述,日军行动的暴虐,较中世纪匈奴之残暴犹有过之。在长江下游一带,被日军残杀之中国人民达三十万人。至于日军其他之奸淫抢夺之行为,更不胜枚举。即年轻幼女,亦不免被奸。此种残暴行为,在日军占领已数星期之地方,仍极盛行。被杀之华人,亦与日俱增。此种行为,皆为日军之羞。

  报道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媒体以此报道内容为根据,愤怒声讨日军的野蛮暴行。

出版第一部南京大屠杀著作

日本新闻检查官一再对田伯烈的新闻稿无理扣压、刁难的行为,让田伯烈心中燃起了正义之火。他决心进一步调查、整理资料,另辟蹊径,出版一部揭露日军暴行的著作。他在后来出版的这部著作的序言中写道:

去年十二月间,日军攻陷南京后,对中国的无辜平民枪杀奸淫劫掠,无所不为。我身为新闻记者,职责有关,曾将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拟成电稿,拍发《孟却斯德导报》(《曼彻斯特导报》)。不料,上海的日方电报检查员向当局请示后,认为内容“过于夸张”,加以扣留,屡经交涉,都不得要领。于是,我决定搜集文件凭据,以证明我所发电稿的真实性,结果我从最可靠的各方面获得许多确凿的凭据,同时发觉事态之惨殊出人意表,因此我才想到这些凭据大有公诸世界的必要。这是我写成本书的原因及经过。

田伯烈大约于1938年1月底开始有了编写日军暴行著作的计划。1月底2月初,他全力搜集整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贝德士、菲奇、马吉等人提供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资料以及上海租界《密勒氏评论报》《字林西报》等报刊的相关资料;3月中旬,他由上海到武汉,一边继续搜集、充实资料,一边着手编写书稿;3月21日写成全书,正文九章共计十余万字,连同附录七篇,总共二十一万字。该书书名为What War Means: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战争意味什么:日军在华暴行)。6月,该书英文版相继在伦敦、纽约出版,各发行六万册,后来又有丹麦文、法文、日文等多种版本问世。该书在欧美各国的出版,帮助西方人民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和狰狞面目,使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法西斯正义战争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声援。

中国国民党国际宣传处于同年3月下旬购得田氏书稿,并立即组织力量日夜赶译。该书6月中旬翻译完成,于“七七事变”一周年前夕,以国民出版社名义出版,译者署名“杨明”,书名为《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并由著名民主人士、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撰写序言,赶印出首批一万册,后又增印至十万册。

  作为全世界第一部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的九章正文中,前四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集中记录了日军侵占南京后,在城内外杀烧淫掠的暴行,以及用“良民登记”的欺骗手法,诱杀青壮年的可耻行为。第五至八章为日军在南京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华北地区的暴行,以及以沪宁地区为主,在全国各地的野蛮空袭与无差别轰炸。第九章为“结论”部分,著者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当局否定暴行的狡辩,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以恐怖手段,达到使中国民众畏惧屈服的目的”之实质,精辟论述了日本统治阶级为消弭社会内部不安而发动侵略战争的可耻目的,要求英国当局应“实践以军火或金钱援助中国的诺言”,强烈呼吁全世界人民都来支持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该书自1938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漫漫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曾有新华出版社(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南京出版社(2017年)等出版社先后出版或重新翻译此书。它的不断出版,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该书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及反击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方面的重要价值。

  田伯烈于1938年7月被聘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顾问,并先后兼任该处驻欧洲、墨爾本办事处主任,积极推动欧美、澳洲民众团体的援华反日运动。1943年后,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印度尼西亚外交部工作,1954年病逝于伦敦。

(摘自《名人传记》孙宅巍)

猜你喜欢

导报新闻稿南京大屠杀
[科学导报 履历]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导报这10年
欢迎订阅2017年《国际纺织导报》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套现 5鲁股“套现”不手软
浅谈电视新闻稿“视觉化”表述方式
“什么”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