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公交车爆炸致一死四十二伤

2022-04-23董晓白编辑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2年4期
关键词:事发锂电池公交车

董晓白/编辑

2月12日17 时55 分,辽宁省沈阳市一辆232 路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爆炸,截至当日20 时16 分,事故造成1 人死亡,42 人受伤。现场视频显示,事发当时天色已晚,一辆停靠在公交站台的公交车起步,向左行驶至公交车专用道。大约6 秒钟后,公交车突然发生爆炸,火光四射,车顶直接被掀翻。随后,该公交车停靠在路边,附近其他车辆纷纷避让,有市民下车查看情况。

突发爆炸猝不及防

一位乘坐这辆232 路公交车的女乘客透露,当时公交车停靠在站点上,上下完乘客后,司机往左打方向,准备把车辆转到公交车专用车道上。“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爆炸的声音很大,幸好没有起火。车上的人全被吓懵了,我也半天没反应过来。后来看到有人跳窗逃生,我就跟着他们从车窗里逃了出来。大家都很惊慌,害怕还会发生爆炸。”

另一位姓白的男性乘客介绍道,当天天气比较冷,所以自己戴了保暖头套。“我当时不在爆炸位置上,但是爆炸威力太大,所有车窗玻璃都被震碎,碎片四射而出,很多乘客都被玻璃划伤,还好我有头套保护,脸和眼睛都没事。”事发当晚,有一位乘坐该车的网友发帖称:“爆炸以后耳朵有一些耳鸣,手上因划伤流了很多血。从车窗里逃出来后,感觉身体其余部位没有大碍,就自己回家了。”

市民周先生表示,他当时开车由南向北行驶在黄河南大街附近,看到右前方有一辆公交车。“公交车刚刚出站,瞬间就爆炸了。”他和附近一位出租车司机立刻下车救人,但当时公交车门变形无法开启,他便和的哥在左侧窗户解救人员,陆续有市民前来施救。周先生称,公交车里一位乘客被变形车体压在地下,前来施救的市民分成两拨,合力将变形车门拉开,为后续施救赢得了时间。

事发地附近一位商户张先生表示,爆炸时他正在店里忙。“突然听到砰的一声,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地震。”张先生说,爆炸声音很大,穿透力很强,他们店里的玻璃也被震碎了两块,所幸没有人员受伤。张先生称,他听到响声后过了几分钟才敢出门,看到距离店面二三十米远处停有一辆公交车,“车子都变形了,满地都是玻璃碎片。”张先生还说,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附近车流量也比较大,停在路边的车子的挡风玻璃也被震碎。“事发后不久,附近道路就被封锁了,事发地附近也拉起了警戒线,不允许进出。”

据悉,232 路公交车从三台子站出发,终点沈阳站站,共途经19 个站点。接到报警后,省、市领导及公安、应急、急救等部门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截至当日20 时16 分,爆炸共造成1 人死亡,2 人重伤,40 人轻伤。受伤人员已送医院救治,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事故原因引发众议

这起意外可以说是一起十分重大的爆炸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猜测。首先,由于电视剧《开端》的热播,不少人猜测事故是由化学品爆炸引发的,认为是有炸弹之类的物品被报复社会的人带到了车上,然后引爆,导致了此次公交车事故。但显然,这个说法纯粹是受到电视剧中的情节影响,如果真是炸弹之类在密闭的公交车内爆炸,那后果可就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了,毕竟电视剧《开端》里的化学品爆炸最终导致车毁人亡,无一幸免。

也有人猜测,可能是有乘客携带了易燃易爆物品上车。这样的猜测也并非没有可能。1月2日,河南开封一个快递站工作人员在卸载包裹时,一个长方体的编织袋刚从车上落到地面,突然发生了爆炸,导致装卸工人受伤,一些细碎物品甚至因为爆炸而直冲到现场摄像头附近,邻近几个店铺的门窗玻璃也被震碎。沈阳的公交车爆炸和这个状况非常类似。事发时正值春节期间,鞭炮类物品需求量大,有些人图方便坐公交车运送也是很有可能的。然而,据救援人员和亲历者反映,并没有闻到浓烈的爆炸品气味,所以易燃物品爆炸的可能性还是有待商榷的。

还有一个引起热议的原因就是“电池爆炸”。据“盛京巴士网”去年1月的公开信息表示:沈阳地铁公交公司采购了一批纯电动公交车,型号为ZK6106BEVG5。这一型号因为车高不同一共有两款,而沈阳公交采购的是其中车高为3200 毫米的一款。从公开数据来看,这是一款以深澜动力提供的电池组为动力的车型,其电池组一共分布在了公交车的3 处,分别位于车顶前后以及车厢尾部下方。从流出的爆炸视频来看,爆炸处位于车的侧后方,此处刚好有电池,因此“电池爆炸”一说看起来可信度非常高。

电动公交车电池一般可以分为5 类,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而这辆爆炸的公交车使用的是宁德时代公司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即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的确有爆炸的可能性,2020 年10月,北京市北四环附近一辆刚停下来的电动汽车突然起火爆炸;2020 年11月,大连市欧尚广场附近一辆电动面包车充电时发生爆炸。那么,沈阳232 路公交车爆炸的罪魁祸首是不是电池呢?首先,有照片显示,当火光一闪,两大团白烟从车两边急速喷出时,后车灯亮了,证明司机正在刹车,说明了电力供应正常;其次,火光来自车厢内的后部,两大团白烟也是从车厢后部喷出,而电动公交车的电池一般是安装在公交车的底部,如果是电池原因,爆炸应该发生在底部。当然,电池爆炸也不会产生大量白烟;再者,如果是电池爆炸,一般情况下会产生大火,然后迅速从下往上蹿,进而包围整个公交车,最后烧得公交车全身通黑,几乎只剩下铁架。但是爆炸公交车内部破损,玻璃破碎,没有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白烟和很强的冲击波,这些都不符合电池爆炸的特性。

针对这两种可能,网友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本人做过电池爆炸试验,这种爆炸一般都会起火燃烧,不可能炸完了就没事的,沈阳公交车爆炸不像电池爆炸现象。其实社会中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我的说法,每年都有电动车电池爆炸事件发生,每一起无不是爆炸后引起火灾。而且锂电池爆炸不可能只有一声,它会连续发出爆炸声。”另一位网友则透露:“我去过现场,车窗玻璃粉碎是爆炸冲击波造成的,现场没有燃烧痕迹,更无刺鼻的硫黄气味,也不太像爆炸物引发的爆炸。”有自称对锂电池有研究的网友声称:“锂电池爆炸自燃是所有电池爆炸概率中最高的一种,锂电池爆炸不一定都会起火燃烧,但锂电池起火了必爆炸,如果受到撞击,爆炸可能会加剧。”

保持冷静学会自救

虽然目前事发原因尚未定论,但是作为普通市民,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救知识。当公交车失火时,首先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绝对不能盲目着急。当打开车门逃生时,切记不能相互推挤,以防发生踩踏事件。每辆公交车都规定要配置手动干粉灭火器,一般都放置在司机座椅靠背后或车门边上。所以在火焰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灭火器灭火。

如果情况紧急,公交车的门窗无法打开,我们就需要使用安全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敲打玻璃时不要从玻璃的正中敲击,应该从玻璃边缘以及四角的地方击打。因为公交车装的都是钢化玻璃,正中是窗户最结实的地方。但也有公交车的车窗是可以手动打开的,所以一旦发生了灾情,要沉着冷静迅速地打开车窗进行跳窗逃生。在没有安全锤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使用女士的细高跟鞋或者一切尖锐且坚固的物品来代替。需要注意的是,不到不必要的时候不要爬公交车的天窗。因为烟雾都是往上升,火灾时爬天窗反而会导致自己呼吸不畅,造成窒息,且爬天窗也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耗费自身力气,容易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另外,火灾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大声呼救,因为这样会使得烟雾进入口鼻造成呼吸不畅。逃生时,尽量放低姿态前进,减少有毒气体的侵害,可以使用衣物捂住口鼻,减少有毒气体的吸入。如果身上已经着火,切记千万不能奔跑,因为奔跑产生的风会更助长火势。如果可以,应及时脱掉衣服阻断火源;如果来不及脱掉,可立即躺下打滚灭火,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伤害降到最低。

相关链接

国内公交车燃烧爆炸案一览

贵阳公交车起火致6死35伤

2014 年2月27日12 时37 分,贵州省贵阳市一辆237 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发生火情,事故造成6 死35 伤。237路公交车上行起点为贵铝文体中心站,终点为油榨街口。据目击者介绍,燃烧的公交车为下行线,事发地点为金阳南路,距离西南五金市场公交站不足百米。事发时车上约有乘客50 名,火灾发生后仅10 余名乘客及时从车上撤离。

厦门BRT公交起火致48人死

2013 年6月7日18 时20 分许,福建省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共造成48 人死亡、30 多人受伤。嫌犯为厦门本地人陈水总。陈水总曾因低保被取消而上访,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终而纵火泄愤。

长沙机场大巴起火致2人死

2010 年7月21日16 时许,湖南省一辆牌号为湘A17281 的机场大巴由东往西,行至长沙机场高速公路6 公里处时突然起火,造成2 人死亡,3 人重伤,11 人轻伤或轻微伤。

成都公交车纵火案致27死74伤

2009 年6月5日8 时02 分,四川省成都市一辆9 路公交车在川陕立交下桥处发生燃烧,造成27 人遇难、74 人受伤。当年7月2日该案告破,起火原因系故意纵火,犯罪嫌疑人张云良已当场死亡。

福州公交车爆炸事件致1死31伤

2005 年8月8日14 时30 分许,福建省福州市一辆5 路公交汽车行驶至东大路东街口车站时发生爆炸,当场造成1 人死亡,另有31 人受伤。

武汉公交车爆炸事件致16死22伤

1998 年2月14日10 点08 分,湖北省武汉市一辆从汉口开往武昌水果湖的1路公交车,在快到达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时,突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爆炸造成16 人死亡,22 人受伤,其中不少人身负重伤,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猜你喜欢

事发锂电池公交车
你们认识吗
拒绝公交车上的打扰
一种锂电池组主动均衡充电保护电路的设计
锂电池里装微型灭火器:再也不担心手机电池起火等
充电电池到底该怎么带?——话说锂电池
公交车上的窃案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14.6.1—20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