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2022-04-23孙长流李艳朋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结实率赤霉病悬浮剂

孙长流 李艳朋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江苏连云港 222248)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病,一旦发病即可导致小麦减产。赤霉病重发年份,小麦减产幅度达50%以上。据统计,每年由赤霉病引起的损失达上亿元[1]。小麦赤霉病主要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 (W.G.Smith) Sacc)等病原物侵染引起[2],其中江苏地区以禾谷镰孢为主。小麦抽穗扬花时,病原菌侵入小麦籽粒,后期显症时产生粉红色霉层,赤霉病菌不仅引起小麦千粒重下降,而且还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等毒素,严重降低小麦的品质,危害人畜健康[3-4]。

近年来,江苏地区常年稻麦连作,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小麦抽穗扬花高峰期,此时小麦最易感病;且小麦赤霉病防治期间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的概率较大,高温、高湿天气十分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5]。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江苏地区种植的小麦大部分为感病品种,给赤霉病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目前,化学防治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小麦赤霉病主要以喷施多菌灵、咪鲜胺等化学药剂进行预防,但是由于连年使用,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迅速上升,多菌灵等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大幅下降[6-7]。因此,寻找合适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替代药剂,延缓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全面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选取几种新型杀菌剂进行药效试验,研究结果将为小麦生产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即江苏农垦的外拓基地三树生产区渠北大队4#地,前茬作物为水稻。当季种植小麦高产品种淮麦33,2019年10月31日机械条播,播种量为300 kg/hm2。小麦全生育期肥料施用情况:播种前施尿素和磷酸二铵各225 kg/hm2作基肥,小麦返青拔节期分2次施尿素375 kg/hm2,小麦倒二叶期施尿素112.5 kg/hm2。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有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0 g/L丙环唑乳油(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悬浮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和25%氰烯菌酯悬乳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750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480 mL/hm2(A),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 1 500 mL/hm2(B),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750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C),第一次喷施 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第二次喷施25%氰烯菌酯悬乳剂1 500 mL/h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常规对照,CK1)和清水对照(CK2)。 不设重复,其中处理A、B、C、CK1试验面积 667 m2,CK2试验面积 100 m2。各处理均施药2次,于小麦扬花5%时(2020年4月29日)开展第一次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后7 d小麦齐穗期开展第二次小麦赤霉病防治。采用人工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用水量为300 kg/hm2。其他常规水肥管理与周边大田保持一致。

1.4 气象条件

2020年4月29日至5月31日期间,当地累计降雨85.8 mm,雨日共14 d。由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天气晴好,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整体气候条件不利于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萌发与侵染,田间小麦赤霉病普遍发生较少。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安全性调查。药后定期观察小麦的叶片、麦穗、籽粒等各部位,查看是否有药害症状,并测定各处理小麦结实率与千粒重,评估试验药剂对小麦是否安全。

1.5.2 防效调查。试验于2020年5月31日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采用“W”形五点取样法随机取样,利用0.165 m2的测产框进行计数,详细记录每一株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并计算防效。

小麦赤霉病分级标准:0级,整穗正常;1级,病粒数<穗粒数的1/4;3级,穗粒数的1/4≤病粒数≤穗粒数的1/2;5级,穗粒数的1/2<病粒数≤穗粒数的3/4;7级,病粒数>穗粒数的3/4。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施药后定期观察小麦叶片、籽粒等部位发现,各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均无任何药害症状,小麦叶色浓绿,穗型、籽粒大小正常,各试验药剂对小麦均安全。后期测定小麦结实率发现:处理B结实率最高,为87.71%;其次为 CK1(常规处理),结实率为87.57%;处理A结实率偏低,为85.72%。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处理C小麦千粒重最高,为53.96 g,较CK2(清水对照)高出2.22 g;其次为处理B,千粒重为52.79 g,较 CK2(清水对照)高 1.05 g;其他处理千粒重均高于清水对照(表1)。

表1 不同处理小麦结实率和千粒重比较

2.2 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最好,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达100.00%;其次为处理C,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达88.16%、96.62%;处理B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略低于CK1(表2)。由于2020年小麦赤霉病整体轻发生,各处理防效均表现较好。利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江苏地区常年种植稻麦,且大部分秸秆还田,导致田间禾谷镰刀菌等病原物数量逐年升高;加之种植的大部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感病,不同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期差异较大,进一步拉长了小麦感病生育期;且极端气候频发,小麦感病生育期易受阴雨天气影响。这为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目前,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赤霉病菌抗药性已严重上升。姚克兵等[8]研究表明,2016年江苏部分地区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是2001年的60倍。赤霉病防治难度逐年加大,寻找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意义重大。

氟唑菌酰羟胺为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一种全新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呼吸链复合体Ⅲ。该药剂杀菌谱广、高效持久,能防治多种病害,尤其是对镰刀菌的活性较为突出,可以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丙硫菌唑为三唑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内吸活性较强,保护治疗效果优异,不仅能降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而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9]。上述2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多项研究成果均已证实其防效。陈培红等[10]通过对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研究发现,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2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佳,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杨 美等[11]通过试验示范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现,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氰烯菌酯和多菌灵;王同岁[12]研究表明,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佳,病穗率防效达90%以上,且有增产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各试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均在87%以上,病指防效均在96%以上,且各药剂处理千粒重均高于清水对照,其中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30%丙硫菌唑油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处理整体防效较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上述试验药剂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结实率赤霉病悬浮剂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