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弯角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与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2-04-23王立飞
陈 啸,王立飞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1)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常累及多节段椎体骨折[1,2],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3]。保守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但因需长期卧床,患者耐受性差,增加了高龄患者发生诸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长期卧床并发症的风险[4,5]。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保守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其微创、临床疗效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OVCF的临床治疗[6,7]。但在实际应用中,PVP的临床疗效与椎体骨水泥的弥散程度相关[1]。单侧穿刺仅使骨水泥大多分布于椎体穿刺侧,为了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工作中往往采取增加穿刺针内倾角度或双侧穿刺的方法,但这潜在增加了骨水泥渗漏、脊髓神经损伤的风险,也加大了局部创伤[8]。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技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PCVP)可以使骨水泥在整个椎体中均匀分布,而且无需增加穿刺内倾角度、增加切口,安全且高效[9],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 年4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40 例单节段胸腰椎OVCF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CVP 治疗胸腰椎OVCF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4 月-2020 年1 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4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 例。纳入标准[10,11]:①单节段压缩型骨折;②疼痛剧烈,影响生活质量;③年龄≥60 岁;④外伤后10 d 内,术前MRI 证实为新鲜骨折;⑤骨密度检查(双能X 线吸收法,DXA),T 值≤-2.5 SD。排除标准:①有神经损伤的表现;②椎管内的骨折碎片需要减压;③病理因素导致的椎体骨折;④骨水泥过敏;⑤陈旧性骨折;⑥凝血功能异常;⑦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见表1,本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均采用宁波华科润公司弯角系统。患者取俯卧位、胸腰段过伸位,X 线透视伤椎的椎弓根体表投影,于皮肤上作标记。①观察组:取单侧椎弓根体表标记,常规消毒铺单,贴切口保护膜,局麻显效后,取椎弓根体表投影点外侧1 cm 处为进针点,作0.5 cm 长纵型切口。在透视监视下将穿刺针置于椎弓根投影外缘,缓慢经椎弓根置入穿刺针至椎体内。直至正、侧位透视见穿刺针尖端位于椎体中线、椎前1/3 位置,拔出针芯,插入弯角内芯,直至内芯尖端正位像位于对侧椎弓根内缘,侧位像位于椎体前下方,拔出弯角金属内芯,经输送导管缓慢注入骨水泥,期间缓慢回撤输送导管,保证椎体对侧、中部、穿刺侧骨水泥均匀弥散,骨水泥产热凝固后拔除工作通道,冲洗后缝合,无需放置引流;②对照组:取双侧椎弓根体表标记,取椎弓根体表投影点外侧1 cm 处为进针点,作双侧切口,双侧穿刺,其余操作同观察组。术后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需要予以止痛、抗骨质疏松等对症支持治疗,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第3 天复查胸腰椎正侧位X 线片,确认骨水泥弥散情况,嘱患者佩戴支具下地适当站立及行走。术后确保切口愈合良好的前提下,尽快指导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前及术后3 d VAS 评分,在术前、术后3 d 正侧位X 线片上测量:①矢状位Cobb 角(°):伤椎上位椎体上缘线的垂直线与下位椎体下缘线的垂直线的交角;②椎体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100%[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中透视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术前术后VAS 评分比较 术后3 d 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VAS 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术前术后VAS 评分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两组Cobb 角低于术前,椎体高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 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3 d 比较,bP>0.05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最早于1987 年被报道用于治疗颈椎血管瘤及胸腰椎骨折[13]。PVP 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经皮入路将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中,起到稳定伤椎、强化椎体、预防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减轻局部疼痛等作用。其通过注入骨水泥使骨小梁得到强化,局部热效应破坏椎体神经从而起到缓解疼痛作用。PVP 可分为单侧及双侧穿刺两种。单侧穿刺PVP 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等优点[14];而双侧穿刺则可以更多量的注入骨水泥,且使骨水泥更加均匀的分布于椎体中,从而更好的缓解局部疼痛。然而,双侧穿刺无疑增加了创伤,延长了手术及辐射暴露时间,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术中难以耐受。基于以上问题,如何使椎体强化手术进一步优化值得探讨。在单侧穿刺手术中利用弯角系统也许可以很好解决以上问题,既保留了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的优点,又能使骨水泥更加均匀的分布于椎体中。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PCVP 技术,其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CVP 在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辐射暴露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术中出血更少,创伤更小。分析认为PCVP 技术仅需完成单侧经皮穿刺,相较于bPVP 而言,定位及穿刺的工作量减少,且单侧经皮穿刺切口明显会较双侧损伤小,更好地控制出血量。本研究中两组术后3 d 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采用术式对患者术后疼痛的改善与传统bPVP 相比没有差异。且观察组仅取了单侧切口,理论上对皮肤软组织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两组术前Cobb 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两组Cobb 角低于术前,椎体高度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 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CVP 对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维持局部后凸角的效果与传统bPVP 相似,影像学表现优异[15]。
综上所述,PCVP 治疗胸腰椎OVCF 效果理想,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降低辐射暴露的优势,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