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小组
2022-04-23梁晓阳北京大学
文/梁晓阳(北京大学)
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拥有社交超能力的人对着陌生人也能滔滔不绝,熟悉得像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而另一群人则恨不得穿上隐身衣,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人们将这称作“社交恐惧症”,而我恰好就属于后者。
从小到大,我在任何场合都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谈,走在路上也常常戴上耳机装出高冷范,其实是想掩盖内心的社交恐惧。令人苦恼的是,“社恐”时刻渗透进我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段时间,学校在招募MV(Music Video缩写,即音乐短片)演员,我们院系推荐我去参加面试。当我走进面试等候区的一刹那,瞬间感觉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来。满屋子精神抖擞的少男少女,一下子就像乌云压过来,让我手脚蜷缩。他们个个神采奕奕,脸上写满了自信。我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生怕弄出一丁点声响引起别人的注意,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如坐针毡”。
非实名制的微博、知乎、豆瓣等APP,拯救了“社恐”的我。在一次聊天中,我把“社恐”的烦恼告诉了室友,作为10年资深豆瓣粉的她立马向我推荐了一个豆瓣小组——“社恐抱团取暖小组”。室友告诉我,这个小组里全都是和我一样有着“社恐”烦恼的小伙伴。小组的简介——“在这里,我们抱团取暖”,简单明了。我暗自想,这个小组一定很值得加入。在室友的贴心指导下,我掌握了入组暗号,顺利通过了入组申请,正式成为豆瓣“社恐抱团取暖小组”的一员。
不出所料,组里的小伙伴们简直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社恐”时刻,我找到了知音!在这个小组里,没有人在意你的现实身份,大家彼此安慰与鼓励,共同出谋划策,齐心对付“社恐”。你可以躲在屏幕后尽情地吐槽和发泄,也可以分享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社恐人”才懂的尴尬事儿。大致掌握了发帖规则后,我结合面试MV的“社恐”经历,发出了入组后的第一个帖子,“求问UU(网络语,即友友),如何快速融入不熟的群体”。没过一会儿就有好几条回复,有的小姐妹建议我瞄准其他跟我一样落单的同学,也有的小姐妹安慰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她们也不敢迈出交友的第一步,让我不要为此伤心烦恼。
豆瓣“社恐抱团取暖”小组界面
有了第一次的发帖经历和暖心安慰后,我开始经常实时发帖记录自己的“社恐”时刻,也会征求大家的建议,收获破除尴尬的小妙招,比如在某某场合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等。
加入豆瓣小组几个月后,现在的我每天都要花时间进去看看组员们的帖子,回复我的想法和建议,同时也发帖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在那些因“社恐”而尴尬的时刻,我脑海中会浮现小组姐妹们的声音,一步步指引我更好地融入团体。虽然还是会为“社交恐惧症”所困扰,但现在的我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活动,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社交超能力者一样,主动递上交流的话筒,迈出勇敢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