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尼克松减压

2022-04-23徐兆荣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特地尼克松新华社

徐兆荣

1972年尼克松訪华,周恩来总理专件批示,调新华社记者彭迪夫妇参加接待工作。

中美破冰之初,舆论的影响相当大。当时美国国内反对同新中国交往的势力不小。

中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前,周恩来特地把彭迪叫去。彭迪对当时的一幕仍旧记忆犹新:“他把公报的原件交给我,说这是最后的定稿,你拿回去叫新华社发。注意发布的时间,中美两国用同一个时间,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还特意提醒我,中美之间有时差,新华社绝对要和美国同时发表。”

彭迪的夫人钱行告诉总理,一个美国记者在文章中说,尼克松达成协议,美国做了让步,在外交战上,这次“乒乓球回合”,中国以21∶2战胜了美国。

总理问:“是哪个记者?”钱行说:“是斯坦利·卡诺,美国《时代》和《生活》杂志的记者。”总理微笑着说:“我知道他。”

第二天,彭迪夫妇等人和周恩来坐同一架飞机回到北京。周恩来特地叮嘱:“千万不能按卡诺那篇报道的调子写稿。中美《上海公报》是双方努力的成果,不能用这样的比分来衡量。”

周恩来知道尼克松是顶着极大压力来的,美国国内反对声音很强烈,如果中国也是这样报道,那会让尼克松回国后更加陷于不利。

(摘自《中国记者》)5DD19911-613A-496C-9342-7F92655B8857

猜你喜欢

特地尼克松新华社
《举重 》等
25美分欠款
毛毛猫的日常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令人目眩神迷的冒险岛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淘宝俱乐部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