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坊:墙东便是伤心地
2022-04-23李明
李明
刘禹锡这两首诗所写的,是中唐时期发生在唐长安城靖安坊的一桩耸动全国的命案。
北至二环南路东段,南至兴善寺东街,西至长安中路,东到翠华路,西安城的这一片区域坐落着长安大学本部校区和家属区,毗邻赛格商场、小寨地铁站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今日的市中心繁华地带。而在唐代的长安城,这片区域则是靖安坊的所在。
在唐代的长安城正中,有一条一百五十米宽的正南正北的朱雀大街,连接着太极宫朱雀门和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在朱雀大街的东西方向各有五十多个里坊。唐代长安城的里坊皆呈方形,由四面高高的坊墙围成,四面各有一个坊门。坊门按时开闭,晨昏各以击鼓六百下为号。坊门夜间关闭后不许行人来往,否则就是“犯夜”了。靖安坊是位于朱雀街东第二列的里坊。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拂晓,靖安坊的坊门随着鼓声徐徐打开,住在靖安坊的宰相武元衡照例带着随从骑着马去上朝。由于天还没全亮,同行的随从还点着蜡烛。刚出坊东门,暗处忽然有人大声喊道:“灭烛!”武元衡的随从认为有人对宰相无礼,就大声呵斥,没想到不知何处飞来的一只暗箭射中了他。说时迟那时快,几个黑影从街边树下闪出,直扑武元衡,用棍棒击中他的腿部。这个时候武元衡的几个随从已经被几名刺客击退,有一名刺客抓住武元衡的马缰,向东南拽行数十步,将武元衡杀死在坊墙边,割下头颅,扬长而去。等到众人闻声而至,持火而照,只看到堂堂宰相已经卧在血泊之中了。
当天清晨,长安城的大街上回荡着巡逻兵卒的呼喊声:“贼杀宰相!”喊声此起彼伏十多里,朝堂之中的文武百官也听到消息,都露出了惶恐情绪,不知道是哪位宰相被杀了。这时候,有人认出了武元衡的马,长安人这才知道被害者是谁。宪宗皇帝还没走至朝堂,有人通报了武元衡被害的消息,皇帝大吃一惊,连忙通知百官退朝,召见其他几位宰相一同到延英殿商议对策。据说皇帝因为这件事,几天没有吃好饭。
长安城中充满了恐慌情绪。贼人在街上留下字条,写道:“毋急我,我先杀汝。”意思是,谁来抓我,我就杀谁。吏卒看到后,都十分惊恐。有大臣建议皇帝顶住压力,彻查此事。朝廷为此设立重赏:“能得此贼者赏钱千万,授五品官。”果然,重赏之下,有人透露了贼人的来历,是以一个叫张晏的人为首的十多人的团伙。审讯之下,贼人透露,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让他们下手的。至此,本以为此案已经水落石出,没想到一个月后,又抓到几个贼人,声称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来暗杀武元衡的,没想到被张晏等人抢先了。看来,想杀武元衡的,不止一个人。
王承宗和李师道是何许人也?武元衡又与其有什么过结?让我们从头说起。武元衡出身贵宦,曾祖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德宗建中四年(784年),武元衡登进士第,于德宗朝任御史中丞,备受赞许。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武元衡首次担任宰相,随后主政西川数年,元和八年(813年)回京再任宰相。当时的唐帝国,正处于藩镇割据的时代,河北等地的强藩不听中央管理,无异于独立王国。武元衡一向主张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元和十年(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兵清剿。与吴元济联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十分惶恐,认为宪宗之所以坚定剿平藩镇,是因为有武元衡的辅佐,遂决定刺杀武元衡,认为元衡一死,则朝廷用兵必息。因此王承宗和李师道分别派出了刺客。
武元衡被刺杀的消息传到被贬连州的刘禹锡耳中,刘禹锡感事而作了以上两首诗,以武元衡宅中佳人的口吻,抒写良人被难之伤悲。诗中的“墙东”,是指武元衡为刺客所害之地,就在武宅的东墙之外。后代很多诗评家指出,刘禹锡用闺怨诗的格调来写伤吊宰相之诗,似乎显得不恭和轻薄。南宋末年的刘克庄就说:“梦得‘画堂歌舞人’之句,似伤乎薄。”现代学者瞿蜕园也指出这两首诗“虽不为快意语,亦固不许其为人矣”。瞿先生还说,这是因“禹锡与元衡有宿怨”所致。
原来,刘禹锡与武元衡确有宿怨。贞元末年,王叔文、刘禹锡等人想劝武元衡加入革新派,被武婉言谢绝。德宗下葬时,武元衡担任仪仗使,刘禹锡请求充当仪仗判官,因元衡与王叔文不和,因此拒绝了刘禹锡的请求。自此,刘禹锡等革新派与武元衡就留下了过结。后来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朝廷曾一度想要提拔他当州郡长官,但担任宰相的武元衡均予以干预,事遂不行。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唐代自开国以来就存在着以关陇士族为核心的贵族统治阶层,而科举的实行则让很多寒门之士走上了政治舞台。包括刘禹锡在内的永贞革新集团中的很多人,就属于这样的科举寒士阶层。而武元衡为武则天堂兄之后,属于传统的贵族阶层。唐代的很多政治事件都可以从这两个阶层的冲突来进行解釋。刘禹锡这两首诗,也正产生于这样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