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绿色供应链构建研究
——以我国制造业为例

2022-04-22梁春树LIANGChunshu

价值工程 2022年14期
关键词:要素供应链制造业

梁春树LIANG Chun-shu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50)

0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制造业在改善国民经济生活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是严重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造业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源监管和开展环境治理等手段,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质量问题,许多工业区和服务业密集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依然严峻,资源利用率依然有待提高。绿色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发展大理念背景下的产物,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绿色供应链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上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企业社会责任等理念,统筹考虑了产品制造前、产品制造中和产品制造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助于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社会经济进步和提升国际形象的内驱动力。总之,构建绿色供应链,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产业链风险,推动产业链协同、共赢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本文将从产业生态视角去研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以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协同效应。

1 研究现状

近50 年来,关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持续深入。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吴绒(2016)构建了制度、管理、技术三大驱动体系协同作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模型[1];唐瑞霞,马丽等(2017)基于SWOT 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构建出四边形,提出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具体战略对策[2]。曹裕,刘子豪等(2017)研究了无政府激励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问题,证明了信息不对称下合作决策的优越性[3]。尚文芳,陈优优等(2018)建立了零售商制造商研发成本费用的博弈模型[4]。徐苗,张宇(2020)基于全要素视角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企业全要素运营效率[5]。杨宏林等(2021)考虑策略型消费者和政府补贴双重因素,建立了无政府补贴,有政府补贴(补贴制造商,补贴消费者)下的三种绿色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了单一制造商的产品绿色度与两阶段定价决策[6]。张冲等(2021)研究发现零售商融资模式下的绿色水平更高,因此对制造商的利润和环境绩效的提高更为有利[7]。

综上所述,目前鲜有论文从产业生态视角去考虑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的构建问题,本文将以我国制造业为例,依托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产业生态视角探索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2 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应对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而提出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类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和“环保”理念融入供应链,形成了绿色供应链,致力促进供应链上的资源循环利用和极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2 产业生态理论 生态系统概念最终出现于生物学界,后被学者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在产业分析领域,称之为“产业生态”,是指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中间商、政府及消费者之间持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形成的一个相互依赖、协同共生,具有稳定性、独立性的有机整体。产业生态由功能相对独立且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不同的要素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产业生态,不同的产业生态造就特征各异的产业生产系统,从而导致局部结构与演化特征的不同。同理,制造业生态由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组织、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制造业生态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不同的产业生态形成不同类型的制造业结构体系,存在“生态组成要素——协同支撑作用——产业结构体系——价值功能实现”的生态因果作用链条。良好的制造业生态能够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提升价值,反之则可能导致制造业升级滞缓,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因而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就必须全盘考虑生产要素、企业组织、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全面发力,才能构建能够适应整个生态系统发展的绿色供应链。

3 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构建设想

3.1 基于产业生态的制造业绿色供应链

本文沿用Jeremy Hall 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消费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条上的每一个结点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生态管理上实现协调统一,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8]。在产业生态视角下,绿色供应链以“绿色”为引领,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通过推动或拉动的方式,实现产业链的绿色协同与高质量发展[9]。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最终影响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绿色供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营销——绿色消费”以“绿色”为引领的产业生态链。供应链上的各方在相互博弈中,有机组成一个以绿色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逻辑主线的有机循环体。这个有机循环体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运转。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产业生态圈构建的绿色供应链

3.2 基于产业生态的绿色供应链的构成要素

3.2.1 主体 从图1 可以看到,基于产业生态的绿色供应链包括原料供应商、零部件生产商、产品制造企业、物流公司、经销商、消费者和回收处理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可以形成以下的互动关系:

①核心制造企业主导型。即最终产品生产制造业为核心,其他企业为从属。核心制造企业基于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主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绿色供应链,输出绿色产品。制造业处理主导地位,占据选择权和评估权优势,通过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筛选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引导上下游进行绿色要素供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

②零售商主导型。即零售企业核心,其他企业从属。零售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出于继续主导市场的需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出售绿色产品。上游的企业出于长期发展需要,响应零售企业需求,转型设计、生产绿色产品。零售企业具有足够的选择权和评估权,提出绿色产品的设计需求,上游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供应。

3.2.2 环境要素 基于产业生态构建的绿色供应链,是在各种环境要素作用下运作。从图1 可见,绿色供应链的外部运营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同的环境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业生态绿色供应链。

①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绿色供应链的外在影响要素,起关键性导向作用。政策环境是政府发挥作用的载体。各级政府通过形形色色的政策措施或鼓励或推动或支持或限制特定产业发展,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绿色产业等,调节产业发展节奏。政府采取的政策手段有政府采购、税率、补贴、利率、准入机制、定价机制、行政监管等。绿色供应链的活动主体依据政府的政策而调整战略。

②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绿色供应链的外在影响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载体,起关键性影响作用。市场需求是关键因子,解决绿色供应链产品由谁购买、市场需求规模及结构等问题。市场需求是制造业发展的动态牵引,是制造业生态的价值导向,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动力源泉。作为盈利性组织的企业,在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成本的同时,首先考虑构建绿色供应链的经济成本。经济成本考虑的要素包括生产要素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产业结构、资源稀缺性、交通运输成本等。在可承担的经济成本的基础上,企业会参与或构建绿色供应链。

③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绿色供应链的外在影响要素,起间接性影响作用。社会环境中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文化背景这三个要素是关键性因子。人口规模影响市场规模。年龄结构影响市场需求。文化背景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接受程度。

④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绿色供应链的外在影响要素,是人类对宜居环境的要求迫使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人类追求理想的生态环境之时,当意识到当前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会影响或破环理想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做出改变,开始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

3.2.3 人才要素 人才要素是绿色供应链的核心要素。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质量和人才成本是企业选择参与或构建绿色供应链时考虑的核心要素。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传统供应链向绿色供应链转变,全都受制于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专业性。人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影响人才结构,从而影响制造业的发展生态。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初期,专业人才资源相对稀缺,导致人才成本高居不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参与或构建绿色供应链的决定。此外,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也是推动绿色供应链构建的关键性人才资源。

3.2.4 创新要素 创新是制造业实现绿色化供应的动力源泉,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基于产业生态视角构建的绿色供应链,是全过程全链条全面实现创新的结果。包括了管理理论创新、能源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及企业间合作方式创新等。绿色供应链涉及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涉及到利益分配,无意中要求企业创新合作方式,共同致力于构建绿色供应链。

3.2.5 机会要素 机会可遇不可求。无论是以制造业为主导形成的绿色供应链还是以零售业为主导形成的绿色供应链,离不开对所处形势的精准分析,从而抓住一瞬即逝的机遇。只有想持续满足市场新需求的企业才能有“发展机遇”。企业参与或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机遇可能是政府发布的新的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或生态建设,或者传统技术出现断层;或者是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剧增;或者是生产要素成本剧增等。机会要素影响其他四个要素的变化,导致机遇可遇不可求,但可以创造。

3.3 基于产业生态的绿色供应链构建框架思路

综上,基于产业生态构建绿色供应链,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才要素是推动绿色供应链形成的核心要素,环境要素孕育着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创新要素是绿色供应链形成的根本驱动,而机会要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以制造业为主导还是以零售业为主导,从产业生态视角去构建绿色供应链,都必须统筹考虑上述四大要素,处理好企业短期目标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关系,处理好企业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企业生存发展与产业生态良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链条上下游间短期合作与长期战略合作的关系,处理好链条与链条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产业生态的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构建分析模型

其次,创设良好的运营环境。制造业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符合人类生活需求的产品服务。不断提升终端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是制造业企业或零售企业参与和构建绿色供应链的外在动力源。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观,倡导、推行全面绿色消费,持续培养绿色消费习惯,从而不断为制造业企业创设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为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更多的助力。此外,制造业企业内部应改变管理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深刻认识到企业参与和构建绿色供应链,不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要求,同时又是企业自身提质增效、承担企业责任的内在要求。这是企业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政府绿色环保政策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谋取最大化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当企业内外部达成这样的共识后,将为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提供更多内部助力。

最后,标准先行,构建绿色供应链首先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性强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在传统的供应链评价体系中,增补供应链绿色度评价内容,如包括三废排放达标率、噪音污染程度、清洁生产水平、能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回收再利用率和环保投入比等指标,形成新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此外,在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方面,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应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一致。企业在等待国家的通用标准体系出台之时,可以结合市场的需求,参考国际通用做法,在现行的产品、管理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增补“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要求”等绿色产品和绿色管理要求内容,便于绿色供应链上各方的深度合作。

猜你喜欢

要素供应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