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以淮北市相山老城区为例
2022-04-22郑影ZHENGYing
郑影ZHENG Ying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 230001)
0 引言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提高,城市以快速、机动化为导向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不断加强,但随之带来了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可有效缓解城市拥堵、交通污染问题,符合当下“绿色、环保、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步行与非机动车为主体的慢行交通是一种低成本、无污染、土地资源节约的交通系统,发展慢行交通,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打造绿色节能城市意义重大。
《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要求“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合理规划步行、非机动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提出加强“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慢行交通系统还能将城市风貌、景观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以及产业创新紧密结合,是打造城市风貌,建设绿色健康、和谐宜居、低碳城市的重要举措。
新形势下的城市要发挥慢行、公共交通的优势,建立良好的换乘体系。对于长距离出行者,积极引导“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模式;对于短距离出行者,积极引导非机动车、步行出行模式。“最后一公里”是实现绿色交通结构的关键,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的出现及发展,为“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基础保障,在地铁站、公交站、商业区、居民区、校园提供停放点,助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因此,尺度适宜的慢行交通空间、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是构建绿色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以往城市建设时对慢行交通重视不足,很多老城区存在建筑密集、道路宽度不足、慢行空间侵蚀严重、慢行设施缺失等问题,本文以淮北市相山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善策略。
1 淮北市相山老城区现状调研
淮北市是因煤炭资源兴起的城市,建城初期以相城为行政、文化、经济为中心,西北背靠相山自然山脉,东南围绕闸河煤田,淮海路、古城路、孟山路等道路的兴建,拉开城市发展的序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淮北市形成了以相城为中枢,杜集、烈山等多片区共同发展的城市格局。“相城”主要指相山老城区,南至符夹铁路、北至相山脚下、西至濉溪路、东至泉山路、东山路,面积3.83平方公里,是淮北市的商业、金融、医疗、教育中心,是老淮北人心中的“市中心”,周末及节假日的主要集聚区。
笔者对相山老城区道路、街巷及沿线街面情况进行了调研。该片区有淮海路、孟山路、长山路等5条主干路,古城路、鹰山路、相山路3条次干路,环山路等17条支路,教育巷等18条街巷。该区域步行道总长29.61km,密度7.73km/km2。该片区集聚火车站、客运站、医院、教育、淮海路商业区等大型公共设施,人口密度高,街面活跃度高,慢行交通出行多,对慢行交通系统要求高,但是现状慢行系统受到不合理的路网结构、占道停车等因素影响,空间受损、路权被挤压,通行舒适性差。见图1和图2。
图1相山老城区路网
图2现状调查
2 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干道与商业轴功能干扰
淮海路是老城区东西向主要交通道路,也是连接凤凰山经开区、杜集区的对外交通道路,沿线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华松国际、工人文化宫、久兴批发购物中心等众多设施,道路的商业轴属性与干道交通功能混合,相互干扰严重。淮海路以北400~800米范围内为居住区,内部有2所大型医院、1处4A景点公园,但进出道路等级低、空间有限、停车占道现象严重,且缺少东西向贯通道路,需借助淮海路疏散东西向交通,加重了淮海路的负荷。淮海路两侧建筑密集,道路空间有限,慢行交通路权常被机动车挤占,慢行空间受损,慢行环境较差。
2.2 人口密度高,慢行道密度不足
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商业商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活动高度集聚,慢行交通需求大。现有的步行、自行车道密度低于《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标准,慢行道路密度不足。
2.3 机非混行,非机动车骑行安全性差
相山老城区有25条道路18条街巷,大多为机非共板形式,仅淮海路、古城路、孟山路少数道路采用划线隔离形式,其余均为机非混行,非机动车骑行安全性很差。
2.4 停车占道现场严重
相山老城有公共停车场33处,停车位1887个,其中占用行车道、人行道28处,停车位979个,占公共停车位51.9%。半数以上道路、街巷存在合法占道停车或违法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影响慢行交通的活动空间,割裂慢行路径连贯性,降低了慢行环境的舒适度。
2.5 缺少有效的立体过街设施
相山老城区仅在古城路三实小、二中附近有1处天桥,其他均未设置立体过街设施。淮海路作为老城东西向交通干道、老城商业中轴,繁忙的机动车流与商业区的慢行交通流干扰严重,在购物中心、医院、批发市场等人流量较大路段,缺少立体过街设施,导致行人过街等待时间长、绕行远、过街不便捷,乱穿道路现象时有发生,安全隐患大。
2.6 慢行系统不连贯、细节不到位、慢行环境差
部分道路占道停车、自行车停放点不足、自行车停放不规范,割裂了慢行路径的连续性。部分道口、交口路缘石过高、无障碍坡度细节不到位,影响了步行空间的舒适性。交口街角空间不足,行人过街等候区空间受限;交口处机动车道挤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等候区空间不足;交口转弯半径偏大,行人过街距离较长,非机动车过街流线不顺直。
3 慢行交通系统改善策略
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导向,从改善路网交通、增加慢行道、提高机非混行安全性、改善慢行路径连贯性等方面提出优化、改善策略。
3.1 优化路网结构,分流淮海路交通压力,提升商业轴的慢行环境
在淮海路以北区域增加东西向贯通道路,打通环山路-环孟路-民生路-幸福路-榴园路-环山东路,建立起淮海西路至东山路的联系,引导凤凰山经开区至杜集区的过境交通流,减少过境交通从商业区穿行,增加相山公园、矿山医院的对外通道,减轻淮海路的交通压力。古城路向东跨越符夹铁路,惠黎路向西穿越电厂贯通至凤凰工业园,增加老城区与凤凰工业园、城东的联系通道。老城区现状的“一横”增加为“三横”,大大提高了老城路网东西向疏散能力,减少了淮海路的交通流。减流后的淮海路噪音、灰尘、污染均会明显改善,也会把更多街头空间用于改善慢行交通空间,通过设置花坛、座椅、雕塑、路灯、艺术铺装,提升商业轴的慢行环境,特别是步行环境,打造具有标识性的品质商业区。见图3。
图3路网结构优化
3.2 整合支路系统、增加慢行系统空间,明确路权
淮海路以北区域居住密集,但支路分布不均,密度不足,机非混行严重,慢行交通空间不明确,机动车挤压非机动车现象严重。可结合现状实际情况,整合支路系统,明确路权。将明星巷等空间良好的街巷升级为支路,通过标线将机非车道隔离,明确慢行交通的活动空间;将空间尚可的北山巷、利民巷升级为单行道,通过环山路、淮海路、民生路等形成环路,并通过标线划出慢行交通空间。建安路、闸河路等支路利用道路空间、建筑退让空间,增加或加宽慢行交通空间,提高道路的慢行交通能力。慢行空间可通过划线或彩色路面加强标识,明确路权,保障慢行交通空间的连续性、系统性。
3.3 梳理街巷,打通断头,改善慢行环境、提升步行空间品质
老城区街巷狭窄、部分断头,附属设施不完善,步行环境差。结合实际情况,可将空间充足的街巷升级为支路;空间受限的街巷改造为慢行专用道,如和平巷、永安巷、建行巷等;友谊巷两侧商业门店密布,通过路面改造,增加标识、路灯、艺术铺装、小品,升级为步行专用道;打通现状断头的“死胡同”,增强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达性。街巷可通过增加路灯、标识、花箱,粉饰围墙,改善慢行环境,条件许可时可将实体围墙改造为镂空围墙,增加慢行道的通透性,提升慢行品质。
3.4 机非混行,非机动车安全性差,针对性提出改善措施
相山老城区众多道路、街巷中,淮海路、古城路、孟山路少数道路为标线隔离的机非共板形式,其余多为机非混行,电动车与机动车抢道现象明显,非机动车骑行安全性差。本文针对老城区主要道路提出改善措施。
淮海路、古城路、孟山路现状机非共板,施划标线隔离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可在标线处增加护栏进行物理隔离,保障骑行安全,淮海路远期改造时建议采用绿化带隔离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既实现物理隔离,又增加道路的景观性、生态性。淮海路、古城路现状公交站点机非混行,公交车停靠时行车轨迹与非机动车骑行轨迹冲突,存在安全隐患。可采用压缩人行道,设置“岛式”公交港湾,将公交车行驶轨迹与非机动车完全隔离,提高非机动车骑行安全性。长山路可压缩人行道加宽车行道,划出非机动车行驶区,对空间允许的公交站点进行公交港湾的改造,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濉溪北路北段机非混行,安全性差,可改造人行道、绿化带,将现状的机非混行改造为人非共板,通过路面材料划分行人区与骑行区,明确路权,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教育巷空间有限,保留机非混行,倡导机动车礼让非机动车,采用限速、增加监控设施保障礼让文明,清理人行道停车,保障步行空间的连贯性。鹰山路北段、洪山路北段现状为单行道,考虑慢行系统不适宜长距离绕行的特点,通过压缩人行道、取消路边停车位,施划非机动车双向通行区,清理人行道障碍,完善监控设施,保障慢行交通的活动空间。相山路北段现状路边停车影响慢行交通的活动空间,可通过取消停车位,划出非机动车行驶区,明确非机动车路权,保障慢行交通空间。
图4增加立体过街设施
3.5 整合老城停车资源,减少占道停车,还空间与慢行系统
老城区占道停车现象严重,制约了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解决好停车问题是保障慢行交通空间的关键。淮北市总规规划的公共停车场存在“欠账现象”,可加强未建公共停车场的配建工作;对现有的原工业学校停车场、原二职高学校停车场、相山公园南门生态停车场等公共停车场采用立体停车的方式进行扩容,提高停车场的容纳能力;加强现状建筑及土地资源调查,利用现有闲置土地资源或临街企事业单位可利用的停车资源,规划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整合相王购物广场、金鹰购物中心、华松国际等已建商业大厦的地下停车资源,实行白天服务于商场,夜间服务于周边居民,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效率;后期开发建设的所有建筑物均要求高标准配备地下停车位,满足自身及附近区域的使用。通过上述措施,可提高老城区的停车能力,减少占道停车现象,保障慢行交通的活动空间。
3.6 立体过街设施的完善
老城区人口密度大,火车站、客运站、医院、商业街等大型公共设施集聚,人流量大,特别是淮海路沿线,商业轴与交通干道功能混合,机动车流与行人过街需求冲突严重。立体过街设施可以解决这些冲突,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城可在人流密集处适当增加立体过街设施,如人民医院口、淮孟路口、友谊巷口、久兴批发市场北口、客运站出入口等节点。立体过街设施应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匹配,利于提高城市品质、塑造老城风貌。见图4。
3.7 慢行交通环境的改善
整合、改善老城区的停车资源,取消路内合法停车,对于人行道占用严重路段设置阻车桩,加强道路空间管理,避免违法占道停车、占道经营,保障慢行交通空间。平面过街设施应平整连续、无障碍物,遇高差缓坡处理,保障慢行交通系统的舒适性。增加自行车停放点,规范停车行为,减少乱停乱放对步行空间的影响。
注重交口慢行交通的人性化建设。重视交口三角区内事故隐患,控制机动车转弯半径,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机动车右转导流线,提醒慢行交通注意安全;两条以上车道的道路,加大停止线与人行横道线距离,扩大外侧机动车道视野;针对慢行过街流线长、不顺畅的交口,将人行横道前移、非机动车流线取直,减少绕行;过街距离长的交口,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保障过街安全;禁止机动车挤占非机动车等待区,设护栏物理隔离,保障慢行交通路权,在空间受限交口可通过压缩人行道,扩大非机动车等待区;在非机动车流量较大路口设置左转待行区,并喷涂彩色沥青加强标识,提高非机动车的过街效率及过街安全;针对人流量较大路口实施机动车礼让慢行交通,在人行横道线两端、行人信号灯杆、停止线前施划礼让性的文字,并增设抓拍系统,增强机动车让行意识,深化礼让文明,营造良好的慢行环境。
在慢行空间内,通过增加路灯、人性化标识、花箱、隐形井盖、创意铺装等,美化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助力品质城市的建设。
4 结束语
绿色环保、安全宁静、人文关怀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举措,积极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淮北市相山老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改善路网、增加慢行道、提高机非混行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改善策略,旨在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引导“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出行模式,构建城市的绿色交通结构,以达到推动城市向绿色城市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