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阴止泄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2-04-22赵天喜钟海平
赵天喜 蒋 凯 钟海平
诸暨市中医医院 浙江 诸暨 3118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它与排便相关或伴随着排便习惯改变[1],但不能通过常规检查所解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亚型,以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便为特点。笔者应用清代名医陈士铎的消阴止泄汤[2]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8.5±3.4岁;平均病程17.2±1.7月。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5.1±4.2岁;平均病程18.7±2.1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3]:反复发作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具备以下任意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相关;②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伴有粪便性状或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指符合上述情形并伴有异常排便(按天数计算)中大于1/4为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的6或7型,且小于1/4的排便为1或2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脾肾阳虚证的证候分类标准[4]:主症:①腹痛即泻,多晨起时发作;②腹部冷痛,得温痛减。次症:①腰膝酸软;②不思饮食;③形寒肢冷。舌脉: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②病程在9个月以上;③年龄18~65周岁;④获得本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核实和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肠道肿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者;②因故未完成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能继续该治疗方案者按脱落处理。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患者戒烟限酒,避免进食敏感食物,适当运动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对照组予口服匹维溴铵片(法国苏威制药生产,规格50mg/片,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396),1次1片,每日3次,进餐时口服。观察组予消阴止泄汤口服,方药组成:山药30g,苍术、炮附子(先煎)、炒白术各10g,干姜6g。水煎服,一日1剂,煎取2次,每次180ml,早晚饭后各1次温服。两组均治疗6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关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5]进行制定。主要观察指标:腹痛、腹泻应答率,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次要观察指标:腹泻、腹胀、畏寒、纳差等中医证候积分。腹痛、腹泻应答率采用每周应答法:①腹痛强度:过去24h中最严重的腹痛评分,每周平均值比基线下降至少30%;②粪便性状:每周至少有1次6型或7型粪便性状的天数较基线至少下降50%。通过腹痛数字等级量表(NRS)评分法及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腹痛腹泻应答率进行评价。疗效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4]制定,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腹泻、腹胀、形寒肢冷、不思饮食等临床症状参照《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专家共识意见》[6]评分。每个症状从无、轻、中、重度分别赋予0、1、2、3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重。
3.2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两组治疗6周后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6周后腹痛腹泻应答率[例(%)]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纳差2.21±0.78 0.85±0.15*#2.18±0.82 1.94±0.62例数32 2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腹痛11.45±2.34 4.25±1.02*#12.38±2.78 5.84±1.22*腹泻5.82±1.34 1.13±0.42*#5.20±1.85 3.56±1.12*畏寒2.46±0.64 0.73±0.53*#2.33±087 2.02±0.58
4 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报道[7]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普通人群中其患病率为0.82%~5.67%,该病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一般研究认为它与胃肠动力改变、肠道菌群失调[8]、心理因素[9]等相关,对于该病的治疗以胃肠道解痉剂、胃肠动力调节药、精神心理药物等为主,具有一定效果,但疗效不太满意,停药会复发,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优势,根据其临床腹痛腹泻的特点,一般医家多认为其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10]。《景岳全书》载:“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脾土失煦,脾失健运,寒湿之邪内停,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湿浊下降,则发为泄泻。
消阴止泄汤是清代名医陈士铎《辨证录》中治疗泄泻的一首方剂,该方由附子、苍术、白术、干姜、山药组成。方中附子味辛性大热,中暖脾土,下温肾阳,散寒止泄;干姜辛温,守而不走,专主温里祛寒;助附子扶阳散寒;白术甘苦而温,健脾益气而消胀满,燥湿利水而止泄;苍术气味雄厚,辛温能燥散脾胃之寒湿,芳香可祛除肠道秽浊之气,二术合用共助姜附温肾健脾,散寒除湿;山药性味甘平,平补脾肾之气阴,在方中有补阴生阳之妙,正如其文中自述:“用苍术以祛邪,用白术以利湿,用姜附以生阳足矣,何又入山药补阴之多事也?……不惟阳气消亡,而阴精亦必暗耗,加入山药之补阴者,补真阴之精,非补邪阴之水也。况真阳非真阴不生,补其真阴,正所以速生阳气耳。”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肾,补脾燥湿,散寒止泻的功效,正契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的病机特点。本研究表明,运用消阴止泄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改善腹痛腹泻等主要临床症状,提高腹痛腹泻应答率,提示消阴止泄汤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较好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临床研究进行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尚短,其远期疗效尚需在今后进一步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