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推社会救助事业开新局
2022-04-22
近日,人民网发布“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乡村振兴”位列其中。社会救助特别是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民政部门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民政部门以大数据为抓手,全面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从茫茫人海中快速找到困难群众,主动实施精准救助,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共享到“数字红利”,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助推了社会救助事业开新局。
聚焦“急难愁盼”设立兜底保障低收入人口的信号灯、预警器
2021年6月和8月,民政部分别召开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视频调度会议,督促各地将建好用好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低收入人口平台)作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展常态化救助帮扶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予以推进。
按照低收入人口平台建设方案“三步走”实施步骤的时间节点,统筹推进,倒排工期;加强数据汇聚和更新完善;强化信息平台监测预警能力……民政部制定《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总体建设方案》,编写《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指南》,举办专题培训班,建立通报制度并实行“月监测、季评价”,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建设低收入人口平台,打造低收入人口数据库。
一年来,全国民政系统上下协同发力、线上线下一体联动,已基本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归集5800多万低收入人口信息,实现对所有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易返贫致贫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类型的全覆盖。以大数据为支撑,民政部进一步拓展应用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平台的监测预警功能。
在大数据助力下,因自身能力较弱无法申请救助、低保边缘家庭面临各种实际困难、因救助资源分散无法形成有效合力等涉及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低收入人口平台正在成为兜底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的信号灯、预警器和安全网。
运用“铁脚板+大数据”全面掌握低收入人口底数
居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于大爷,单独居住。平日里,出来买东西时,他会在附近的凉亭里歇歇脚。社区志愿者看到于大爷,都会和他聊上几句。
不久前,社区志愿者没有看到于大爷,怕他出事,就去家里探望。敲门无人回应,社区志愿者通过窗户看到于大爷躺在地上。志愿者立即请民警开门将其送往医院,并及时告知社区工作者。因送医及时,老人很快就康复出院了。考虑到于大爷年事已高、不适合单独居住,街道向沙坪坝区民政局申请了养老床位,让老人住进了福利院。
为了让更多像于大爷这样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及时救助,沙坪坝区民政局探索建立“你在哪里”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发动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扫楼”。去年,沙坪坝区民政局还整合高校志愿资源,组织开展为期两周的入户走访及信息建档工作,实时更新困难群众信息数据库,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
2021年,民政部印发《“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实施方案》,动员基层救助干部、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用“铁脚板”走村入户,将低收入人口底数摸排出来,面对面摸清他们的救助需求。各级民政部门全年累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185万人次,发放资金19.5亿元,累计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个案问题14.5万个。
民政部还鼓励各地运用微信、APP小程序、手机短信等智能化手段,推进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通过“掌上办”“指尖办”,方便困难群众查询办理社会救助。
除了通过入户走访、困难群众自主申报外,民政部还指导各级民政部门与教育、医疗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乡村振兴等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共享,全面了解掌握低收入人口相关数据信息。
在全部已脱贫人口中,共有1817.1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等兜底救助范围;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中,共有240.25万人纳入救助范围,占三类重点人群总数的46%……这组数据来自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的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通过定期开展比对,指导地方做好摸排核实工作,重点摸清了脱贫人口相关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牢牢兜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功能
去年7月,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于家扶宁村村民于某拿到了低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于某育有两女,2017年办理离婚。离婚后大女儿由他抚养,小女儿归前妻抚养。于某平日外出务工,生活过得还算宽裕。去年初,于某因患病住院治疗,先后花费7万余元,无法工作,大女儿还要上大学,再加上后续治疗费用,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在山东省社会救助数字平台上,卜庄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张建娣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和部门间数据共享,发现了于某家存在致贫风险。根据预警信息,工作人员迅速入户调查核实。针对于某家的困难,于2021年7月帮助于某及其女儿办理了低保。同时,根据于某住院花费实际情况,给予于某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5537元。
“监测—预警—核实—处置”,当地民政部门对于某一家的发现与救助,清晰显示了大数据全流程助力困难群众发现与救助的运行机制。
对于纳入动态监测数据库的低收入人口,民政部指导各地民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联动,形成实时低收入人口数据信息;当低收入人口遭遇重大疾病支出大额医疗费用,以及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事件时,将触发自动预警,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至基层工作人员;接到预警信息后,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及时入户走访核实,了解相关信息,及时在信息系统反馈;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县级民政部门开展综合评估,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主动给予相应救助。依托大数据,监测、预警、核实、处置环环相扣,力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
家住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尧石二村的孙启萍,60多岁,因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无法正常行走,与两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仅靠她微薄的退休金维持日常生活和治疗。针对他们家的特殊困难,社区为她两个儿子办理了低保。为了补贴家用,孙启萍自制手工棉鞋,社区志愿者网上帮她“带货”,孙启萍因行动不便,社区救助小管家、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经常帮她跑腿买药、打扫卫生,提供精准的救助服务。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救助,孙启萍一家三口渐渐走出生活的困境。
孙启萍一家走出困境,得益于栖霞区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创新开展分群分级服务类救助的探索。作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栖霞区在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的基础上,突出“服务+”,将服务对象分群锁定,将服务需求分级响应,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创新打造服务类救助“云超市”,困难群众在线预约、掌上下单,服务类救助一键抵达、高效便捷。
围绕党建+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等课题,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开展的“分群分级”推进服务类救助等15个创新实践案例被列入了民政部“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为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基层实践支撑。
民政部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5800多万困难群众实施针对性救助帮扶。其中,约4700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正在获得常态化救助帮扶。约400万刚性支出家庭的困难人口曾经获得过临时救助。约700万暂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日常监测,符合专项救助条件的,由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或就业等专项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
一年来,民政部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实时预警、主动救助和综合救助帮扶,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了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