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022-04-22郭义才张雪梅
郭义才 张雪梅
目前,“双减”政策正如火如荼推进,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双减”政策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最新动向和历史性變革。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双减”政策与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背后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
首先,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华古典名著诗词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不允许开展学科培训,但是素质拓展教育是可以利用假期开展的,而且不久的将来,体育和美育中考占比会逐步提高。不得不说,这是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又一次宣战。在此背景下,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华古典名著诗词一定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深化高中考试改革和提高阅读量奠定了基础。“双减”政策下,高中考试改革也在深化之中;深化高中考试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孩子现在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不久前,“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这句“耸人听闻”的话,着实让在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吓了一跳!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第一,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 000字,现在是9 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第二,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20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高考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对于阅读少、不读书、不思考、写字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也就是说,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再换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随着国家“双减政策”推动“高考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各学科具有阅读意义的中考、高考题目应运而生,学生参加学科培训、辅导的意义逐渐消失,若再弃阅读而言“培训”“辅导”,这就好比跑步时不仅脱离了“跑道”这么简单,甚至是“南辕北辙”了。
二、“双减”政策下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无论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谢尔盖米哈尔科曾说,阅读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还包含多种学科知识,这比让学生只学习知识点更加有用。各级“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课外时间多了,加大阅读量是必然。
阅读可以开阔中小学生的视野。博览群书才能博识,阅读可以让中小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通过阅读,可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这可比学习科学、历史等科目更加有趣。
阅读可以开拓思维、提升理解能力。一般而言,喜欢阅读的中小学生,词汇量更丰富,拥有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也会更高。这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动物,语言越清晰,思维就越清晰;而且喜爱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从不读书的人快得多。
阅读可以培养中小学生想象力,提升写作能力。书中世界广阔无限,充满想象、好奇与机遇。不论现实世界如何狭隘枯燥,但爱阅读的中小学生理想远大,梦想无穷,创意无限。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故事、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都将成为中小学生写作的素材、借鉴的范例。
阅读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其更勇敢。通过阅读书中复杂的论证及情节,中小学生在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这种探索未知知识的勇气,可以让其人生变得不平凡,从阅读中看见常人所未见的风景。多读书,能教会中小学生不畏惧自己的渺小,勇敢自信地做自己。敢于勇敢地去尝试未知,对伟大的事物心怀敬畏。学会待人和善,懂得善于运用智慧去克服更大的困难。
阅读可以增强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多读书的中小学生,接触各种文章内容,会思考书中人物的言语、行为,思考能力、解读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表达能力自然就得以提升了。不爱读书的中小学生,语言能力相对就会差,表达内容有限从而影响交际能力,爱读书的中小学生所接触的层面就会广,在与人交谈时就自信、大方。
阅读可以帮助陶冶情操,培养气质。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不仅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中小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岳飞、杨家将的精忠报国、林则徐、孙中山的爱国卫家、雷锋的助人为乐……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境界得到洗涤和净化,也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打下深厚的基础。喜爱阅读的中小学生,言谈举止等气质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双减”政策实施后,K12(指基础教育)校外学科类培训教育机构逐渐退场,中小学生的学习更多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没办法急功近利。阅读则是为头脑和心灵充电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子女沟通的主要桥梁。
三、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笔者认为要做到“四到位”。
(一)阅读氛围营造要到位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文化墙、图书角等基础设施,让无声的环境变成有声的语言;二是创立阅读兴趣、社话剧社等社团,增配课内外阅读书目,开设有关阅读的校本课程,让阅读有组织、有媒介凭借;三是学校以校级或班级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沙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性质竞赛活动,激发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四是主管部门或教科研部门或学校调研后,制定、下发和逐步健全评价机制,促进阅读兴趣的形成,并长期坚持,例如可以设立“书香少先队、团支部或班级”这样的集体荣誉;五是依据“全民大阅读”,教职工要以身作则阅读,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
家庭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一是家里藏书很重要。一个跨越国界的研究团队历时20年,分析了27个国家,73 249个家庭的数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孩子的教育而言,阅读是收益最大的投资”。家庭中要随着子女的年龄的增长购买合适的书籍,要有少儿读的、中小学生读的和成年人读的;有课内的资料,也要有课外阅读的,包括知识、兴趣读本、生活一点通、四大名著、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红色书籍等。二是建立家庭阅读区域。购买的书籍要分门别类地上架,俨然一个“微型图书馆”,家庭成员可以随时取放图书。有这样的氛围,相信子女一定会爱上读书。三是举办家庭性质的“亲子阅读”“阅读竞赛”等家庭阅读活动。家庭阅读是学校阅读的延续和拓展,为孩子创造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子女爱书、爱读书。四是家长要把“家庭阅读”变成书香氛围很浓的家风、文风,同时把“书”的“营养”长在家长的“骨肉”里,而长在子女的骨髓里,功德不减学校阅读和学校教育。
社会要营造无功利性的自觉阅读氛围。中宣部通知明确指出,做好2021年全民阅读工作,对推动书香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凝聚全国人民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必须让阅读成为全民的习惯。一是为“书香中国”营造环境氛围。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书香中国”建设,加强优质出版内容供给,优化基层阅读资源配置,改善公共场所阅读条件,不断满足人民阅读新期待,无论城市和农村,都为全民阅读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环境。二是倡导全民阅读,充分发挥好这些硬件设施的作用。同时,突出主题主线,紧紧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充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抓实、做好主题阅读工作,通过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引导全社会广大群众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激发阅读的热情,掀起全民阅读热潮。三是“新华书店”等专业书店、图书城和图书馆对外开放。专业书店、图书城不仅售书、卖书,均向社会开放,供各级各类人员阅读、查阅资料,为全民大阅读贡献源源不断的后续资源力量。四是专业图书机构与学校、家庭联谊,做引领“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主推手。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新华书店等专业图书、藏书机构、部门,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口碑,是几代中国人无法忘却的记忆。因此,新华书店等图书、藏书机构、部门责无旁贷地成为引领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主阵地、主推手。
(二)课内外阅读指导要到位
学校要以教材为抓手,教师要“授之以渔”。笔者认为,中小学校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习得“三类八法”,为中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奠定基础。
第一类,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文本中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此类包括“三法”:一是题目“扩词扩句”法。顾名思义,就是对课文的题目用扩词扩句的方法稍加扩展而成为主要内容。二是“六W”叠加法。这六个 W 分别是:Who(谁或什么结构)、What(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How(怎样发生的)、When(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Where(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师教学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时,引导学生把这些要素用简洁的语言串连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果实”摘取收获法。秋天,果树上果实陆续成熟了,农民寻找、摘取、收集成熟的果实才是收获。一本书、一篇文章如同“一棵果树”,寻找“阅读”中的“成熟果实”,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加以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类: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评价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此类包括“三法”。一是事件分析法。阅读“事中有人、人中有事”的文章或书目,通过仔细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就可以感知人物的形象。二是环境分析法。历史的车轮都是前进的,每前进一定距离都有一定环境,都会一定人物出现,一些事件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环境,准确地把握人物特点及精神品质。三是细节分析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第三类: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鉴赏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欣赏、品味文章中的精美词句,习得语言的精髓,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品味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类包括“二法”。一是感悟恰当的修辞运用法。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具体、形象,使说理更透彻。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文章、书目内容中的修辞法运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准确词语运用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精美的词句;品味时,通过换换、加加、减减等,引导学生推敲、揣摩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例如,《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佳句,这是因为:“绿”字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这是本诗的主旨;用“绿”字,作者可以最大化形容江南的美丽春色;“绿”字在色彩上极其鲜明,很容易就让人产生联想,甚至具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始终若用“到”“过”“入”“满”等词便没有此等效果。
(三)课外阅读活动要开展得到位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奠定高尚的阅读文化品质。那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怎样做才算到位呢?
1.开展“文摘”性的兴趣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在課外阅读优秀文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文摘”。一是成立“文摘”专项小组。为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小组成员把精彩的片段、诗句、名言等摘抄在“黑板报”的“文摘”专栏上,再要求全班学生抄在自己的文摘本上,达到“过目成诵”“熟能生巧”。二是开展剪报、集报活动。剪报、集报也是属于“文摘”性的兴趣活动,是中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在看报纸杂志时,把报纸上的精华剪下来(这里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摆设的公共用报用刊不能剪报,废旧、过时补用的报刊杂志才可以),贴在厚厚的本子上,学生之间相互传递、相互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审美力。
2.开展文学社团活动。一是复印优美篇章、片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文学社团成员复印优美的文章、片断,发给学生认真阅读,撰写体会,谈谈感想。二是开展参观,访问等活动。“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撰写、编印文学社刊,发放到班级、团支部,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四)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要到位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包括课内和课外。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与展示机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课堂教学研究表明:课堂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合作交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合作交流可以发挥教育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合作交流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改革,得出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展示与交流、合作与竞争,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自我;开展阅读交流时,教师还要鼓励每位学生勇敢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从而真正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科学合理分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的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课外开展评比交流活动。第一,以“赛”促交流。学校、班级利用“特色早读”“悦读时光”“阅读在线”等形式开展“阅读比赛”“新书介绍”“文摘评比”“社刊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及阅读鉴赏能力、演讲能力和时事政治的讨论学习能力。第二,开展专题“辩论赛”。学校、班级以少先队、团委、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专题辩论赛,提高学生辩论能力、逻辑思维和交流互动能力。通过各种渠道的活动,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学习,喜欢上课外阅读,才不会感觉累,在获得学习的乐趣的同时,增长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