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游戏中的材料投放
2022-04-22朱晓怡
朱晓怡
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材料,为了实现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在区域游戏中,为了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观察,耐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从而分析幼儿的行为,判断材料的适宜性,以便及时进行调整。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区域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指导方式以及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方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在区域游戏中投放材料时,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促使幼儿自主探究、积极操作,培养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行为的物质基础,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区域材料的投放方式能体现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师应把握好投放区域游戏材料的原则,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以及适宜性,激发幼儿探究材料的欲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区域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例如,在美工区域游戏“瓶子”中,由于幼儿园没有那么多的塑料瓶,于是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各种各样的塑料瓶,再让幼儿用彩泥等材料装饰塑料瓶。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带来了各种瓶子,美工区的材料得到了丰富。教师利用家长资源不仅有利于丰富美工区的材料,还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再如,在美工区域游戏“礼物”中,大班的幼儿面临毕业,教师引导他们制作各种小礼物送给好朋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废旧报纸、广告纸、小吸管等,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这些材料制作礼物。有的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折了许多小动物,有的幼儿用小吸管拼接成一个个形象的小机器人,还有的幼儿用广告纸制作了服装送给好朋友。尽管幼儿的想法新颖独特,但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幼儿来不及完成自己的作品。对此,笔者让幼儿回家继续完成制作,并邀请家长帮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完成制作。几天后,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有的幼儿用塑料瓶制作了小汽车,有的幼儿用方便面盒制作了花盆。幼儿不仅把作品带来幼儿园,还把剩下的材料一并带来幼儿园,增加了幼儿园材料的多样性。这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名幼儿的操作水平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挖掘不同幼儿的潜力。例如,对于大班幼儿,笔者组织开展了建构区游戏“小学”。游戏开始前,笔者选了几所幼儿熟悉的小学的图片,以教室、走廊、活动室作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小学建筑的特点,并与幼儿园进行对比,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建筑的同时,让幼儿自主设计自己心中的小学。在笔者的帮助下,幼儿很快就完成了创作。在众多幼儿设计的作品中,思涵创作的作品与众不同,她设计的小学底部是空的。“为什么这个小学的底部会是空的呢?”笔者向她提出疑问。思涵解释道:“现在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设计一个底部空的学校,那么就算没有大的场地,我们也还是有很多活动的地方。”她边解释边比划,“这一层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下面空的地方是停车场,这样我们活动的空间就更大了。”
又如,在美工区活动“秋天的风景”中,笔者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收集了稻田里的稻草、芦苇、秸秆、棉花、麦穗等材料。在活动中,笔者先通过展示实物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这些自然材料,再根据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受每种材料的特性。接着,笔者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材料运用到区域活动中。有的幼儿将棉花做成白云,有的幼儿将芦苇粘贴在纸张底部,形成秋天的草地,他们在区域活动中积极地探索材料。
在幼儿的尝试中,笔者的感触很深,虽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使用准确的语言形容自己设计的作品,但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幼儿能很好地发散思维,在区域游戏中实践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笔者提供了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名幼儿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在游戏活动中,笔者常会看到,有的幼儿专注思考几分钟后会很快地完成活动任务,随后便东张西望、无事可干,这是因为游戏材料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不能“一刀切”,不但要考虑不同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活动的目标,在提供材料时层层递进,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如在益智区活动“算一算”中,班级中不同幼儿的能力存在差异,为了让幼儿学会计算数学算式,笔者选择的材料是自己编写的数学练习。练习共分成三类:第一类针对个别插班的幼儿,笔者會要求他们完成数字的书写,初步规范他们书写数字的步骤;第二类针对能力中等的幼儿,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编写10以内数字的加减练习,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三类针对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为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笔者会提供几道50以内、100以内的数学算式题,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师还应尽量避免提供重复、类似的材料,不应为了完成活动任务而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完成材料的提供,要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保障所提供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开动脑筋进行创设,合理使用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游戏乐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为每名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采用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尊重不同幼儿在发展水平、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每一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在建构区游戏“我的小学”中,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除了现成的玩具外,笔者会为幼儿提供多种废旧材料,如各种各样的牛奶盒、塑料瓶以及废旧的小杯子等。在幼儿来园前,笔者会在建构区摆放各种各样的建构材料,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运用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构建。笔者在游戏中发现,很多幼儿看到材料后会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构建,且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体现游戏材料的开放性,激发幼儿的自主性,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阅读区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接触更多的新鲜读物,笔者组织进行了一次“图书漂流”活动。在“图书漂流”活动中,教师会要求每名幼儿带一本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漂流。幼儿会在活动前制作好图书记录卡,以便了解图书被哪些同学阅读过,避免重复。“图书漂流”活动受到了幼儿的欢迎,笔者会经常在餐后散步环节听到幼儿轻声交流自己最近看了哪些新的书籍,在书籍中收获了哪些不同的知识。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因为活动不仅让幼儿学到了不同的知识,还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
教师提供的材料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进行调整、补充。比如,当笔者发现此前备受幼儿喜爱的阅读区渐渐无人问津后,就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了观察,发现阅读区域里投放的图书较为单一,内容陈旧且已有破损。于是,笔者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起分享。不久后,阅读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幼儿会与同伴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各班教师应及时跟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服务。
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不能随意为之,而要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投放符合幼儿发展需求、便于幼兒操作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能在无形中增强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自信,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幼儿能力的增强和经验的丰富。例如,在生活区中,笔者会投放一些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常见的、安全的、易操作的学习材料,如纸杯、塑料碗、塑料盆、木筷、木勺、乒乓球、玻璃球等,拉近幼儿与材料的距离,促使幼儿自发地操作、运用材料。笔者会结合生活化的材料,为幼儿设计游戏任务。笔者先将乒乓球、玻璃球全部放在一个塑料盆中,再要求幼儿用筷子将盆中的乒乓球夹到空的塑料碗中,待幼儿能娴熟地夹放乒乓球后,笔者再加大游戏难度,让幼儿将盆中的玻璃球夹到纸杯中。这个游戏任务看似简单,却可以让幼儿在夹取、放乒乓球的过程中控制双手的力量,提升幼儿手部动作的稳定性,有效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帮助幼儿掌握使用筷子的方法。
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投放适宜的材料可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当前,部分幼儿园开创了用以开展各类游戏的区角,对不同种类材料的需求变大。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幼儿园主要通过购买的形式获得区域材料,缺少自制材料,降低了区域游戏的趣味性。对此,笔者会经常带领幼儿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制游戏材料。例如,在美工区,笔者会引导幼儿利用白色的废旧纸板制作画板,然后引导幼儿用画笔直接在画板上作画,最后让幼儿用树枝、贝壳等材料装饰画框,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笔者还会引导幼儿用废旧的布料做“娃娃家”的玩偶,利用沙子、小石头制作简易乐器等。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且容易获得的,适合幼儿操作和使用。幼儿在参与自主制作时,能在“学”中积累经验,提升环保意识和个人素养。
总的来说,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幼儿合作交流,体验探索式的学习过程。舒适、和谐的环境是幼儿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区域活动的各项规则。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教师应科学投放区域活动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助推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