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午餐环节中提高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

2022-04-22曹海慧

幸福家庭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组长用餐午餐

曹海慧

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们最基础的能力。小班阶段是幼儿从完全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培养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进餐环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利用午餐环节对幼儿展开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和勤俭节约的美德,从而促进小班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午餐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并引导幼儿自主进餐,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教师如何利用午餐环节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供参考。

一、规范就餐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

就餐常规主要包括安静就餐、就餐姿势、不挑食、不剩饭、就餐速度、收拾餐具等内容。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因此,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规范就餐常规,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用餐不讲话、保持正确的用餐姿势、不挑食、不浪费粮食的良好进餐习惯。

在餐前准备工作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排队去上厕所、洗手。在幼儿洗完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排队拿餐盘,以培养幼儿的排队意识。在幼儿拿好餐盘回到座位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左手扶着盘子右手拿着勺子,面向餐盘专心吃饭,并保持正确的就餐姿势,以培养幼儿的就餐常规。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做到不挑食、不剩饭。在幼儿进餐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餐盘和勺子放在固定位置,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二、有效互动,助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用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增强幼儿的信心,促使幼儿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进餐结束后,有的幼儿会拿着空碗对教师说:“老师,我吃完了。”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而部分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没有深入地思考幼儿这一行为背后的含义,可能只是点一下头或说一句“好的”。这种回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就餐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认真地回应幼儿,如“哇,你今天吃得很快哦,太棒了!我相信你在家里吃饭时的表现也很棒,继续保持哦!”这样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又可以引导幼儿在家里吃饭时也自觉约束自己的进餐行为,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意识。由此可见,在进餐环节中,教师不仅要细致地观察幼儿,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行为,还要多理解、支持与鼓励幼儿,并关注幼儿行为背后心理与情感的特殊需求,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进而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倡导小组长负责制,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小班下学期,幼儿已经学会了点数,能说出总数,并基本能做到一一对应。这时,教师可以以幼儿吃饭的桌子为单位,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投票选举小组长,也可以按照公平的原则,让每名幼儿轮流担任小组长,让小组长负责督促同桌的其他幼儿餐前拿餐具、餐时保持桌面整洁、餐后分类整理好餐具等,以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例如,在同桌的幼儿吃完饭后,小组长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餐盘、汤碗、勺子等放到指定的地方。如果幼儿碗里有剩饭,小组长则应带领幼儿将剩饭倒入指定的垃圾桶内。在用餐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小组长提醒其他幼儿看看自己的周围是否有食物残渣,若有的话要捡到中间的渣盘里,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运用绘本故事,帮助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以向幼儿发放美食绘本,并为幼儿讲解食物的种类,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让幼儿明白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帮助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例如,在与幼儿分享《云彩馒头》这一绘本故事时,教师利用绘本中的剪贴画,引导幼儿寻找“云彩馒头”,激发幼儿对馒头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汉堡水果》《弗朗西斯和面包抹果酱》等绘本故事,让小班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和水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实物的方法,让小班幼儿认识常见的蔬菜。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借助生活主题绘本,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五、善用角色扮演游戲,规范小班幼儿的进餐行为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计划必须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的生活及需要,并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掌握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规范幼儿的进餐行为,帮助幼儿掌握餐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时,教师可以从幼儿最喜欢的“娃娃家”游戏入手,引导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喂娃娃吃饭,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餐具。教师利用游戏开展生活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规范幼儿的进餐行为,增强幼儿独立进餐的信心,从而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六、餐前播报菜谱,提高幼儿的食欲

在午餐准备环节,当幼儿上完厕所、洗完手坐在小椅子上时,教师可以播放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午餐播报课件,先让幼儿猜一猜今天的午餐吃什么,然后向幼儿一一介绍今天的菜品,以提高幼儿的食欲。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小视频,让幼儿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并鼓励幼儿多吃蔬菜,帮助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促使幼儿均衡饮食。

针对个别幼儿不爱吃蔬菜的情况,教师可以开展“做蔬菜串串”活动,让班里每名幼儿带来一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并引导幼儿为大家讲述该蔬菜的营养价值。接着,教师可以先为幼儿示范如何用竹签将蔬菜一个一个地串起来,再带领幼儿进行“做蔬菜串串”的活动。通过这类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蔬菜,还可以让幼儿知道蔬菜除了在锅里烧着吃,还能变成串串煮着吃,以此提高幼儿的食欲,帮助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七、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励幼儿自主进餐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午餐流程,让幼儿熟悉进餐流程,解决小班幼儿进餐环节场面混乱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用数码相机将进餐习惯较好的幼儿用餐的情景拍下来,创设“吃饭秀”照片墙,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进餐习惯不好的幼儿向榜样学习,并鼓励进餐习惯好的幼儿继续保持下去。在此期间,教师要及时抓拍用餐表现有进步的幼儿,并将他们专心吃饭和光盘行动的照片贴到“吃饭秀”照片墙上,以此激励幼儿,促使幼儿自主进餐。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小班幼儿的用餐环节,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影像,将枯燥的常规训练变为有趣的游戏,可以调动小班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好胜心,从而促使幼儿自主进餐。同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午餐环节的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见,在一日活动的管理与组织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以及习惯,进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八、创设良好的用餐环境,让幼儿愉快地进餐

幼儿每天生活的环境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用餐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用餐环境是物质环境的基本要求,让幼儿感觉温馨舒适、心情愉快则是精神环境的准则。《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指出:进餐环境应当卫生、整洁、舒适,教师应在“餐前做好充分准备,按时进餐,保证儿童情绪愉快,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和卫生习惯”。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用餐环境,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让幼儿愉快地用餐。

教师要保持桌面和餐室地面干净,保证餐具及相关物品的卫生,并为幼儿创设舒适的用餐环境。同时,教师还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用餐氛围,让幼儿以愉快的心情用餐。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沉浸其中,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中愉快地用餐。

九、开展家园合作,与家长共同教育幼儿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应为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开展家园合作,以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在园的用餐行为,发现幼儿存在不良的用餐习惯应及时和家长沟通,并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鼓励家长在家中正确引导幼儿用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处于各项行为习惯的形成期,其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可塑性和模仿能力较强。同时,小班阶段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应着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利用午餐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规范就餐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并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助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苏州市“十四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午餐环节中提高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01289)

(作者單位:张家港市新塘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组长用餐午餐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分餐小组长
井下午餐
午餐
用餐时间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奇妙的用餐之地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