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急性子”磨成“慢性子”
2022-04-22宋红梅
宋红梅
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如下场景:在就餐时,有些幼儿还没有吃完饭菜,就离开座位,自由活动;在游戏时,有些幼儿看到好玩的滑梯,就无视前面正在排队的同伴,抢先上去玩滑梯……这些都是幼儿缺乏耐性的表现,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加以引導。幼儿缺乏耐性,就无法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就会觉得委屈、闹脾气,不能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法正视失败、承受挫折,进而对自身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耐性,把幼儿的“急性子”磨成“慢性子”,让幼儿学会坚持,学会等待。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师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性。
一、肯定和鼓励幼儿
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个人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实践中也是如此。教师多鼓励和肯定幼儿,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幼儿按照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手工或绘画活动时,部分幼儿因精力不集中或动手能力差等情况,速度较慢。当看到别的幼儿已经完成作品时,这些幼儿难免会因着急而失去耐性,从而草草地完成作品或放弃。这时,教师要肯定幼儿的作品,并鼓励幼儿继续创作。例如,在“我的小树林”绘画活动中,笔者对中途放弃的幼儿说:“你画的这两棵小树很有特色。我想看看你画好后的小树林,可以吗?”听完笔者的话,这名幼儿便开始认真地绘画。
在“取乒乓球”活动中,笔者让幼儿利用工具将瓶子里的乒乓球拿出来。刚开始,幼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想用筷子将瓶子里的乒乓球弄出来。灿灿、彭然、涵涵尝试用一根筷子把瓶子里的乒乓球弄出来。他们尝试了几次后发现,一根筷子无法将乒乓球弄出来,便准备放弃。这时,笔者对他们说:“既然一根筷子无法将乒乓球拿出来,你们可以试试用两根筷子。”于是,然然、涵涵两个人一起用两根筷子推乒乓球,尝试了几次,还是无法将乒乓球推出来,便把筷子拿了出来,准备放弃。灿灿看到他们的方法无效后,思考了一会儿,决定用一双筷子夹乒乓球。灿灿尝试了两次,还是没有将乒乓球拿出来,有些泄气。这时,笔者对她说:“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把乒乓球拿出来!”在笔者的鼓励下,灿灿又尝试了很多次,终于把乒乓球夹出来了。她兴奋地对笔者说:“老师,我把乒乓球夹出来了!”接着,然然、涵涵也学习灿灿的方法用两根筷子夹乒乓球,不一会儿就把乒乓球拿出来了。
幼儿在做事时难免会因遇到各种困难而产生放弃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坚持下去,培养幼儿的耐性,让幼儿学会坚持和等待。
二、约束效应——用纪律约束幼儿的行为
这里的约束效应是指教师对幼儿缺乏耐性的行为提出肯定的、正面的要求,让幼儿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规范幼儿的行为。当幼儿不遵守行为规范时,教师可以利用纪律约束幼儿的行为,增强幼儿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耐性的目的。
在教师提问时,幼儿会举手表示自己想回答问题,但有些“急性子”的幼儿会在其他幼儿回答问题时直接站起来,完全忽视课堂纪律和他人的感受,严重影响活动秩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幼儿,并引导幼儿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教师可以对这些“急性子”的幼儿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请小朋友们先坐好,我们先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想法。”教师应让这些幼儿知道只有举手并经过教师的同意,才能站起来回答问题,以此培养幼儿的耐性,让幼儿学会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且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应通过纪律约束幼儿的不当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幼儿,让幼儿学会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表达,让幼儿学会等待,培养幼儿的耐性。
三、集体效应——借助集体的力量
幼儿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容易缺乏耐性。教师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培养幼儿的耐性,引导幼儿积极面对困难和问题,并鼓励幼儿大胆思考,主动探索,寻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某次趣味运动会中,有一项比赛是“赶小猪”,即幼儿用棍子赶着皮球前进。在比赛中,由于文文没有掌握好技巧,导致皮球越滚越歪。看着同伴早已到达终点,文文的小脸急得通红,索性耍赖站在原地不动了,自己的“小猪”也滚到了很远的地方。见此情形,笔者将文文的皮球捡了回来,并带领其他幼儿为文文加油。在同伴的支持和鼓励下,文文鼓起勇气,
按照比赛规则将“小猪”赶到了终点。在幼儿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和支持幼儿,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耐性。
四、为幼儿讲有关耐心和坚持的故事
幼儿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培养幼儿的耐性。
学期初,笔者在班上开辟了植物角,并与幼儿一起在废旧饮料瓶里种了一些植物,带领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刚开始,幼儿对植物角的植物充满了兴趣,每天入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到植物角观察植物的变化。在连续观察了四五天后,植物依然没有任何变化。于是,幼儿便失去了耐心,有些性子比较急的幼儿甚至想要挖开土看个究竟。笔者及时制止了幼儿,并给幼儿讲了一个关于耐心的故事:小伙伴们一起种了太阳花的种子,比赛看谁的花先长出来。其中,有个叫奇奇的小朋友没有耐心,嫌花长得慢,就不时地扒开花盆里的土看看小苗。在小苗长出来后,他又用手拔小苗。结果,同伴的太阳花都开了,只有奇奇的太阳花没有开。接着,笔者告诉幼儿,奇奇的太阳花没有开是因为奇奇没有耐心,经常扒土看小苗,还用手拔小苗,影响了小苗的生长。听完笔者的话,幼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此后,幼儿怀着满心的期待,每天都会去植物角观察植物的变化,并为植物浇水。终于,种子发芽了,并在一天天长高。笔者通过讲故事,让幼儿明白了耐心地等待会收获美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为幼儿讲一些关于磨炼意志、耐心等待的故事,让幼儿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耐心地等待,从而培养幼儿的耐性。
五、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耐性
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掌握各项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游戏也是教师培养幼儿各项能力和习惯的主要路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耐性。
在游戏中,幼儿会与同伴产生矛盾与冲突。例如,玩具的数量有限,但幼儿都想玩。于是,幼儿就会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矛盾与冲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通过协商设定游戏规则,让幼儿学会等待,公平游戏。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协商设定游戏规则,不仅可以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还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耐性和团队精神。
六、替代转移效应——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自制力较差、精力旺盛。教师要想让幼儿学会耐心等待,可以利用另一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代替”,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某些环节,幼儿需要排队进行,如喝水、如厕、洗手、离园等。在这些环节,幼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随意插队。为了让幼儿学会耐心等待,保证这些环节的顺利进行,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在洗手环节,笔者带领排队等待的幼儿一起唱儿歌或复习洗手的步骤;在如厕环节,笔者和等待的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在离园环节,笔者与等待家长的幼儿一起猜谜语。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难以安静地等待。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排队等待的好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耐性。
七、适当给予幼儿奖励
教师真诚的鼓励是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样,培养幼儿的耐性也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在幼儿表现良好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幼儿奖励,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有动力坚持做某件事情。
例如,某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幼儿一直按照笔者的要求,耐心地配合各项活动,保障了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圆满完成。在活动结束后,笔者向幼儿伸出了大拇指,对他们说:“今天,你们的表现好极了,从头到尾都很棒!”并奖励了幼儿贴纸。幼儿收到贴纸后很开心,纷纷表示以后会做得更好。
笔者班上的航航不喜欢画画,每次勾线时,航航总是胡乱勾几笔,涂色时也是乱七八糟地瞎涂。某次绘画活动时,笔者悄悄地走到航航身后,观察航航绘画的情况,发现他在画画的时候总是画几笔就没有耐心了。为了让航航认真地绘画,笔者在全班幼儿的面前表扬了认真绘画的幼儿,并对幼儿说:“認真绘画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棒棒贴哦。”
下午户外自主游戏结束后,其他幼儿都在画自己的游戏故事。有的幼儿在画轮胎区的游戏故事,有的幼儿在画骑行区的游戏故事,而航航却在玩彩笔。于是,笔者走过去问他:“航航,想不想一会儿回家的时候,跟妈妈讲讲你的游戏故事呢?你想不想要棒棒贴?如果你想要棒棒贴,就要认真地画游戏故事哦。”航航顿时来了兴趣,对笔者说:“老师,我也能得棒棒贴吗?”笔者微笑着点了点头。几分钟后,笔者观察到航航在认真地画自己的游戏故事,还会询问其他的幼儿,用什么颜色的彩笔画游戏故事更合适。在交流环节,航航自豪地向同伴介绍了自己的游戏故事。笔者也兑现了诺言,奖励了航航一个大大的棒棒贴。
由此可见,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按要求完成活动时,教师给予幼儿的肯定、鼓励或奖励,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获得坚持的动力。
总之,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各项能力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因势利导,并多鼓励和肯定幼儿,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言传身教,积极引导,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出发,培养幼儿的耐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