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交错的内陆亚洲
——1620年洪迪乌斯《鞑靼地图》

2022-04-21席会东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2年2期
关键词:游牧内陆族群

◎ 席会东

16 世纪开始,随着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对外扩张和科技进步,欧洲人开始扩展自己的地理知识边界,以奥特柳斯为代表的地图学者编绘了百科全书式《寰宇大观》地图集,整理欧洲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地图遗产,反映欧洲最新的地理发现。欧洲地图上旧大陆的地理空白和盲区被补齐和建构,与新大陆地理知识衔接,形成相对完整的世界拼图。16 世纪前,远离欧洲本土和海外新航线、主要由游牧族群栖居的内陆亚洲是欧洲地图上的知识盲区,往往被想象为蛮荒世界和神怪世界。16 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俄罗斯在亚洲的扩张,内陆亚洲的地理知识在欧洲迅速传播,欧洲开始出现以鞑靼为名的单幅地图,表现游牧族群为主的内陆亚洲,但却往往将西方古典时期、中世纪和地理大发现的内亚地理知识相互叠加,呈现时空交错的地理景象。

1620年,洪迪乌斯二世(Jodocus Hondius II)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鞑靼地图》是17 世纪欧洲内陆亚洲地图的典型代表。该图涵盖范围东起太平洋和北美洲,西至欧洲,南到黑海、里海、印度和中国,北到北冰洋。鞑靼游牧帝国位于中国和沙俄之间,囊括中国东北、蒙古草原、新疆和西伯利亚、中亚、黑海和里海北岸草原、伏尔加-乌拉尔地区、高加索等地域,东北亚部分被称为契丹(Cataio),其中绘注有马可·波罗详细记述的大都和上都等蒙元时期的中国名城,以及中世纪欧洲传说的马格和马高格蛮人;中亚部分主要绘注西辽帝国和察合台汗国;西伯利亚地区主要绘注西方古典文献和地图中的斯基泰人,并以帐篷、牛羊和武士形象表现这些族群的游牧生活形态;里海至黑海北岸草原地区主要绘制金帐汗国、喀山汗国,并以色彩标示这些地区已经被莫斯科公国征服。图中的内亚地理知识是古典时期、中世纪和地理大发现与扩张时期欧洲地理知识的糅合与叠加。

1620 年洪迪乌斯《鞑靼地图》

洪迪乌斯二世或称小洪迪乌斯,是17 世纪荷兰黄金时代著名制图学家和雕版家老洪迪乌斯之子,继承父业出版墨卡托世界地图,推动荷兰成为欧洲地图编绘出版的重要中心。

鞑靼之名始见于8 世纪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汉文史书,原是游牧于中国内蒙呼伦贝尔湖一带的蒙古和突厥部落,其后不断西迁。13 世纪蒙古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鞑靼部随蒙古大军三次西征建立辽阔帝国。14 世纪莫斯科公国逐渐将蒙古、突厥等草原游牧族群称为“鞑靼人”。15 世纪鞑靼成为欧洲人对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族群的统称。16 至17 世纪欧洲地图上的大鞑靼帝国,既是欧洲人对蒙古帝国历史记忆的曲折映射,也是欧洲人对于纷繁复杂且碎片化的内陆亚洲地理与族群知识的系统建构。尽管充满时空错乱的谬误,但欧洲人却通过对大鞑靼的构建填补了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地图上内陆亚洲的地理空白,完成了旧大陆完整现实地理空间建构。

猜你喜欢

游牧内陆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内陆水上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都市游牧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多元游牧
游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