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铁人”杨龙年
2022-04-21唯见
●文/唯见
本文主人公
无上荣光背后,是11 年的无悔岁月。
2021 年2 月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扶贫办扶贫开发规划指导股负责人、翁源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杨龙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是韶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扶贫干部。
无上荣光背后,是11 年的无悔岁月。脱贫攻坚路上,杨龙年作为一名党员,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而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她也尽职尽责,是女儿眼里的“超人”。
婆婆的“不理解”和父亲的“埋怨”
今年49 岁的杨龙年是翁源县人,家里有5 姊妹,她最小。父亲是一名不苟言笑的老干部,对儿女要求严格。杨龙年读初一那年,有一名包工头带着礼品找上门,托父亲办事。谁知,父亲二话不说就把对方赶了出去。
“父亲很气愤,我至今都记得他当时的眼神,犀利中带着一股正气。”杨龙年说,父亲的榜样力量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她,以至于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原则,负责任,有担当。
完成学业后,杨龙年进入当地乡镇机关工作。谈婚论嫁时,她和中学时高一届的学长相知相爱,婚后在翁源安家了。1998 年,他们有了可爱的女儿。女儿四五岁时,丈夫因工作调动去了韶关,小家庭不得不开启分居模式。2010 年,杨龙年从翁源团县委调到县扶贫办工作。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是韶关贫困人口最多的县。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杨龙年的足迹踏遍各个村镇,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亲眼看见老百姓生活在“出门基本靠走,吃水基本靠肩,电灯时无时有”的困境中,生存环境脏乱差,连饭碗都是破损的,有些家庭因病致贫,有些小孩面临辍学……家乡还有这么多人挣扎在温饱线上,杨龙年被深深震撼了。
“扶贫工作就是三个‘白加黑’:工作时间‘白加黑’;头发‘白加黑’;风吹日晒的皮肤斑斑驳驳,也成了‘白加黑’,我皮肤的颜色就是扶贫的颜色。”怀着一片赤诚,杨龙年以真心换民心,赢得了百姓认可,大家都说她的工作效率铁、事业心铁,与扶贫干部关系也铁,都亲切地叫她“铁人姐姐”。
不过,对于“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起初,杨龙年的婆婆是有想法的。儿媳妇天天早出晚归,老人忍不住抱怨:“没有人像你这样子,下了班也不回家。”杨龙年解释,自己不是不想回家,只是工作太多,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
令人欣慰的是,婆媳矛盾很快得到解决。婆婆常看到翁源电视台的“脱贫攻坚”栏目,慢慢了解了扶贫工作,对杨龙年的工作非常支持。
对家人,杨龙年除了爱,更多的是感激。女儿从小就很懂事,在韶关上初中时,主动要求住校,后来回到翁源县读高中,虽然离家近,但还是选择住校,不想给母亲添麻烦。
最让杨龙年难过的是,2014 年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当时母亲已过世,她很少抽时间去探望独居的父亲,只能请人照顾。父亲好几次提出让她陪着去医院看病,可每次杨龙年都忙着加班,看病的事被一再搁置。父亲有些不高兴,难免有牢骚:“全世界就你最忙啊?”
遗憾的是,就在那一年,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杨龙年很后悔:“我常常想起父亲,想起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我的教诲。那种感觉,仿佛他老人家并没走远,可我却没有尽孝的机会了……”
背后有一个“军师”丈夫
2016 年,杨龙年和同事进行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在广东率先推出关于产业和就业扶贫的“以奖代补”政策,实行“先干后补”原则,对自愿参与产业和就业项目的贫困户,按照种养和务工收益状况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
翁源县翁城镇墨岭村村民邓顺福家,是“以奖代补”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奶奶年迈多病,靠父亲种植果蔗维持生活,1997 年出生的邓顺福早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2016 年,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邻居们都说,我家成了贫困户,啥都不用干就等着政府给钱花,我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邓顺福说,他想靠自己的双手让家里的日子好一些。
杨龙年和驻村干部多次来到邓顺福家,给他量身定制脱贫计划。2018 年1 月,邓顺福靠着产业扶持奖补专项资金,购置了300 羽鸭苗,又借来1 万元,承包村里的两亩鱼塘,放养200 尾草鱼。第一年,他就靠养鸭挣了3 万元左右。这让他信心十足,把养鸭规模逐步扩大到2000 余只,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和脱贫代言人。
远近闻名的“穷沟沟”——翁源县坝仔镇中洞村,也是杨龙年的“主战场”之一。她积极推行“以奖代补”政策,从贫困户中评选出“特色产业发展标兵户”,给予金标兵户3000 元/户、先进户1000 元/户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的积极性。
50 岁的村民郭维善患有糖尿病,生活十分困难。在杨龙年的帮助下,他开始养蜜蜂和山地鸡,还种了香菇,家庭可支配年收入从2016 年的3 万多元增加到2019 年的11 万多元,成功摘掉贫穷的帽子。
2019 年,郭维善被评为“产业发展标兵户”,成为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养殖业。杨龙年每次来中洞村,都不忘去郭维善家里看看。郭维善早已不是以往病恹恹的状态:“我想继续把养蜂规模扩大,争取达到90 箱。”
扶贫路上,杨龙年最感激的,除了携手奋战的同事,还有自己的丈夫。每当她在工作上遇到烦心事,丈夫不仅能给予安慰,还像军师一样,帮忙排忧解难。
那年,村民老吴三天两头来扶贫办闹事,觉得自己没被纳进贫困户,心有不甘。杨龙年多番劝说,根本不管用,丈夫建议她去镇里和村里了解情况,抓住事情的关键点才能解决问题。果然,杨龙年经过一番沟通,老吴成功申请到了低保,不仅不再来闹事,还对她表示感谢。
杨龙年很感慨:“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难免会有委屈和压力,我什么事情都会和丈夫分享,他是我的‘军师’。”
妈妈是铁人,更是超人
2016 年底,翁源县扶贫办开始实施“第一家长”制,即扶贫干部作为贫困户的“第一家长”进行对口帮扶,杨龙年也主动申请成为当地三户贫困户的“第一家长”。
老彭是村里的低保户,长年生病,家里一贫如洗,他无儿无女,早年领养了一个女儿彭庆红。后来,老彭过世了,杨龙年仍然关注彭庆红的生活,得知她和丈夫经营的养鸡场出现困难,立马自掏腰包帮他们渡过难关。
1991 年出生的彭庆红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姑娘,2019 年,杨龙年推荐她给驻村干部做助理,第二年彭庆红在村“两委”换届时当选为村干部,她拉着杨龙年的手说:“我也要像你一样,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杨龙年另一户帮扶对象名叫曹路英,她是一名被收养的孩子,和杨龙年的女儿差不多大,养父母过世后,她又成了孤儿。杨龙年对曹路英的照顾,远远超过了自己女儿。2019 年,曹路英不负所望,考上广州的一所技术学院。
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杨龙年的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2019 年11 月22 日,她因积劳成疾,住院了。从翁源县人民医院到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到广州华侨医院,住院的33 个日日夜夜,杨龙年还是放不下工作,一手挂着吊瓶,一手拿着手机协调各项工作。
相比疾病的痛苦,无法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失落感更让杨龙年揪心,因为,这是她11 年扶贫工作中,最长的一次“休假”。
2021 年2 月,杨龙年赴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见到了亲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北京那些日子,杨龙年常常情不自禁地“推销”家乡:“很多贫困户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有的还盖起了漂亮的小楼房,欢迎你们到翁源来看看。”
2021 年3 月,杨龙年调任翁源县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副主任(副台长)、负责人。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初心,至今,她已打造纪录片《足迹》、快闪《唱支山歌给党听》,开设《主播说党史》栏目等一批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专栏,新增新媒体平台粉丝两万多人。
而今,女儿已经24 岁,说起母亲,她常常开玩笑:“妈妈这些年不仅工作干得漂亮,还把我养得白白胖胖,她不仅是铁人,更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