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典的“中立之道”

2022-04-21邓苗苗

廉政瞭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斯塔夫丹麦瑞典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邓苗苗

3月4日,国外一家研究所民调结果显示,多数瑞典人支持瑞典加入北约。相关报道称,这样的结果尚属首次。

瑞典是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永久中立国”之一,一直以来奉行“中立政策”。冷战结束后,有关“瑞典将加入北约”的声音时有出现,但持反对意见的民众仍占多数,直到这次民调显示,目前有51%的瑞典人支持加入北约。

曾在欧洲显赫一时的瑞典为什么选择中立政策?瑞典的“中立之道”又有什么特殊之处?这要从瑞典的历史说起。

昔日霸主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西临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为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东边为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是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

与海为邻的自然环境,为中世纪时期的瑞典发展提供了条件。伴随着早期猖獗的海盗活动逐渐停息,在11世纪初,瑞典开始形成王国,并在1250年前后完成初步统一。

1397年,丹麦、瑞典和挪威签订《卡尔马条约》,建立起共同拥戴同一位君主、实际受控于丹麦的卡尔马联盟。在丹麦屡次插手内政事务后,反抗丹麦、脱离联盟成为符合瑞典自身发展的最优选择。

1521年,出生于瑞典贵族家庭的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瑞典摄政和最高统治者。对于古斯塔夫·瓦萨来说,反抗丹麦不仅有国仇,更有家恨。就在一年前的“斯德哥尔摩惨案”中,他的父亲被丹麦国王处死。

在古斯塔夫·瓦萨的率领下,1523年瑞典的军队终于打败丹麦,收复斯德哥尔摩,并正式宣布废除卡尔马联盟。1528年,古斯塔夫·瓦萨接受了加冕仪式,为古斯塔夫一世,瓦萨王朝就此建立,也成为瑞典崛起的起点。

古斯塔夫一世在位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影响深远。到了1611年,古斯塔夫一世的孙子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即位,瑞典真正走向了强大。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登上王位时年仅17岁,很快,这位年轻的国王就遭遇了打击——在1612年至1613年与宿敌丹麦作战中,瑞典战败,被迫割地求和。但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没有放弃,在紧接着与俄国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控制住俄国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开始专注国内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军事改革。

不同于当时欧洲普遍实行的雇佣兵制,阿道尔夫改用义务兵役制,并按省份编制部队,进行系统的训练,建立起强大的陆军。此外,他还改进战术战法,步、骑、炮兵紧密配合形成楔形阵,极大地提高了瑞典军队的战斗力。瑞典在之后与欧洲各国的战争中势如破竹,阿道尔夫也开始被称作为“北方雄狮”,风光一时无两。

好景不长,1632年阿道尔夫在一场战斗中阵亡。尽管他留下的政治军事遗产依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到了18世纪,1700年至1721年北方战争的失利,让瑞典的颓势再也无法逆转,昔日的北欧霸主一蹶不振。

无人质疑的“中立”

瑞典退出欧洲强国之列后,欧洲大陆上依然硝烟四起。为了避开连绵不断的纷争,国力早已不如从前的瑞典为求自保,以弱国的姿态斡旋于各国之间。一般认为,拿破仑战争结束前夕的1814年,瑞典的中立外交政策开始建立。1843年,瑞典的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国王发布备忘录,正式确认“严格和独立的中立”政策。

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瑞典的中立政策经历了数次大的考验,才得以延续。

在一战爆发之初,交战双方都曾极力拉拢瑞典。对于协约国来说,瑞典的地理位置便于打通俄国与英法的联系通道,而同盟国需要阻止这个通道的建立。瑞典各政党、民意都反对瑞典加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并介入战争。在层层压力之下,瑞典通过满足交战双方的许多物质需求,阻止了他国对自身的军事干预,经受住了考验。

在二战中,瑞典的处境更为艰难,在表面上维持中立态度的同时,选择了不那么“严格”的政策。比如间接向处于苏芬战争中的芬兰提供武器和贷款;在德军处于优势时,向德国让步并允许德军使用本国铁路。

但瑞典中立之道的关键在于巧妙地审时度势,当德国败势已定后,瑞典立马表示决不放弃严格意义上的中立,并与德国断交,最终避免了像丹麦和挪威一样的命运,没有遭受军事进攻,尽管丹麦与挪威同样在当时表示中立。

冷战时期,瑞典的政治家们普遍认为,美苏之间的对抗是典型的大国强权政治,像瑞典这样的弱小国家卷入其中,只会成为牺牲品。此时,如果有人提出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甚至会被认为是异端分子。尽管美苏双方都对瑞典的中立颇有微词,如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中立主义是“正在过时的概念”,是“不道德和短视的”,苏联认为中立国家是没有立场的投降派。但瑞典依然顽强地顶住了压力,保持能左右逢源的弹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瑞典的中立之道得以行之有效,除了历史积淀和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外,还因为它所处的位置不是斗争的中心地带,没有任何重要海域或直接控制的重要海道。更关键的是,也取决于强国的态度。比如在二战中,不像其他宣称中立却遭受战争之苦的国家,瑞典得以作壁上观,主要是因为苏德双方都认可它的中立地位。

“后中立主义”

尽管许多国家都有中立传统,或者声称自己中立,但当今世界上永久中立国家的定义与界定存在区别。除了自己宣称中立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还有通过国际公约、条约及其他国际法中有关中立规则确立的。如瑞士是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宣布承认中立,奥地利是《联邦条约》宣布,美苏英法发表声明和照会承认,土库曼斯坦则是冷战后通过联合国决议成为永久中立国。

回望过去两个世纪的国际风云,中立政策成功地让瑞典避开了数次毁灭性的战争,得到一定的国际声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得以安然发展经济,还因为时常在各国争端中进行调停,获得了赞誉。这使得中立成为瑞典几乎无人质疑的政策。“中立”的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瑞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曾言,“瑞典的中立政策不仅仅是一项政策、一个哲学,它简直就是一个自然的本能”。

瑞典斯德哥尔摩港。

但瑞典的中立之道实际上会根据时间和环境的需要进行策略上的调整,也是有选择性、偏向性的,这在冷战后的形势中更为明显。有人戏称,瑞典在二战与冷战期间的选择性“中立”政策,实际就是两面下注的做法。

无论怎么奉行中立,瑞典的意识形态终究属于西方。冷战后,瑞典逐渐与北约靠近,与北约达成了事实上的默契,政府也几乎不再公开宣称中立,而是以“军事不结盟”作为代替。

需要厘清的是,中立政策不等于军事不结盟政策。具体来说,一国若要执行中立政策,必然要实行军事不结盟政策,但一国若实行军事不结盟政策,不代表一定要执行中立政策。

1994年瑞典成为北约“和平伙伴关系”成员国,1995年1月加入欧盟,与北约、北约成员国的靠拢之势越来越明显,在军事上互动不断。2018年,瑞典参与了北约主导的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规模军演,并向北约开放自己的领空,似乎印证了某些学者得出的“瑞典将滑向或被拖入北约”的结论。

与此同时,在部分政党主导下,传统的中立政策在瑞典国内也日益受到挑战,与此前的无人质疑相比,认为中立政策过时的人不在少数。一边是尽可能地靠拢,一边又是不做出任何承诺,有学者认为,瑞典实际上已经逐渐远离中立传统,正倾向于有选择的“半结盟”政策,进入“后中立主义”时期。

说到底,瑞典的中立之道是小国基于自身地缘价值与大国关系适配的产物,注定会随着形势而变动。在大国博弈中图存发展,才是中立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古斯塔夫丹麦瑞典
瑞典没有“剩宴”
《静物与秋叶》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家与政治家
真相
画家之眼——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与19世纪的现代巴黎
丹麦Skovbakken小学
古老的瑞典
丹麦圣诞季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