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行致远,“道”启新篇
2022-04-21杨杨
杨杨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为成都抓好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精准施策,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成都市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被列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这为成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打造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形成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与常州、株洲、南京等城市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和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已发展成为全国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最齐备的城市之一。
当前,成都以轨道交通装备纳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契机,聚焦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任务,坚持以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为牵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先进智造业为主攻方向,以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为转型重点,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向产业链“聚拢”,加快构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合强链,共促转型发展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指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重大政策机遇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激励持续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要高效推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切实将国家赋予的使命和机遇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势能。要紧密结合“三个做优做强”和“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不断聚集先进资源要素,夯实重点承载区域,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加强市内和省内外联动,凝聚产业建圈强链合力。会议强调,要保持定力和韧性,坚持育优培强,充分发挥在蓉高校和科研機构作用,依托智慧蓉城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培育关联产业,为企业提供创新应用场景。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强调,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凝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降成本、增质效、促转型、提能级。
按此发展思路,将视线转向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面,“成都将以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建圈强链相关指示精神为指导,把握轨道交通快速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以及高原铁路、成渝中线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聚焦轨道交通产业链细分领域,锻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纵向延链、横向拓展、协同融合”的发展思路,构建“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产业生态体系,整体协同培育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级。”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轨道“一线牵”,产业“链成环”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聚集效应显著,具备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本地链主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吸引产业链企业聚集,打造引领型、融合型、持续型融合发展的先进轨道交通,整体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
以推动“链长制”为保障,增强产业发展引导力;以建优“生态圈”为引领,增强资源要素聚合力;以做强“产业链”为核心,增强集群体系竞争力。在此期间,成都以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平台赋能、龙头引领、园区集聚、项目支撑等具体举措,实施全要素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设立链长制管理体系,加强产业协同,明确产业布局,强化政策落实,研究专项产业政策,动态梳理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情况和配套关系,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精准补链、强链、延链,切实形成发展合力。
横向拓展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成都通过强化产业规划引领,科学谋划产业图谱,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创新赋能,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紧盯龙头引优育强,开展重点项目靶向招引,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突出龙头引领带动,加大企业培优育强,鼓励链主企业本地配套;推动产业强链延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应用,加快产业智能转型;聚集产业要素资源,制定专项政策,拓展高效空间,推动资本聚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促进成渝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成都都市圈产业链配套协作;实现全面谋篇布局、补齐产业短板、培育发展动能、提升市场竞争力,有效加快创新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轨道交通领域的“成都力量”越来越鲜明、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