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022-04-21弘文
弘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说明,“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来,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之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郑重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有必要在全面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同时,着力领会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时代新篇
“坚持理论创新”,是“决议”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重要一环。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创新进程中,继“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而开创了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的时代新篇。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哲学内核的人类先进思想体系与代表社会化大生产前进方向的现代无产阶级的结合,在先锋队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带领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开始成为具有高度能动作用的社会历史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归根到底来自它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实践性与群众性以及时代性与开放性,在于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背景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借以赢得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1949年9月,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就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强我弱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等甚嚣尘上、流传甚广,大有新自由主义一统江湖、西式民主终结历史之势,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披荆斩棘、一路向前的强劲发展势头,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让一些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教育启示着人们——现实中过时的只是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或者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反马克思主义,真正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仅不会过时,反而会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呈现勃勃生机。“决议”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其中一条就是“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
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两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华诞之际,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对自身致力于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两个结合”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上获得了新的历史自觉,达到了新的时代高度。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它跟以往那些专注于建构体系的学说不同——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品格,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就成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认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939年10月,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党成立18年来的斗争经验,明确提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纵观党史,不难看出,党的事业的前进与后退、成功与失败,都是同党能否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直接关联,而从“不善于”实行这种“结合”到获得对于这种“结合”的“完全统一的理解”(毛泽东语),正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决议”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对新时代这一卓越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应有历史地位、重大贡献、深远影响等的科学界定。
首先,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形态的界定,同时也是对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的明确。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国家,在发展中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成功,特别是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这一壮阔历史进程的根本思想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历史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主要代表形态,这也正是它内在具有的世界意义所在。
其次,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然是对当今时代精神最为深邃、最为集中、最为全面的反映和汇聚,因此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崭新概括和论断,是在前两次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论述中不曾有過的,反映的是“两个结合”中的“精神”“文化”维度,譬如在精神上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在文化上则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更为自觉的汲取和弘扬。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之所以能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
鲜明的问题导向,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历程的一条红线,当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的”。时代课题的形成,代表的就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声音需要聆听,时代的课题亟待解答。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正如“决议”指出的那样,“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的实际”指的是什么?当然应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矛盾关系的总和,而这诸多矛盾关系又突出反映为若干重大时代课题上,也即“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由于习近平同志在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历史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回答的三大时代课题,除了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与前两次“飞跃”根本一致外,在具体涉及的时代课题上也有着深刻关联,如从邓小平理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这一问题的持续回答、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回答,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更加具体到了对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的“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课题的思考与回答,这其中蕴含的是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主线,而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到“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提出,更为集中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着眼实现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伟大工程”的主题主线,这其实正突出反映了作为领导“伟大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结合不断推进的伟大社会革命深入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
这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昭示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而其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即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深层次、全局性、长时期的,必然带来执政党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等重要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上看,每一次理论飞跃的背后,首要和根本的一点都在于历史当事人能够准确地抓住困扰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借此确立中心任务,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夺取事业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严密、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邃洞察和准确把握,应是这一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也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路线制定之后,为了确保能够得到全面贯彻,相应地组织路线、制度建设、党的自身建设等也就必然会跟进实施。尽管只是到了党的十九大才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其实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实践中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六中全会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并且首次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再到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地位,实际上是一个历史与逻辑高度一致的发展进程。这也说明,“两个确立”之所以具有决定性意义,不仅是面向未来讲的,首先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而得出的重大政治论断。
建党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随即展开,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便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主题,而作为推动走向“强起来”的最深刻的内在动因依然在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上。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定为逻辑起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随着人们对这一矛盾演化规律認识的深化以及科学的解答,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继党的十九大对其作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界定以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十个明确”的最新概括,其中,除多条有新的内容补充或完善外,首次单独列入的是第七条——“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第十条——“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数字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相适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形态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创新中前行。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制胜法宝之一。理论创新进展到哪里,理论武装就要跟进到哪里。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理论“飞跃”都来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推动,反过来,全党全国人民又得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光辉指引下,极大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实践中迸发出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按照这一要求,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使之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物质力量。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源于科学真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是以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获得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保护主义盛行、民粹主义泛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度交织,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我们,如何才能透过纷纷扰扰的迷雾,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要有强大的主心骨,必须得有自己的精气神,为此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
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严密完整、开放系统的科学体系,内容博大精深,覆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需要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尽管每一次的主题有所不同,但无不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着眼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建设一个坚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举措,无不收到了巨大成效。除了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紧密结合个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抓好日常学习这个环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勉励我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艰苦的理论学习面前,任何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都是极其错误的,任何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的主观想法都是很不现实的,唯有站在“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顽强毅力,方能得以走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大厦,逐步得其真髓,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道不远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回顾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不同侧面,二者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回答了关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它也同步实现了大众化。实际上,从理论武装和教育人民的角度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化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从理论形态上看,如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有浓郁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一点体现在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懷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上,也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朴实和蔼、平易近人的个人形象以及挂露珠、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上。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本真经念好、传播好,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善于用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语言多讲“家常话”。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在伟大工程中处于基础性、引领性地位。百年党的奋斗历程深刻昭示,在正确思想路线指引下,注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上强党,是确保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也是党走向成熟、继续赢得新的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标志着新时代一个成熟、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已然形成。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不管有什么样的干扰或挑战,哪怕是惊涛骇浪,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毛泽东语)★
责任编辑 / 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