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孩子遇上“离奇”绘本

2022-04-21吴晓玥王春华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鳄鱼蒲公英奶牛

吴晓玥 王春华

王春华老师著有《和书婆婆一起读绘本》,有几十年学前教育实践和教研经验的她,从2013年起开始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多年来,王春华老师的团队,走进各地多所幼儿园和孩子们共读。希望王春华老师的儿童观和亲子阅读理念能够对您有所启发,更重要的是,希望您能在亲子共读中尽情体验绘本散发的强大魅力。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共读《怎样画一头奶牛》。

《怎样画一头奶牛》讲述了画奶牛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画一个长方形,加上四条腿,再加一条辣椒形状的尾巴,最后加一个长长的头,还有别忘记奶牛吃草用的牙齿。第二种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画一粒小小的蒲公英种子,并把它种下,接下来就耐心地等待,等待,等待……等到蒲公英开出美丽的花,我们模仿奶牛的叫声,呼唤奶牛的出现,奶牛出现了……

这是一本不用正襟危坐、认真捧读的绘本,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像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和别人开着一个又一个玩笑。从文字看,作者似乎在教我们画画;从图画看,这是一个充满奇思的故事;当图文结合,让人感觉作者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这样的绘本看上去是“离奇”的,但其中“暗藏心机”,设置了“密码”。孩子们对于这本“胡说八道”的绘本会是什么态度呢?

一、“暗号对上了”的窃喜和成就感

共读绘本前,我告诉孩子们要画奶牛。我照着绘本上的文字进行叙述,他们来进行绘画,孩子们的确画出了像模像样的奶牛。

之后,我們开始共读。从拿出绘本开始,就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和讨论声:“哇,这本书好小好小!”“这本书实在是太特别了,怎么会那么扁?”“我有新发现,这本书是从下往上打开的。”“这书为什么那么绿?它的身上都绿啦!”这本书很像我们小时候揣在口袋里的小人书,孩子们对它一下子就充满了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

当读到文中说“再加一条辣椒形状的尾巴”时,孩子们发出了惊呼:“这样不就是变大鳄鱼了吗?”当提到“不要忘记画上牙齿,不然你可怜的奶牛就不能吃草啦!”时,孩子们立即提出了质疑:“鳄鱼明明应该吃肉的呀!”“这本书是瞎说的吗?”并反复强调:“这可是鳄鱼啊!”

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提出质疑,我并没有立刻回应他们,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沉浸在绘本故事中。当他们看到书中画出来的鳄鱼被“搬到厨房,塞进大号平底锅……煮30分钟”的时候开心得差点就拍手叫好了。一转眼看到只穿着一只鞋、被吃掉的小男孩在鳄鱼肚子里说着“保持冷静”时,孩子们都急切地往下翻。当书里的小男孩用橡皮擦开鳄鱼的肚子,走了出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讲到第二种画奶牛的方式时,孩子们窃窃私语:“也许是要变成蒲公英奶牛了!”“或许会把蒲公英变成奶牛。”他们在猜想着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成人看来的“离奇”“匪夷所思”,却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哇!这鳄鱼好奇怪!它又来了!”“小朋友又拿出橡皮来擦鳄鱼了!”还记得曾经和孩子们共读的一本书,画面是用铅笔构图的,当时有一个孩子说:“我想试试看用橡皮能不能把它擦掉呢?”那次没有实现的愿望在这个故事中实现了,故事中的孩子用橡皮擦掉了画出来的鳄鱼。绘本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和孩子们“暗号对上了”,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

二、“破译密码”的高手

孩子们和绘本对上暗号,就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展示出“破译密码”的能力。

1.到底是奶牛还是鳄鱼?

从一起读绘本开始,孩子们一直围绕着“奶牛”和“鳄鱼”这个问题打转。“为什么说要画一头奶牛,结果却画出了鳄鱼?”“为什么明明是鳄鱼,书里的小孩却叫它奶牛?”这是个离奇事件,就像魔术师表演“大变活人”那样,故事里是“大变奶牛”了。

孩子们的第一种看法是:“这个小孩是在胡说八道吧!”“这个作者为了要画一本书给小朋友笑,所以故意把奶牛画成了鳄鱼。”

第二种看法是:“也许是因为他没有见过奶牛,不知道奶牛长什么样子,他就画错了。”

第三种看法是:“他想画奶牛却画得不好,就有点像鳄鱼了。”“故事里的小朋友看到画出来的是鳄鱼,他可能会想‘我明明画的是奶牛,怎么就变成鳄鱼了?’”有一个孩子甚至将她认为的不准确的绘画过程进行了还原:“我觉得可能是画错了,方形的身体,奶牛的更高一些,这个小朋友画得有点矮了。辣椒形状的尾巴,有点太大了,奶牛的应该是小小细细的,就是那种特别辣的辣椒。”

不管哪种看法,孩子们都有其诠释的基础逻辑。

2.鳄鱼的“密码”。

苹果小朋友问:“为什么这个小孩要煮鳄鱼?”

“因为鳄鱼太坏了,我也想把它煮煮,煮成鳄鱼汤。”

“可是鳄鱼没有被煮熟,它都出来吃那个小朋友了。”

“可能是鳄鱼有厚厚的鳞片。”

“是因为没有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片。”

“我想用橡皮把鳄鱼的牙齿擦掉,他就不能咬人了。”

“他画错了,想把他画的鳄鱼煮煮,就没有了,可以重新画了。”

当孩子们和故事里的小孩一起“哞哞”叫着吸引奶牛过来的时候,有的孩子问道:“奶牛在哪里呀?”“怎么只有一个脚了?”“是在鳄鱼的肚子里?”“它被鳄鱼吃了?”

紧接着就变成了“鳄鱼为什么听到‘哞哞’的叫声就过来了?”这个问题。孩子联想到前面的情节,共同探讨:“怎么奶牛到哪里,鳄鱼就跑到哪里呀?”“鳄鱼一定是闻到奶牛的味道了。”“也可能是它闻到小孩的味道了,它也喜欢吃小孩。”也有的孩子这样说:“奶牛在鳄鱼肚子里听到哞哞的叫声,就让鳄鱼跑过来了。”

3.奶牛怎么在鳄鱼的肚子里?

继续深入共读,孩子已经开始畅所欲言了,他们自问自答起来。

“鳄鱼的嘴巴里怎么叼着奶牛的脚?为什么奶牛在鳄鱼肚子里?”

“鳄鱼可能是饿了,它就把奶牛吃掉了呗。”

“鳄鱼什么时候吃的奶牛?”

“趁那个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

“奶牛跑过来的时候,鳄鱼是怎么吃掉奶牛的呢?”

“张大嘴巴,一口把他吃掉。也可能是人把他塞进去的,为了好玩的。”

“小朋友已经在肚子里擦了一个洞,怎么还能吃奶牛?”

“他只擦掉了一点点,但没有奶牛那么大的洞。那个洞是小小的,奶牛鉆不出来,所以奶牛就会在鳄鱼的肚子里一段时间。”

讨论至此,很多孩子认为,是作者为了好玩把奶牛塞进鳄鱼的嘴巴里,不再觉得是鳄鱼主动吃奶牛了。我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抛却对鳄鱼的刻板印象,从“这只鳄鱼是哪里来的?”这样一个简单问题,让孩子在绘画中体会,让他们从自己对绘本的理解出发,去逐渐转变他们心中鳄鱼的形象。孩子们觉得鳄鱼似乎也是很可爱的,总是喜欢张大嘴巴吃东西,但又有一些可怜,刚刚吃到就被擦掉了,从来没有饱餐过,而且只是小朋友画错了呀!

三、孩子有看懂“离奇”故事的能力

成人看《怎样画一头奶牛》,也许会觉得很无厘头,没逻辑,孩子们却很喜欢这样的“离奇”故事,他们有破译密码的能力。

第一,孩子们对画出来的鳄鱼居然活过来了没有任何疑问。孩子认为,书里画的就是故事。他们对故事里的动植物有与生俱来的拟人倾向,更执着于对故事情节、逻辑的思考。

第二,孩子们对能擦掉鳄鱼这件事情没有丝毫质疑。“小朋友手里拿着橡皮去擦掉鳄鱼了,他会不会把奶牛一起擦掉呢?”成了孩子们担心的问题。他们甚至在讨论如何擦掉鳄鱼,才能让奶牛安全。他们说:“小孩可以钻进鳄鱼的肚子里,从肚子里开始擦,奶牛就可以钻出来了。”有的孩子还想擦掉鳄鱼的牙,擦掉它的眼睛,这样鳄鱼就看不到、吃不了了。

第三,孩子们更是觉得画一粒蒲公英种子就能长成蒲公英是理所当然。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前提。

在这些孩子觉得再正常不过的事件中,作为成人,我是否曾扼杀过孩子的想象呢?圣-埃克苏佩里说他画过一幅代表作—吃了一头大象的蟒蛇,而所有的大人都认为这是一顶蹩脚的帽子,于是,他小时候再也不画画了,或者说不给那些无聊的大人们画画了,把童心深藏,直到遇见了单纯而充满爱和想象力的《小王子》。我们从小时候一路走来,丢掉了多少宝贵的财富?面对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孩子,我们是否又在强迫他们扔掉“幼稚”“无价值”“浪费时间”的想象世界,成为一本正经地生活着的大人呢?

猜你喜欢

鳄鱼蒲公英奶牛
小奶牛便签夹
蒲公英
奶牛吃草
鳄鱼
鳄鱼
鳄鱼为什么哭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奶牛的家》
美味奶牛